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旅游拍照打卡管控发展思考
2025-09-30
3
返回列表
01
现象引入:打卡管控成为旅游管理新课题
近期,旅游客流疏导方面的一些积极做法赢得社会广泛点赞。江西婺源篁岭景区,这个以 “晒秋” 景观闻名遐迩的热门目的地,在核心打卡点推出限时拍照措施,每位游客可在划定区域内停留 3-5 分钟完成拍摄,有效减少了排队拥堵;江西南昌八一广场,作为承载红色记忆的重要地标,此前因收费摄影师长期霸占最佳拍摄位置引发游客大量吐槽,当地管理部门迅速响应民意,不仅划分出游客专属拍照区域,还实行早晚高峰时段差异化限时规则 —— 早 8 点至 10 点、晚 5 点至 7 点的高峰时段限时 3 分钟,非高峰时段可放宽至 5 分钟,同时安排工作人员现场引导秩序。
这两起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国内旅游市场 “打卡经济” 蓬勃发展背景下,管理端应对新矛盾的缩影。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中国旅游消费趋势报告》,超过 85% 的游客将 “拍照打卡并分享社交平台” 列为旅游行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 20-35 岁年轻群体占比高达 92%。打卡行为已从过去的自发纪念行为,演变为具有社交属性、仪式感的旅游必备项目,甚至成为部分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核心驱动力。
然而,伴随打卡热潮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管理难题。在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 “网红 S 弯” 打卡点,曾出现数十名婚纱摄影师占据道路中央拍摄,导致过往骑行游客与行人通行受阻的情况;浙江杭州西湖断桥旁的荷花池观景台,每到夏季荷花盛放期,为抢占最佳拍摄角度,游客之间推搡争执的事件时有发生;重庆洪崖洞景区的千厮门大桥观景台,因缺乏有效管控,部分商拍团队携带大型摄影设备长时间停留,普通游客往往需要等待 1-2 小时才能获得短暂的拍照机会。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更暴露出公共旅游资源分配不均、管理机制滞后等深层次问题。
02
深度剖析:打卡管控矛盾背后的多重成因
(一)社交媒体驱动下的 “打卡异化”
在抖音、小红书、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下,“打卡” 已逐渐偏离其记录旅行的本质,演变为一种 “社交货币”。游客通过在热门打卡点拍摄精美照片或视频,获得他人点赞、评论,以此满足自我认同与社交需求。这种 “流量至上” 的心态,使得部分游客对打卡点的 “独占欲” 增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等待最佳拍摄时机,甚至忽视公共秩序。
同时,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放大了热门打卡点的吸引力。某一景点一旦因几张优质照片或视频走红,平台便会通过精准推送让更多用户看到,形成 “打卡热潮 - 流量增加 - 更多人前往” 的循环。以湖南郴州东江湖景区为例,2023 年因一位摄影师拍摄的 “雾漫小东江” 晨雾照片在小红书获得百万点赞后,该景点的游客量在一个月内激增 300%,远超景区承载能力,打卡区域的秩序管控瞬间陷入困境。
(二)商业拍摄与公共需求的资源争夺
随着 “打卡经济” 的兴起,商业拍摄逐渐成为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分支。婚纱摄影、旅拍工作室、短视频创作团队等,纷纷将热门打卡点作为主要拍摄场地。这些商业团队通常携带专业设备,拍摄时间长、占用空间大,且为追求拍摄效果,可能会对周边环境进行临时改造,甚至影响其他游客的正常通行。
以海南三亚亚龙湾海滩为例,旺季时每天有超过 50 个婚纱摄影团队在海滩核心区域拍摄,每个团队平均拍摄时长为 2-3 小时,占据了大量优质沙滩资源。普通游客想要在热门拍摄背景前拍照,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甚至只能 “见缝插针”。而部分商业团队为抢占机位,还会私下划分 “专属区域”,禁止其他游客进入,引发大量矛盾冲突。
(三)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新挑战
长期以来,国内景区管理主要聚焦于安全保障、卫生维护、门票销售等基础层面,对于 “打卡” 这一新兴旅游行为缺乏系统的管理预案。许多景区的打卡点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非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缺乏明确的功能分区、流量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机制。
例如,安徽黄山的 “迎客松” 观景台,作为黄山的标志性打卡点,其空间面积仅能容纳 20 人同时拍摄,但在旅游旺季,日均前往该点打卡的游客超过 5000 人。由于缺乏提前预约、分时进入等管控措施,观景台经常出现拥堵,甚至存在游客攀爬护栏拍照的安全隐患。此外,景区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手段单一,也导致管控效果大打折扣。
(四)游客文明素养与规则意识的差异
在打卡过程中,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管理难度。有的游客为追求独特角度,随意踩踏植被、翻越护栏;有的游客在排队等待时插队、争吵;还有的游客在拍摄完成后,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景区环境。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人体验,也增加了景区的管理成本。
同时,不同游客对 “公平使用公共资源” 的认知存在差异。一些游客认为,自己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到景区,就应该拥有充分的拍照权利;而另一些游客则认为,公共资源应平等共享,不应被少数人长期占用。这种认知差异容易引发游客之间的矛盾,给管控工作带来挑战。
03
成功实践:国内打卡管控的创新探索
除了前文提到的江西婺源篁岭和南昌八一广场,国内还有多个景区和城市在打卡管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一)北京故宫:智能预约 + 分时游览,精准调控客流
北京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 “太和殿”“乾清宫” 等景点一直是游客必打卡的区域。为应对打卡客流压力,故宫早在 2017 年就全面推行线上预约购票制度,并实行 “分时游览” 模式,将每日游客分为上午 8:30-12:00、下午 12:00-16:30 两个时段入园。
在热门打卡点,故宫还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人流密度,当某一区域的游客数量超过承载上限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工作人员会及时引导游客分流。此外,故宫还在官网和官方 APP 上发布 “打卡攻略”,推荐非热门但同样具有文化价值的拍摄点位,有效分散了热门打卡点的压力。通过这些措施,故宫不仅保障了游客的打卡体验,也保护了文物和历史建筑的安全。
(二)
上海迪士尼乐园
:主题分区 + 角色互动,优化打卡体验
上海迪士尼乐园凭借其独特的主题场景和卡通角色,成为国内亲子游和年轻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为避免热门打卡点(如城堡前广场、卡通角色合影点)出现拥堵,迪士尼采用了 “主题分区管控” 和 “角色互动预约” 相结合的方式。
乐园将不同主题的打卡点分散在各个园区,如 “明日世界” 的太空舱、“梦幻世界” 的小矮人矿山车等,引导游客分流。对于深受游客喜爱的卡通角色合影打卡,乐园推出了 “预约等候卡” 服务,游客可通过官方 APP 提前预约与角色合影的时间段,避免长时间排队。同时,乐园还在非高峰时段增加角色巡游和互动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打卡选择,减少对单一热门点位的依赖。
(三)成都宽窄巷子:商户协同 + 文化引导,规范商业拍摄
成都宽窄巷子作为体现老成都文化的历史街区,不仅是普通游客的打卡胜地,也是商业拍摄的热门选择。为平衡商业拍摄与公共游览需求,宽窄巷子管理方与街区内的商户建立了 “协同管控机制”。
管理方对进入街区的商业拍摄团队实行 “备案登记制”,团队需提前提交拍摄计划、人员数量和设备清单,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同时,划分出 “商业拍摄专属区域” 和 “公共游览区域”,商业团队只能在指定区域内拍摄,且不得影响游客通行。此外,管理方还联合商户推出了 “文化打卡体验项目”,如传统茶艺表演、蜀绣制作展示等,引导游客从 “单纯拍照” 向 “深度体验文化” 转变,减少对热门打卡点的过度聚焦。
04
国际借鉴:全球热门旅游地的打卡管控经验
在打卡管控方面,一些国际知名旅游地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国内借鉴。
(一)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分层收费 + 预约优先,平衡需求
埃菲尔铁塔作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是全球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之一。为应对巨大的打卡客流,埃菲尔铁塔管理方采用了 “分层收费 + 预约优先” 的管控模式。
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游览方式:仅在铁塔底部广场拍照打卡的游客无需购票;想要登上铁塔二层或顶层观景台拍照的游客,则需购买相应层级的门票。同时,管理方推出了 “预约购票享优惠” 政策,提前 7 天以上预约的游客可享受 15% 的门票折扣,而现场购票的游客不仅价格更高,还需排队等待。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分流了客流,还鼓励游客提前规划行程,减少了现场拥堵。
此外,埃菲尔铁塔还在底部广场设置了 “最佳拍摄点指引牌”,明确标注出适合拍照的位置和角度,避免游客随意停留寻找机位,提升了打卡效率。
(二)日本东京浅草寺:区域限流 + 志愿者引导,保障秩序
日本东京浅草寺是东京最古老的寺庙,其 “雷门” 和 “仲见世商店街” 是游客的核心打卡区域。为避免打卡客流影响寺庙的正常宗教活动和游客体验,浅草寺管理方实行了 “区域限流” 措施。
在旅游旺季,管理方会在雷门前设置隔离护栏,采用 “单向通行” 的方式引导游客进入,同时限制进入雷门广场的游客数量,确保广场内始终保持舒适的游览密度。此外,浅草寺还组织了大量志愿者在打卡区域提供引导服务,志愿者不仅会为游客指引最佳拍摄点,还会提醒游客遵守秩序,避免长时间停留。
值得注意的是,浅草寺还通过宣传推广,引导游客关注寺庙的文化内涵,如举办传统庙会、书法展览等活动,让游客在打卡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减少对 “单纯拍照” 的过度追求。
(三)意大利威尼斯:禁止过度商业化拍摄,保护城市风貌
威尼斯作为世界著名的水城,其独特的街道和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拍摄团队。为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威尼斯市政府出台了严格的商业拍摄管控政策。
根据规定,任何商业拍摄团队(包括婚纱摄影、广告拍摄、电影取景等)在威尼斯老城区内拍摄,都必须提前向市政府申请许可,并缴纳相应的费用。许可申请需详细说明拍摄时间、地点、人员数量和设备情况,市政府会根据区域客流情况和历史建筑保护需求进行审核。对于未经许可的商业拍摄行为,将处以最高 5000 欧元的罚款。
此外,威尼斯还禁止在热门打卡点使用大型摄影设备(如三脚架、反光板等),避免影响其他游客通行和城市景观。这些措施不仅有效规范了商业拍摄行为,也保护了威尼斯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居民生活环境。
05
对策建议:构建科学高效的打卡管控体系
结合国内实践和国际经验,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打卡管控效能,保障每位游客的权益,营造有序又温情的旅游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科学高效的管控体系。
(一)完善规划设计:提前布局打卡点位与功能分区
科学规划打卡点位: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打卡需求,结合景观特色、文化内涵和客流承载能力,合理设置打卡点位。避免将打卡点过度集中在某一区域,通过 “多点布局” 分散客流。例如,在自然景区可结合观景台、步道节点设置多个打卡点;在历史街区可结合特色建筑、文化场馆设置打卡点。
明确功能分区:对每个打卡点进行功能分区,划分出 “自拍区”“商拍区” 和 “通行区”。自拍区主要满足普通游客的快速拍照需求,面积可适当缩小,实行限时制度;商拍区专门用于商业拍摄,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如电源、化妆间等),并明确拍摄时长和收费标准;通行区则保障游客的正常通行,禁止任何拍摄行为占用。
完善配套设施:在打卡点周边配备足够的休息座椅、指示牌、垃圾桶等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同时,设置 “打卡信息公示屏”,实时显示当前排队人数、预计等待时间等信息,方便游客合理安排行程。
(二)创新管理手段:运用科技提升管控效率
推行智能预约系统:在热门打卡点全面推行 “线上预约制”,游客可通过景区官方 APP、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提前预约拍照时间段。系统可根据打卡点的承载能力,自动分配预约名额,并向游客发送预约成功通知和打卡指引。对于未预约的游客,可在非高峰时段现场排队等待,或引导至其他非热门打卡点。
利用智能监控与预警:在打卡点安装 AI 智能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人流密度、排队长度等数据。当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分流措施(如开放临时打卡点、增加引导人员等)。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打卡客流变化趋势,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推广 “电子围栏” 技术:在部分需要严格管控的打卡点(如文物保护单位、危险区域),运用 “电子围栏” 技术,划定禁止拍摄或限制拍摄的区域。当游客或拍摄设备进入禁拍区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语音提醒,若拒不离开,工作人员可及时介入处理。
(三)规范商业拍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商业拍摄备案与许可制:旅游管理部门应出台《商业旅游拍摄管理办法》,明确商业拍摄的定义、范围和要求。商业拍摄团队需提前向景区或当地文旅部门申请备案,提交拍摄计划、人员资质、设备清单等材料,经审核通过后获得拍摄许可。对于未备案或未取得许可的商业拍摄行为,予以警告、罚款等处罚。
制定商业拍摄收费标准:针对商业拍摄占用公共资源的情况,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收费可根据拍摄时长、拍摄区域、设备规模等因素差异化设定,所得费用可用于景区的维护和管理,以及提升游客体验的设施建设。同时,收费标准应向社会公开,接受游客和公众的监督。
加强商业拍摄现场监管:景区应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商业拍摄行为进行现场监管。管理人员需检查拍摄团队的许可证明,监督其是否在指定区域内拍摄、是否遵守限时规定、是否影响其他游客等。对于违规拍摄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对于游客投诉的商业拍摄问题,迅速响应并妥善解决。
(四)引导游客行为:提升文明旅游素养
加强文明打卡宣传教育:在景区入口、打卡点周边等区域,通过海报、宣传视频、语音广播等形式,宣传文明打卡的理念和要求(如遵守秩序、不随意插队、不破坏环境、不占用公共资源过长时间等)。同时,在景区官方平台发布 “文明打卡倡议书”,鼓励游客践行文明打卡行为。
开展文明打卡激励活动:景区可联合社交媒体平台,开展 “文明打卡达人”“最美打卡照片” 等评选活动。对践行文明打卡行为、拍摄内容积极健康的游客,给予门票优惠、文创产品赠送等奖励,引导更多游客养成文明打卡的习惯。
培养游客的 “换位思考” 意识:通过宣传案例、现场引导等方式,让游客认识到公共旅游资源属于全体游客,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平使用的环境。例如,在排队打卡时,提醒游客考虑后续游客的等待时间,尽量缩短拍摄时长;在商业拍摄区域,提醒商业团队尊重普通游客的权益,避免过度占用资源。
(五)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管控合力
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文旅、城管、公安等政府部门应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自在打卡管控中的职责。文旅部门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布局和行业监管;城管部门负责维护打卡区域的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公安部门负责处理打卡过程中发生的治安纠纷和违法行为。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形成管控合力。
发挥景区的主体作用:景区作为打卡管控的直接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景区应加强与游客、商业拍摄团队的沟通交流,定期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管控措施。例如,召开游客座谈会、商业拍摄团队协调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动员志愿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打卡管控工作。志愿者可在打卡点提供引导、咨询、文明宣传等服务;行业协会(如旅游摄影协会)可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商业拍摄团队的行为;媒体可通过报道文明打卡案例、曝光不文明行为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打卡管控。
06
结语:让打卡成为美好旅行的记忆符号
在拍照打卡成为现代旅游仪式的今天,热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方,不仅是风景的呈现者,更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和游客体验的设计者。管控拍照打卡,不是要限制游客的拍照需求,而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人性化的服务设计,平衡各方利益,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有序的环境中,享受打卡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打卡管控的探索,本质上是国内旅游业从 “粗放式增长” 向 “精细化发展” 转型的必然选择。过去,许多景区依赖 “门票经济”,忽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感;如今,随着旅游消费升级,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体验经济” 成为主流。打卡作为游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控效果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评价,进而影响景区的口碑和长远发展。一个能够合理管控打卡秩序、保障游客权益的景区,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还能通过游客的社交分享,形成良好的品牌传播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游客的情感价值来看,打卡的意义远不止于 “一张照片”。对于许多人而言,在热门打卡点拍摄的照片,是旅行记忆的载体,是与家人朋友分享快乐的媒介,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记录。因此,管控打卡不能仅仅停留在 “维持秩序” 的层面,更要注重 “情感关怀”。比如,在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拍照辅助服务(如帮拍合影、提供简易道具等);在特殊天气(如雨天、高温天)为排队打卡的游客提供雨伞、饮用水等物资;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辟 “绿色通道”,让他们无需长时间排队就能完成打卡。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能让游客感受到景区的温情,让打卡体验更加温暖、难忘。
此外,打卡管控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游客作为打卡行为的主体,应自觉遵守景区的管理规定,践行文明打卡理念,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公共秩序;商业拍摄团队应规范自身行为,主动履行备案手续,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社交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过度渲染 “网红打卡点” 的流量效应,引导用户理性看待打卡行为,关注旅行的本质意义。只有政府、景区、游客、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一个 “秩序井然、温情满满” 的打卡环境,让打卡真正成为美好旅行的加分项,而非矛盾的导火索。
当我们在每一处心仪的打卡点按下快门时,定格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应是一段愉快而有尊严的旅行记忆 —— 是在故宫太和殿前,无需拥挤就能拍下的庄重合影;是在洱海 “网红 S 弯”,不用等待太久就能捕捉到的湖光山色;是在浅草寺雷门前,伴着志愿者的微笑完成的文化纪念。这一切,既需要智慧管理的支撑,也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共同守护。
未来,随着旅游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游客文明素养的持续提升,相信我国的旅游打卡管控会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每一位游客,也能在每一次旅行中,通过打卡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让旅行真正成为放松身心、感受世界的美好体验。
上一篇:
博物馆文创与消费热潮的奇妙碰撞
下一篇:
中小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与发展思考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