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窝囊游” 流行发展思考
2025-09-22
11
返回列表
近期,一种名为 “窝囊游” 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成为文旅市场的新热点。
这种旅行方式以低耗能、重情绪价值、主打 “取悦自己” 的属性,与传统旅游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从坐电梯爬山到缓降式蹦极,再到躺平式漂流,“窝囊游” 的各种项目不断涌现,不仅反映出年轻人旅游观念的转变,也对文旅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
PART 01
“窝囊游”:旅游方式的新变革
“窝囊游” 的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这种追求 “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 的旅行模式,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据美团旅行数据显示,8 月以来,“窝囊漂流” 搜索量环比增长 133.6%,“窝囊蹦极” 搜索量环比增长 62.6%,“窝囊爬山” 搜索量环比增长 84%。这组数据直观地展现出 “窝囊游” 强劲的市场热度,也印证了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
在浙江湖州,游客胡纯然体验了当地新推出的 “窝囊式蹦极”。这个项目不同于传统蹦极那种从高空瞬间坠落的惊险,而是通过特殊的缓降装置,让游客在感受 “自由落体” 刺激感的同时,最大程度规避了强烈的坠落恐惧。胡纯然在体验后兴奋地分享:“我其实一直很喜欢尝试刺激的项目,但传统蹦极站在高台上往下看的时候,那种恐惧真的会让人打退堂鼓,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跳下去。这种改良版的蹦极就特别好,既能让我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乐,又不用克服那么大的心理障碍,全程都很轻松,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她还提到,同行的几个朋友原本都对蹦极望而却步,但看到她的体验后,也纷纷尝试,大家都觉得这种 “窝囊蹦极” 更符合他们对 “刺激” 的接受程度。
在北京工作的刘添睿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平时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旅游对她来说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她对 “窝囊游” 情有独钟,手机里收藏了大量 “窝囊游” 的旅行视频。她向记者展示这些视频时,眼神里满是向往:“我之前刷到一个坐观光电梯直达山顶的视频,当时就特别心动。你想啊,平时上班已经够累了,周末或者假期出来旅游,就是想让自己心情舒畅,彻彻底底放松一下。如果还要像以前那样,为了爬山累得气喘吁吁,那旅游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虽然身边有人会调侃说这是‘窝囊旅游’,但我一点都不在乎,没负担、自己开心才最重要。” 刘添睿还分享了她的一次 “窝囊爬山” 经历,在安徽明堂山景区,她坐着魔毯上山,全程只用了十几分钟,到达山顶后,她找了一处视野好的地方,点了一杯咖啡,静静地欣赏风景,“那种感觉特别惬意,比以前拼命爬到山顶,只为了拍一张打卡照要舒服多了。”
除了年轻人,“窝囊游” 也受到了亲子家庭和老年群体的青睐。武汉的陶乐女士近期就带着父母和孩子体验了安徽明堂山景区的 “懒人爬山” 项目。她感慨道:“以前带老人和孩子出门旅游,最头疼的就是爬山。老人体力跟不上,孩子又容易累,往往爬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次有了魔毯和索道,老人和孩子都能轻松上山,一家人一起在山顶欣赏风景,那种温馨的感觉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真正实现了‘玩山不爬山’。” 景区线上营销总监杨鸿宇介绍,景区早在 2020 年就推出了 “懒人爬山” 项目,就是看到了亲子家庭和老年群体在旅游中的需求,“我们希望打破大家对爬山‘累’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都能享受爬山的乐趣,而不是被体力问题劝退。”
这种 “又怂又爱玩”“想放松又想有体验” 的心理,反映了当代不同群体对休闲方式的重新定义。无论是年轻人、亲子家庭还是老年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既要在旅游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又不愿承受过多的身心负担。“窝囊游” 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让旅行回归到休闲的本质,即真正的放松和愉悦。看似 “窝囊” 的旅途中,人们还发展出了一套 “精准节能” 的旅行智慧:爬山可以坐电梯,但山顶的特色咖啡必须喝,要在舒适中感受当地的风味;蹦极可以害怕,但坠落时的表情管理必须到位,要留下好看的照片纪念;景点可以只去一两个,但每个景点都要细细品味,拍出 “看似很会玩” 的效果,在有限的行程里收获最大的快乐。
PART 02
“窝囊游” 走红背后的深层原因
“窝囊游” 的流行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和市场因素。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窝囊旅游” 的实质是人们在旅游中对挑战性与舒适性寻求平衡的产物。“其实这种类似的旅游形式早就存在,比如之前的‘懒人旅游’‘轻松游’等,但最近‘窝囊游’这个概念被提炼出来,并且迅速走红,这反映了当前旅游消费的多元化趋势。它既不像‘打卡式旅游’那样匆忙、功利,也不像‘探险旅游’那样充满挑战、需要强大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折中选择,更符合当下很多人的旅游需求。”
社会层面:压力下的休闲需求转变
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年轻群体,面临着学业、工作和人际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活动不再仅仅是 “娱乐”,更需要承担起 “减压阀” 的功能,帮助人们释放压力、修复身心,而不是成为新的负担。北京某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师王颖分析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他们的身心都很疲惫。旅游作为一种常见的休闲方式,如果还需要他们像工作一样‘拼搏’,比如为了赶行程早起晚归、为了打卡多个景点而奔波,那旅游就失去了放松的意义。‘窝囊游’这种低强度、低压力的旅行方式,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契机,让他们能够在旅途中真正卸下压力,享受悠闲时光。”
心理层面:自我意识觉醒与情绪价值追求
从心理层面来看,这种看似 “窝囊” 的出游方式,实则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我情绪的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从 “向外展示” 转向 “向内探寻”,更加强调自我感受和情绪价值。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巍认为:“以前很多人旅游,可能会更在意别人的看法,比如‘我去了多少个景点’‘我拍了多少好看的照片’,以此来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获得他人的认可。但现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看重自己在旅游中的真实感受,‘旅行是否真的让自己开心’成为了他们判断旅游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窝囊游’正是顺应了这种心理变化,让人们在旅途中无需强撑、无需伪装,可以尽情享受当下的快乐,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薛华菊教授则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了 “窝囊游” 背后的 “情绪消费” 心理。她认为,这种消费心理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压力,让人们渴望通过旅行暂时逃离现实的烦恼,寻找一片宁静的空间;二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消费更加务实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价格、高强度的旅游项目,而是更注重旅游的性价比,希望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体验;三是年轻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他们更愿意探索自己的内心需求,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旅游中也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方式,而不是随波逐流。
市场层面:旅游市场的创新与回应
从市场层面来看,“窝囊游” 的流行也是旅游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 “一刀切” 式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旅游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义庚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推出的旅游产品,大多是按照‘经典线路’‘热门景点’来设计的,强调‘多景点、高性价比’。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会主动提出‘不要那么累’‘想多一点自由时间’等需求。‘窝囊游’的兴起,其实是市场对消费者需求的一种回应。旅游产品的核心应该是让游客感到真正快乐,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丰富’。”
湖北天空之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康书帆也感受到了这种市场变化:“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旅游的理解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旅游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情感共鸣。所谓的‘情绪消费’,其实就是年轻人对生活的一种追求。他们可能因为体力、勇气等原因,无法体验更高级或更刺激的项目,但他们不会因此放弃旅游,而是会选择自己能接受的、更舒适的方式,这其实是对生活向往的一种体现。我们景区推出的‘窝囊蹦极’项目,就是看到了这种需求,希望让更多人都能体验到蹦极的乐趣,而不是被传统蹦极的高门槛劝退。”
PART 03
“窝囊游” 对文旅市场的影响
“窝囊游” 的兴起,如同投入文旅市场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对文旅市场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旅游业态升级:人性化与精细化发展
从旅游业态升级来看,旅游从业者敏锐地捕捉到 “窝囊游” 这一趋势,纷纷调整服务策略,推出更多符合 “窝囊游” 理念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旅游业态向更人性化、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之前提到的 “窝囊蹦极”“窝囊爬山”“窝囊漂流” 等项目,不少景区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服务。例如,在 “窝囊漂流” 项目中,景区会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漂流船,船上配备遮阳棚、靠垫等设施,还会提供免费的饮用水和零食,让游客在漂流过程中更加舒适;在 “窝囊爬山” 项目中,景区会在山顶和沿途设置更多的休息区,提供咖啡、茶点等饮品,还会安排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讲解沿途的风景和文化故事。
一些蹦极项目的运营方更是创新性地推出了 “害怕但优雅” 的拍摄服务。工作人员会提前和游客沟通,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喜好,在游客蹦极的过程中,用专业的设备拍摄照片和视频,并进行后期剪辑,确保游客在照片和视频中呈现出最好的状态。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很多游客之所以选择‘窝囊蹦极’,就是因为既想体验蹦极的刺激,又不想在过程中显得狼狈。我们推出的拍摄服务,正好满足了他们‘既要舒服又要好看’的需求。很多游客在拿到照片和视频后,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这也为我们的项目做了很好的宣传。” 这种创新的服务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带动了更深度的在地消费。游客在景区花费的时间更长,消费的项目也更多,除了门票和项目费用,还会在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等方面产生消费,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旅游产品设计和营销:个性化与情感化转向
从旅游产品设计和营销来看,“窝囊游” 的兴起也促使景区和旅游企业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 “重数量、轻质量” 的产品设计理念,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情感化。以前,很多景区在设计旅游产品时,会一味地堆砌 “打卡清单”,希望通过增加景点数量来吸引游客。但现在,景区开始更关注游客的体验感,纷纷增设 “发呆区”“冥想角” 等休闲空间,让游客能够在旅途中放慢脚步,享受悠闲时光。例如,
长沙石燕湖景区
就在湖边设置了一片 “发呆区”,摆放了许多躺椅和吊床,游客可以在这里晒太阳、看风景、发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民宿行业也受到 “窝囊游” 的影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民宿老板更像是 “行程规划师”,会为游客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推荐各种热门景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宿老板开始转变角色,成为 “本地生活向导”,他们会向游客推荐当地的特色美食、小众景点、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帮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杭州某民宿的老板说:“现在很多游客来我们这里,不是为了去那些著名的景点打卡,而是想体验当地的慢生活。所以我会推荐他们去附近的菜市场逛逛,感受当地的烟火气;或者去村里的手工作坊,体验传统的竹编、陶艺等手工艺。很多游客反馈说,这些体验比去热门景点更有意义。”
旅游 APP 也纷纷跟进,上线了 “摆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APP 会自动屏蔽那些高强度、快节奏的旅游攻略,为用户推送 “随机漫步”“咖啡地图”“书店打卡” 等轻量级的旅游内容。同时,APP 还会根据用户的位置和兴趣,为用户推荐附近的休闲场所和特色体验项目,帮助用户更好地享受 “窝囊游”。某旅游 APP 的产品经理介绍:“我们通过用户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在旅游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放松,不希望被详细的行程计划束缚。所以我们推出了‘摆烂模式’,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这一需求。从上线后的反馈来看,这种模式很受欢迎,尤其是年轻用户,使用频率很高。”
这种转变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的文旅服务,从不是替游客 “安排一切”,而是给他们 “留白的自由”,让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节奏,享受旅游的乐趣。
争议与反思:旅游价值观的更迭
然而,“窝囊游” 在兴起过程中也面临一些质疑和争议。有人认为,坐电梯爬山失去了爬山本身的乐趣,“窝囊漂流” 没有了传统漂流的刺激,这些 “窝囊游” 项目其实是对传统旅游项目的 “阉割”,失去了旅游的本质意义。这种争论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旅游价值观的更迭。
传统观光旅游往往注重 “多走、多看、多体验”,强调 “挑战自我”“征服自然”,认为只有通过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旅游体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游客会选择高强度的旅游方式,比如一天打卡多个景点、徒步穿越高山等,即使身心疲惫也在所不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新一代的年轻人更看重旅行中的自我情绪价值,认为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获得快乐,而不是 “吃苦”“挑战”。他们更愿意选择轻松、舒适的旅游方式,在旅游中享受当下的快乐,而不是追求 “有意义” 的标签。
从根本上来看,旅游的本质并非单一的 “挑战自我” 或 “征服自然”,而是让人在旅途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和偏好,没有哪种旅游方式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窝囊游” 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形式,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也推动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正如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巍所说:“‘窝囊游’不等于‘躺平’,这不是放弃体验,而是积极重构体验方式。现在的游客拒绝‘玩得拼命’,转而选择更可持续、更关照自我的方式接触世界 —— 山河不必用来征服,而是用来拥抱。体验的价值不在于强度或数量,而在于真实的舒适与内心的自洽。”
PART 04
“窝囊游” 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随着 “窝囊游” 的持续火爆,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景区、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推动 “窝囊游” 健康、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前景
从未来发展前景来看,“窝囊游” 有望进一步推动文旅市场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景区和旅游企业会不断加大对 “窝囊游” 产品的研发和投入,推出更多新颖、独特的 “窝囊游” 项目。例如,一些景区已经开始尝试将 “窝囊游” 与当地的文化、民俗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 “窝囊游” 产品。比如,在云南某景区,游客可以乘坐竹筏进行 “窝囊漂流”,在漂流过程中,还能欣赏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在陕西某景区,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进行 “窝囊爬山”,沿途会经过多个历史遗迹,工作人员会为游客讲解这些遗迹的历史故事,让游客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窝囊游” 也可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为了满足 “窝囊游” 游客对舒适、便捷的需求,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推出更多符合 “窝囊游” 理念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酒店会推出 “慢生活套餐”,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早餐、下午茶和晚安饮品,还会为游客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方便游客在周边游玩;餐厅会推出 “轻食套餐”,注重食材的健康和营养,满足游客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此外,“窝囊游” 还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随着 “窝囊游” 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生活不必总是 “快节奏、高压力”,也可以适当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小美好。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旅游选择,还可能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工作中更注重效率与休息的平衡,在消费中更关注产品的实用性和情感价值等,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面临的挑战
不过,“窝囊游” 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是同质化竞争的风险。“窝囊游” 的核心概念相对容易复制,一旦某个 “窝囊游” 项目走红,很快就会有其他景区跟风模仿。比如 “窝囊漂流” 火了之后,很多有河流资源的景区都纷纷推出类似的项目,只是简单地在漂流船上增加一些舒适设施,缺乏差异化和创新性。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不仅会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降低旅游体验,还会导致景区之间陷入价格战,影响整个 “窝囊游” 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国内某漂流景区聚集地为例,在 “窝囊漂流” 概念兴起之前,每个景区的漂流项目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落差大、刺激著称,有的以沿途风景优美为卖点。但自从 “窝囊漂流” 走红后,近半数景区都对漂流项目进行了 “改造”,增加了遮阳棚、靠垫等设施,宣传语也都围绕 “躺平漂流”“轻松享受” 展开。游客在这些景区体验后纷纷表示:“感觉每个地方的‘窝囊漂流’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点,下次不会再特意来了。”
其次是商业过度包装的问题。部分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 “窝囊游” 项目进行过度商业化包装,设置了过多的消费陷阱。比如有的景区将 “窝囊爬山” 的魔毯项目单独收费,价格远超合理范围;有的景区在 “窝囊游” 项目中强制捆绑其他消费项目,如高价餐饮、昂贵的文创产品等,让 “窝囊游” 失去了原本 “低门槛、高性价比” 的优势,变成了景区 “收割” 游客的工具。
河南某景区就曾因 “窝囊蹦极” 项目引发游客不满。该景区推出的 “窝囊蹦极” 项目宣传时声称 “低价体验,轻松享受”,但游客到现场后发现,除了蹦极本身的费用外,还需要额外支付设备租赁费、拍照费等多项费用,总花费比传统蹦极还要高。游客纷纷吐槽:“这哪里是‘窝囊游’,分明是‘坑钱游’,完全违背了‘窝囊游’的初衷。”
再者是 “窝囊游” 内涵被异化的风险。“窝囊游” 的核心是追求舒适和情绪价值,强调的是 “松弛感” 和 “自我关照”。但在实际发展中,部分景区和旅游企业对 “窝囊游” 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其简单等同于 “懒人游”“敷衍游”,忽视了旅游本身的体验感和文化内涵。比如有的景区推出的 “窝囊爬山” 项目,只是单纯地用交通工具将游客送到山顶,没有提供任何与当地文化、自然景观相关的体验活动,游客在山顶除了拍照打卡外,没有其他可做的事情,导致旅游体验非常单一。
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挑战,景区和旅游企业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 “窝囊游” 健康发展。
在应对同质化竞争方面,景区需要注重差异化和创新性,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 “窝囊游” 项目。比如可以将 “窝囊游” 与当地的非遗文化、民俗活动相结合,推出 “非遗体验 + 窝囊游” 的组合产品。四川某景区就将当地的竹编非遗文化融入 “窝囊漂流” 项目中,游客在漂流过程中可以欣赏到竹编艺人的现场表演,还可以亲手体验竹编制作,这种独特的 “窝囊游” 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传播了当地的非遗文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
在避免商业过度包装方面,景区需要坚守 “窝囊游” 的初心,合理定价,透明消费,杜绝设置消费陷阱。可以推出 “窝囊游” 套餐,将相关项目和服务打包定价,让游客清楚了解自己的消费内容和费用。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对景区的不合理收费、强制消费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在防止 “窝囊游” 内涵异化方面,景区需要深入理解 “窝囊游” 的核心价值,在提供舒适体验的同时,注重提升旅游的体验感和文化内涵。可以在 “窝囊游” 项目中增加文化讲解、自然科普等内容,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比如安徽明堂山景区在 “懒人爬山” 项目中,安排了专业的导游为游客讲解沿途的植物、地质景观等知识,还在山顶设置了文化展示区,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游客在 “玩山不爬山” 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景区的文化和自然价值。
此外,“窝囊游” 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可以组织景区和旅游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分享 “窝囊游” 项目的开发经验和创新思路,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规范 “窝囊游” 市场的发展。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加强对 “窝囊游” 概念的宣传和解读,引导游客正确认识 “窝囊游”,避免对 “窝囊游” 产生误解。
从长远来看,“窝囊游” 的流行不仅是旅游市场的一次创新变革,更是社会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缩影。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我情绪的关注,以及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随着 “窝囊游” 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它会为文旅产业注入更多的活力,也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体验。
对于旅游自媒体创作者来说,“窝囊游” 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可以通过实地体验不同景区的 “窝囊游” 项目,为粉丝提供真实、详细的攻略和测评;可以采访景区负责人、游客等,深入探讨 “窝囊游” 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和消费趋势,分析 “窝囊游” 的发展前景和影响,为粉丝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同时,旅游自媒体创作者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引导粉丝理性看待 “窝囊游”,避免盲目跟风,让 “窝囊游” 真正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好选择。
总之,“窝囊游”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只有景区、旅游企业、相关部门和旅游自媒体创作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 “窝囊游” 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它在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上一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解读
下一篇:
博物馆文创与消费热潮的奇妙碰撞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