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城市礼物品牌培育发展思考
2025-09-30
2
返回列表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城市礼物作为城市文化的独特载体和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城市形象展示与文化传播的关键媒介。《2025 中国城市礼物发展白皮书》指出,城市礼物是以城市文化精神为核心,通过创意设计将地域符号、历史记忆与生活方式转化为特色商品,并依托品牌化运营及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联动,实现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塑造的新型经济形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礼物品牌,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旅消费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城市礼物品牌培育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分析其发展现状、典型案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01
城市礼物品牌发展现状
(一)品牌数量与覆盖范围
截至 2025 年 4 月,全国城市礼物品牌数量已突破 1000 个,覆盖从省级到区县级的行政单位,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品牌矩阵。城市礼物品牌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各地对城市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的重视,以及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
(二)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我国城市礼物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轨迹。以 “北京礼物” 为例,2011 年 11 月,原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公开竞标选定特许运营商,开启城市礼物品牌化探索。2014 年,“北京礼物” 商标注册完成,专营店逐步进驻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标志性区域。其发展历经 “基础供给”“品质提升”“情绪价值” 三个阶段,从解决旅游商品供给短缺问题,逐步升级至满足游客情感体验需求,产品体系涵盖非遗文创、老字号衍生品等多元品类。这一发展过程直观呈现了城市礼物内涵从单一物质载体向复合文化符号的拓展过程。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城市礼物品牌数量的不断增加,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随处可见有关各地特产同质化的讨论,如 “哪里都是同样的仿古建筑,同样的小吃和工艺品”。此外,部分城市礼物品牌在营销推广方面缺乏创新,触达度不够,难以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时,城市礼物的设计和开发还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一些产品虽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实用性不足,导致销量不佳上海市人民政府。
02
城市礼物品牌典型案例分析
(一)“上海礼物”:老品牌复兴与海派文化传播
“上海礼物” 以 “互联网 + 上海品牌复兴 + 文化创意 + 双创” 为商业模式,聚焦老品牌复兴与海派文化传播。品牌方联动优质设计团队,与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等老字号合作,加强产品设计。例如,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的 “樱飞凤舞” 系列首饰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合樱花元素与珐琅工艺,受到年轻人喜爱。同时,“上海礼物” 深挖城市文化,打造了一系列充满沪上风情的全新文创产品,如 “繁华上海” 路路通银条、浦东美术馆艺术建筑氛围灯和立体冰箱贴等,融合了上海的建筑、文化及潮流元素。
(二)“深圳礼物”:科技创新与设计赋能
“深圳礼物” 以科技创新为内核、设计赋能为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培育模式。2020 “深圳礼物” 征集评选吸引了数百家企业近千件产品参评,最终选出的获奖作品涵盖科技、文创、食品等领域,包括猫王户外防水蓝牙音箱、蜻蜓平衡扩香器等。在市场化运营方面,“深圳礼物” 构建起立体渠道网络,宝安国际机场旗舰店、微信小程序商城联动,进驻深圳北站等交通枢纽,并拓展至海南免税店及市区文化场馆。这种 “科技 + 设计 + 全渠道” 模式,让 “深圳礼物” 不仅是旅游商品,更成为传递深圳创新基因的城市名片。
(三)“尔滨礼物”:冰雪文化与欧式风情融合
“尔滨礼物” 是浓缩哈尔滨冰雪浪漫与欧式风情的城市名片。今年,哈尔滨马迭尔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正式注册了 “尔滨” 商标,并将游客需求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致力于开发更多具有地域文化属性的城市礼物。“尔滨礼物” 通过深挖地域稀缺资源,以及 “实体文创 + 体验延伸” 的双重模式,将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质转化为可感知、可携带的文化载体。例如,在中央大街上的 “龙粤号北境魔法列车” 文创中心,一款名为 “火舞冰城” 的夜光冰箱贴可以飞速旋转,风车和火炬造型凝结着 “尔滨” 的城市足迹。
(四)“贵阳礼物”:文化传承与沉浸式体验
“贵阳礼物” 是贵阳产控集团旗下贵阳市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围绕 “爽购” 重点打造的品牌 IP,是唯一冠名 “贵阳” 的官方伴手礼贵州省人民政府。“贵阳礼物” 首家形象店(青岩店)通过创新 “古风市集 + 文创”、沉浸式剧本体验空间等呈现方式,形成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创意新业态贵州省人民政府。店内的 “酿小匠” 白酒,瓶身由浮雕的傩戏经典面具角色组成,色彩搭配明亮,面孔眉目生动,上架不到两个月就成为店里的爆款旅游商品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时,“贵阳礼物” 构建了矩阵式营销体系,内容覆盖创意视频、直播带货等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贵州省人民政府。
(五)“青岛礼物”:海洋基因与产业协同
“青岛礼物” 的独特性来自它的 “海洋基因”,青岛是一座因海而兴的城市,贝雕工艺、草编包等手工艺品,让 “青岛礼物” 天然带有城市辨识度。同时,青岛礼物的形成还依托于城市产业的深厚基础,如胶州李哥庄镇帽业、平度的假睫毛与胡萝卜产业等传统制造业经过二次开发和创意包装,被转化为极具辨识度的 “城市礼物”。在 2025 青岛 88 购物嘉年华期间,青岛礼物市集设立了 “特装体验”“科技互动” 等五大主题区,让市民游客零距离感受青岛礼物的魅力。
03
城市礼物品牌培育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文化挖掘与创意融合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是城市礼物品牌培育的基础。各地应组织专业团队,对城市的历史、民俗、产业等元素进行系统梳理,为创意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北京海淀的 “海淀有礼” 融合科技基因与三山五园文化,推出圆明园兽首盲盒等特色产品。同时,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运用 3D 打印、VR/AR 等技术开发互动产品,借助大数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城市礼物的科技含量和趣味性。
(二)拓展营销推广渠道
线上要建好官网、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矩阵,通过创意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持续发布新品信息、促销活动和品牌故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贵州省人民政府。线下要在游客聚集区设点,如景区、交通枢纽等,同时举办主题活动,如城市礼物市集、设计大赛等,吸引消费者关注。此外,要加强品牌联动,与景区、企业等推出联名产品,跨城市互设展销窗口,拓展市场空间。
(三)加强品牌保护与管理
保护知识产权是城市礼物品牌培育的重要保障。各地应及时注册商标、申请专利,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品牌管理机制,加强对城市礼物产品质量、设计风格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品牌运营团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品牌运营的专业水平。
(四)注重市场需求与产品实用性
城市礼物的设计和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购买能力和消费习惯,以便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浦东美术馆的调查数据显示,游客对文创产品的期待包括具有地区特色、日常实用、价格公道等上海市人民政府。因此,城市礼物的设计要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兼顾实用性,让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经常使用。
(五)培育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城市礼物品牌培育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包括文化挖掘、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各地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文创产业人才库,为城市礼物品牌培育提供人才保障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时,要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礼物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如青岛将传统制造业与城市礼物开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礼物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04
结论
城市礼物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旅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市礼物品牌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典型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礼物品牌的成功培育需要强化文化挖掘与创意融合,拓展营销推广渠道,加强品牌保护与管理,注重市场需求与产品实用性,以及培育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城市礼物品牌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城市礼物品牌,让城市礼物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形象展示的亮丽名片。
上一篇:
国外旅游税发展历程探究
下一篇:
旅游标识翻译的思考:从错误频发看提升之路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