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旅游拍照打卡管控发展思考
2025-09-30 3 返回列表
wechat_2025-09-30_094156_818



01




现象引入:打卡管控成为旅游管理新课题
近期,旅游客流疏导方面的一些积极做法赢得社会广泛点赞。江西婺源篁岭景区,这个以 “晒秋” 景观闻名遐迩的热门目的地,在核心打卡点推出限时拍照措施,每位游客可在划定区域内停留 3-5 分钟完成拍摄,有效减少了排队拥堵;江西南昌八一广场,作为承载红色记忆的重要地标,此前因收费摄影师长期霸占最佳拍摄位置引发游客大量吐槽,当地管理部门迅速响应民意,不仅划分出游客专属拍照区域,还实行早晚高峰时段差异化限时规则 —— 早 8 点至 10 点、晚 5 点至 7 点的高峰时段限时 3 分钟,非高峰时段可放宽至 5 分钟,同时安排工作人员现场引导秩序。
这两起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国内旅游市场 “打卡经济” 蓬勃发展背景下,管理端应对新矛盾的缩影。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中国旅游消费趋势报告》,超过 85% 的游客将 “拍照打卡并分享社交平台” 列为旅游行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 20-35 岁年轻群体占比高达 92%。打卡行为已从过去的自发纪念行为,演变为具有社交属性、仪式感的旅游必备项目,甚至成为部分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核心驱动力。
然而,伴随打卡热潮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管理难题。在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 “网红 S 弯” 打卡点,曾出现数十名婚纱摄影师占据道路中央拍摄,导致过往骑行游客与行人通行受阻的情况;浙江杭州西湖断桥旁的荷花池观景台,每到夏季荷花盛放期,为抢占最佳拍摄角度,游客之间推搡争执的事件时有发生;重庆洪崖洞景区的千厮门大桥观景台,因缺乏有效管控,部分商拍团队携带大型摄影设备长时间停留,普通游客往往需要等待 1-2 小时才能获得短暂的拍照机会。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更暴露出公共旅游资源分配不均、管理机制滞后等深层次问题。



02




深度剖析:打卡管控矛盾背后的多重成因
(一)社交媒体驱动下的 “打卡异化”
在抖音、小红书、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下,“打卡” 已逐渐偏离其记录旅行的本质,演变为一种 “社交货币”。游客通过在热门打卡点拍摄精美照片或视频,获得他人点赞、评论,以此满足自我认同与社交需求。这种 “流量至上” 的心态,使得部分游客对打卡点的 “独占欲” 增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等待最佳拍摄时机,甚至忽视公共秩序。
同时,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放大了热门打卡点的吸引力。某一景点一旦因几张优质照片或视频走红,平台便会通过精准推送让更多用户看到,形成 “打卡热潮 - 流量增加 - 更多人前往” 的循环。以湖南郴州东江湖景区为例,2023 年因一位摄影师拍摄的 “雾漫小东江” 晨雾照片在小红书获得百万点赞后,该景点的游客量在一个月内激增 300%,远超景区承载能力,打卡区域的秩序管控瞬间陷入困境。
(二)商业拍摄与公共需求的资源争夺
随着 “打卡经济” 的兴起,商业拍摄逐渐成为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分支。婚纱摄影、旅拍工作室、短视频创作团队等,纷纷将热门打卡点作为主要拍摄场地。这些商业团队通常携带专业设备,拍摄时间长、占用空间大,且为追求拍摄效果,可能会对周边环境进行临时改造,甚至影响其他游客的正常通行。
以海南三亚亚龙湾海滩为例,旺季时每天有超过 50 个婚纱摄影团队在海滩核心区域拍摄,每个团队平均拍摄时长为 2-3 小时,占据了大量优质沙滩资源。普通游客想要在热门拍摄背景前拍照,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甚至只能 “见缝插针”。而部分商业团队为抢占机位,还会私下划分 “专属区域”,禁止其他游客进入,引发大量矛盾冲突。
(三)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新挑战
长期以来,国内景区管理主要聚焦于安全保障、卫生维护、门票销售等基础层面,对于 “打卡” 这一新兴旅游行为缺乏系统的管理预案。许多景区的打卡点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非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缺乏明确的功能分区、流量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机制。
例如,安徽黄山的 “迎客松” 观景台,作为黄山的标志性打卡点,其空间面积仅能容纳 20 人同时拍摄,但在旅游旺季,日均前往该点打卡的游客超过 5000 人。由于缺乏提前预约、分时进入等管控措施,观景台经常出现拥堵,甚至存在游客攀爬护栏拍照的安全隐患。此外,景区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手段单一,也导致管控效果大打折扣。
(四)游客文明素养与规则意识的差异
在打卡过程中,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管理难度。有的游客为追求独特角度,随意踩踏植被、翻越护栏;有的游客在排队等待时插队、争吵;还有的游客在拍摄完成后,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景区环境。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人体验,也增加了景区的管理成本。
同时,不同游客对 “公平使用公共资源” 的认知存在差异。一些游客认为,自己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到景区,就应该拥有充分的拍照权利;而另一些游客则认为,公共资源应平等共享,不应被少数人长期占用。这种认知差异容易引发游客之间的矛盾,给管控工作带来挑战。



03




成功实践:国内打卡管控的创新探索
除了前文提到的江西婺源篁岭和南昌八一广场,国内还有多个景区和城市在打卡管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一)北京故宫:智能预约 + 分时游览,精准调控客流
北京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 “太和殿”“乾清宫” 等景点一直是游客必打卡的区域。为应对打卡客流压力,故宫早在 2017 年就全面推行线上预约购票制度,并实行 “分时游览” 模式,将每日游客分为上午 8:30-12:00、下午 12:00-16:30 两个时段入园。
在热门打卡点,故宫还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人流密度,当某一区域的游客数量超过承载上限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工作人员会及时引导游客分流。此外,故宫还在官网和官方 APP 上发布 “打卡攻略”,推荐非热门但同样具有文化价值的拍摄点位,有效分散了热门打卡点的压力。通过这些措施,故宫不仅保障了游客的打卡体验,也保护了文物和历史建筑的安全。
(二)上海迪士尼乐园:主题分区 + 角色互动,优化打卡体验
上海迪士尼乐园凭借其独特的主题场景和卡通角色,成为国内亲子游和年轻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为避免热门打卡点(如城堡前广场、卡通角色合影点)出现拥堵,迪士尼采用了 “主题分区管控” 和 “角色互动预约” 相结合的方式。
乐园将不同主题的打卡点分散在各个园区,如 “明日世界” 的太空舱、“梦幻世界” 的小矮人矿山车等,引导游客分流。对于深受游客喜爱的卡通角色合影打卡,乐园推出了 “预约等候卡” 服务,游客可通过官方 APP 提前预约与角色合影的时间段,避免长时间排队。同时,乐园还在非高峰时段增加角色巡游和互动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打卡选择,减少对单一热门点位的依赖。
(三)成都宽窄巷子:商户协同 + 文化引导,规范商业拍摄
成都宽窄巷子作为体现老成都文化的历史街区,不仅是普通游客的打卡胜地,也是商业拍摄的热门选择。为平衡商业拍摄与公共游览需求,宽窄巷子管理方与街区内的商户建立了 “协同管控机制”。
管理方对进入街区的商业拍摄团队实行 “备案登记制”,团队需提前提交拍摄计划、人员数量和设备清单,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同时,划分出 “商业拍摄专属区域” 和 “公共游览区域”,商业团队只能在指定区域内拍摄,且不得影响游客通行。此外,管理方还联合商户推出了 “文化打卡体验项目”,如传统茶艺表演、蜀绣制作展示等,引导游客从 “单纯拍照” 向 “深度体验文化” 转变,减少对热门打卡点的过度聚焦。



04




国际借鉴:全球热门旅游地的打卡管控经验
在打卡管控方面,一些国际知名旅游地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国内借鉴。
(一)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分层收费 + 预约优先,平衡需求
埃菲尔铁塔作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是全球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之一。为应对巨大的打卡客流,埃菲尔铁塔管理方采用了 “分层收费 + 预约优先” 的管控模式。
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游览方式:仅在铁塔底部广场拍照打卡的游客无需购票;想要登上铁塔二层或顶层观景台拍照的游客,则需购买相应层级的门票。同时,管理方推出了 “预约购票享优惠” 政策,提前 7 天以上预约的游客可享受 15% 的门票折扣,而现场购票的游客不仅价格更高,还需排队等待。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分流了客流,还鼓励游客提前规划行程,减少了现场拥堵。
此外,埃菲尔铁塔还在底部广场设置了 “最佳拍摄点指引牌”,明确标注出适合拍照的位置和角度,避免游客随意停留寻找机位,提升了打卡效率。
(二)日本东京浅草寺:区域限流 + 志愿者引导,保障秩序
日本东京浅草寺是东京最古老的寺庙,其 “雷门” 和 “仲见世商店街” 是游客的核心打卡区域。为避免打卡客流影响寺庙的正常宗教活动和游客体验,浅草寺管理方实行了 “区域限流” 措施。
在旅游旺季,管理方会在雷门前设置隔离护栏,采用 “单向通行” 的方式引导游客进入,同时限制进入雷门广场的游客数量,确保广场内始终保持舒适的游览密度。此外,浅草寺还组织了大量志愿者在打卡区域提供引导服务,志愿者不仅会为游客指引最佳拍摄点,还会提醒游客遵守秩序,避免长时间停留。
值得注意的是,浅草寺还通过宣传推广,引导游客关注寺庙的文化内涵,如举办传统庙会、书法展览等活动,让游客在打卡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减少对 “单纯拍照” 的过度追求。
(三)意大利威尼斯:禁止过度商业化拍摄,保护城市风貌
威尼斯作为世界著名的水城,其独特的街道和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拍摄团队。为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威尼斯市政府出台了严格的商业拍摄管控政策。
根据规定,任何商业拍摄团队(包括婚纱摄影、广告拍摄、电影取景等)在威尼斯老城区内拍摄,都必须提前向市政府申请许可,并缴纳相应的费用。许可申请需详细说明拍摄时间、地点、人员数量和设备情况,市政府会根据区域客流情况和历史建筑保护需求进行审核。对于未经许可的商业拍摄行为,将处以最高 5000 欧元的罚款。
此外,威尼斯还禁止在热门打卡点使用大型摄影设备(如三脚架、反光板等),避免影响其他游客通行和城市景观。这些措施不仅有效规范了商业拍摄行为,也保护了威尼斯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居民生活环境。



05




对策建议:构建科学高效的打卡管控体系
结合国内实践和国际经验,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打卡管控效能,保障每位游客的权益,营造有序又温情的旅游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科学高效的管控体系。
(一)完善规划设计:提前布局打卡点位与功能分区
科学规划打卡点位: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打卡需求,结合景观特色、文化内涵和客流承载能力,合理设置打卡点位。避免将打卡点过度集中在某一区域,通过 “多点布局” 分散客流。例如,在自然景区可结合观景台、步道节点设置多个打卡点;在历史街区可结合特色建筑、文化场馆设置打卡点。
明确功能分区:对每个打卡点进行功能分区,划分出 “自拍区”“商拍区” 和 “通行区”。自拍区主要满足普通游客的快速拍照需求,面积可适当缩小,实行限时制度;商拍区专门用于商业拍摄,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如电源、化妆间等),并明确拍摄时长和收费标准;通行区则保障游客的正常通行,禁止任何拍摄行为占用。
完善配套设施:在打卡点周边配备足够的休息座椅、指示牌、垃圾桶等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同时,设置 “打卡信息公示屏”,实时显示当前排队人数、预计等待时间等信息,方便游客合理安排行程。
(二)创新管理手段:运用科技提升管控效率
推行智能预约系统:在热门打卡点全面推行 “线上预约制”,游客可通过景区官方 APP、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提前预约拍照时间段。系统可根据打卡点的承载能力,自动分配预约名额,并向游客发送预约成功通知和打卡指引。对于未预约的游客,可在非高峰时段现场排队等待,或引导至其他非热门打卡点。
利用智能监控与预警:在打卡点安装 AI 智能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人流密度、排队长度等数据。当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分流措施(如开放临时打卡点、增加引导人员等)。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打卡客流变化趋势,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推广 “电子围栏” 技术:在部分需要严格管控的打卡点(如文物保护单位、危险区域),运用 “电子围栏” 技术,划定禁止拍摄或限制拍摄的区域。当游客或拍摄设备进入禁拍区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语音提醒,若拒不离开,工作人员可及时介入处理。
(三)规范商业拍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商业拍摄备案与许可制:旅游管理部门应出台《商业旅游拍摄管理办法》,明确商业拍摄的定义、范围和要求。商业拍摄团队需提前向景区或当地文旅部门申请备案,提交拍摄计划、人员资质、设备清单等材料,经审核通过后获得拍摄许可。对于未备案或未取得许可的商业拍摄行为,予以警告、罚款等处罚。
制定商业拍摄收费标准:针对商业拍摄占用公共资源的情况,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收费可根据拍摄时长、拍摄区域、设备规模等因素差异化设定,所得费用可用于景区的维护和管理,以及提升游客体验的设施建设。同时,收费标准应向社会公开,接受游客和公众的监督。
加强商业拍摄现场监管:景区应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商业拍摄行为进行现场监管。管理人员需检查拍摄团队的许可证明,监督其是否在指定区域内拍摄、是否遵守限时规定、是否影响其他游客等。对于违规拍摄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对于游客投诉的商业拍摄问题,迅速响应并妥善解决。
(四)引导游客行为:提升文明旅游素养
加强文明打卡宣传教育:在景区入口、打卡点周边等区域,通过海报、宣传视频、语音广播等形式,宣传文明打卡的理念和要求(如遵守秩序、不随意插队、不破坏环境、不占用公共资源过长时间等)。同时,在景区官方平台发布 “文明打卡倡议书”,鼓励游客践行文明打卡行为。
开展文明打卡激励活动:景区可联合社交媒体平台,开展 “文明打卡达人”“最美打卡照片” 等评选活动。对践行文明打卡行为、拍摄内容积极健康的游客,给予门票优惠、文创产品赠送等奖励,引导更多游客养成文明打卡的习惯。
培养游客的 “换位思考” 意识:通过宣传案例、现场引导等方式,让游客认识到公共旅游资源属于全体游客,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平使用的环境。例如,在排队打卡时,提醒游客考虑后续游客的等待时间,尽量缩短拍摄时长;在商业拍摄区域,提醒商业团队尊重普通游客的权益,避免过度占用资源。
(五)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管控合力
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文旅、城管、公安等政府部门应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自在打卡管控中的职责。文旅部门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布局和行业监管;城管部门负责维护打卡区域的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公安部门负责处理打卡过程中发生的治安纠纷和违法行为。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形成管控合力。
发挥景区的主体作用:景区作为打卡管控的直接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景区应加强与游客、商业拍摄团队的沟通交流,定期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管控措施。例如,召开游客座谈会、商业拍摄团队协调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动员志愿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打卡管控工作。志愿者可在打卡点提供引导、咨询、文明宣传等服务;行业协会(如旅游摄影协会)可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商业拍摄团队的行为;媒体可通过报道文明打卡案例、曝光不文明行为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打卡管控。



06




结语:让打卡成为美好旅行的记忆符号
在拍照打卡成为现代旅游仪式的今天,热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方,不仅是风景的呈现者,更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和游客体验的设计者。管控拍照打卡,不是要限制游客的拍照需求,而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人性化的服务设计,平衡各方利益,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有序的环境中,享受打卡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打卡管控的探索,本质上是国内旅游业从 “粗放式增长” 向 “精细化发展” 转型的必然选择。过去,许多景区依赖 “门票经济”,忽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感;如今,随着旅游消费升级,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体验经济” 成为主流。打卡作为游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控效果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评价,进而影响景区的口碑和长远发展。一个能够合理管控打卡秩序、保障游客权益的景区,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还能通过游客的社交分享,形成良好的品牌传播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游客的情感价值来看,打卡的意义远不止于 “一张照片”。对于许多人而言,在热门打卡点拍摄的照片,是旅行记忆的载体,是与家人朋友分享快乐的媒介,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记录。因此,管控打卡不能仅仅停留在 “维持秩序” 的层面,更要注重 “情感关怀”。比如,在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拍照辅助服务(如帮拍合影、提供简易道具等);在特殊天气(如雨天、高温天)为排队打卡的游客提供雨伞、饮用水等物资;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辟 “绿色通道”,让他们无需长时间排队就能完成打卡。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能让游客感受到景区的温情,让打卡体验更加温暖、难忘。
此外,打卡管控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游客作为打卡行为的主体,应自觉遵守景区的管理规定,践行文明打卡理念,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公共秩序;商业拍摄团队应规范自身行为,主动履行备案手续,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社交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过度渲染 “网红打卡点” 的流量效应,引导用户理性看待打卡行为,关注旅行的本质意义。只有政府、景区、游客、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一个 “秩序井然、温情满满” 的打卡环境,让打卡真正成为美好旅行的加分项,而非矛盾的导火索。
当我们在每一处心仪的打卡点按下快门时,定格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应是一段愉快而有尊严的旅行记忆 —— 是在故宫太和殿前,无需拥挤就能拍下的庄重合影;是在洱海 “网红 S 弯”,不用等待太久就能捕捉到的湖光山色;是在浅草寺雷门前,伴着志愿者的微笑完成的文化纪念。这一切,既需要智慧管理的支撑,也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共同守护。
未来,随着旅游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游客文明素养的持续提升,相信我国的旅游打卡管控会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每一位游客,也能在每一次旅行中,通过打卡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让旅行真正成为放松身心、感受世界的美好体验。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