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跳岛游发展思考
2025-09-22 13 返回列表
海岛旅游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同于传统海岛旅游对单一目的地的依赖,跳岛游以 “移动的体验” 为核心,通过交通工具串联起散落的岛屿珍珠,让游客在山海切换间感受海洋生态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层次感。我国拥有 1.1 万余个海岛的天然禀赋,从南海的珊瑚礁岛到东海的渔村民居,从渤海的地质奇观到黄海的候鸟湿地,多样的海岛形态为跳岛游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然而,当前跳岛游市场仍处于 “概念热、落地浅” 的阶段,如何突破同质化困境、平衡开发与保护、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wechat_2025-09-22_083457_625
一、跳岛游的价值重构:不止于 “换岛”,更是体验升级
跳岛游的核心魅力,并非简单的 “多岛串联”,而是通过空间重构与内容创新,实现旅游价值的多维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游客体验层面,更深刻影响着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与海洋生态保护模式。
1.1 从 “单一观光” 到 “场景沉浸”:重构游客体验逻辑
传统海岛旅游往往局限于 “沙滩 + 阳光” 的单一场景,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链条短。而跳岛游通过主题化线路设计,将不同岛屿的特色资源转化为连续的 “体验模块”,让游客在移动中完成深度沉浸。例如,在福建漳州的跳岛线路中,游客可上午在东山岛体验渔家耕海文化,下午到火山岛探索火山地质奇观,傍晚前往南门湾感受滨海小城的烟火气 —— 这种 “一日多景、一景多感” 的体验模式,打破了传统海岛旅游的时空限制,让海洋旅游从 “走马观花” 变为 “深度参与”。
1.2 从 “孤岛发展” 到 “集群联动”:重塑区域旅游格局
我国海岛多呈 “散点分布” 特征,单个岛屿往往面临资源有限、配套不足的问题。跳岛游通过交通网络串联,将分散的海岛转化为 “旅游集群”,实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共享。以浙江舟山为例,通过开通 “海上公交” 串联普陀山、朱家尖、东极岛等岛屿,不仅解决了东极岛等偏远岛屿的交通瓶颈,更借助普陀山的宗教旅游 IP 带动周边岛屿的生态旅游、渔家体验发展,形成 “核心岛带动、周边岛补充” 的联动格局,推动区域旅游从 “孤岛竞争” 走向 “集群共赢”。
1.3 从 “开发优先” 到 “保护前置”:创新生态治理模式
海岛生态系统脆弱,单一岛屿开发易引发环境过载问题。跳岛游通过 “分散承载、统一管理” 的模式,将游客流量合理分配到多个岛屿,避免单一岛屿过度开发。同时,跳岛游的发展倒逼区域建立统一的生态保护标准 —— 如马尔代夫通过 “一岛一酒店” 政策,将每个岛屿的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到运营方,而我国珠海三角岛则通过 “生态修复 + 旅游开发” 同步推进的模式,在修复受损海岸线的同时,打造低碳环保的跳岛游示范基地,实现 “开发与保护” 的共生。
二、我国跳岛游的实践困境:表面繁荣下的深层矛盾
尽管我国跳岛游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制约着跳岛游的品质提升,更威胁着其可持续发展。
2.1 交通 “卡脖子”: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双重短板
交通是跳岛游的核心纽带,也是当前最突出的瓶颈。一方面,我国多数海岛仍依赖小型客船通航,受天气影响大、航行时间长 —— 如前往浙江枸杞岛,旺季需在码头排队数小时,且遇台风天气常停航,严重影响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无居民岛的码头设施简陋,部分码头仅能停靠小型渔船,缺乏游客候船区、行李寄存等配套,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跨区域航线整合困难,如福建与广东的海岛资源虽相邻,但因分属不同省份,航线规划、票务系统互不联通,难以形成跨省跳岛线路。
2.2 产品 “同质化”:文化挖掘与体验创新的双重缺失
当前我国跳岛游产品普遍存在 “三多三少” 问题:观光线路多、深度体验少;同质化项目多、特色化内容少;短期线路多、长效产品少。多数跳岛游线路仍停留在 “乘船观岛” 的浅层模式,对海岛文化的挖掘不足 —— 如许多渔岛仅提供 “吃海鲜、住民宿” 的基础服务,对渔家歌谣、海洋信仰、传统造船技艺等文化元素的转化几乎为零。同时,体验项目缺乏创新,潜水、海钓等项目在不同海岛重复出现,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导致游客 “游过即忘”,复游率低。
2.3 治理 “碎片化”:跨区域协同与标准统一的双重障碍
跳岛游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多个管理部门(如文旅、交通、海洋、环保),但当前治理体系仍呈 “碎片化” 状态。一方面,省际、市际协同不足,如山东长岛与辽宁长海县的海岛资源具有互补性,但因分属不同省份,航线规划、市场监管难以统一,无法形成跨渤海的跳岛游线路;另一方面,行业标准缺失,目前我国尚无针对跳岛游的服务规范,从船舶安全、导游资质到生态保护标准,均沿用传统海岛旅游的相关规定,难以适应跳岛游 “多岛联动” 的特点,导致市场乱象频发,如部分旅行社推出 “低价跳岛游”,却压缩岛屿停留时间、强制购物,损害游客权益。
2.4 生态 “紧平衡”:开发需求与保护能力的双重压力
随着跳岛游热度上升,海岛生态面临的压力日益凸显。一方面,部分海岛基础设施滞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游客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 如海南部分无人岛因缺乏垃圾回收设施,游客遗留的塑料垃圾随海浪堆积,破坏海洋生态;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海岛原生风貌受损,如部分渔岛为吸引游客,大规模修建海景酒店,挤占渔家民居空间,破坏海岛传统肌理,导致 “千岛一面” 的问题愈发严重。
三、破局之路:我国跳岛游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策略
推动跳岛游高质量发展,需跳出 “重线路、轻内容”“重开发、轻保护” 的传统思维,从生态保护、产品创新、协同治理、科技赋能四个维度发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跳岛游发展模式。
3.1 生态优先:构建 “保护 - 开发” 共生机制
跳岛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应建立 “三层级生态管控体系”:核心保护区(如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原始海岸线)禁止旅游开发,仅允许科研监测活动;生态缓冲区(如海岛周边海域、传统渔区)限制开发强度,控制游客数量与建筑密度;适度开发区(如已具备基础配套的居民岛)可开展旅游活动,但需符合低碳环保标准。
同时,推广 “生态修复 + 旅游开发” 的一体化模式。借鉴珠海三角岛的经验,在修复海岛生态的过程中,同步规划旅游设施建设 —— 如利用修复后的海岸线建设生态步道,将废弃采石场改造为地质科普馆,让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旅游体验资源。此外,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跳岛游的游客收取 “生态保护费”,用于海岛生态修复与环保设施建设,实现 “谁受益、谁补偿” 的良性循环。
3.2 产品创新:打造 “一岛一主题” 的差异化体验
跳岛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差异化”,需根据海岛资源禀赋,打造 “一岛一主题、一岛一特色” 的产品体系。可从三个维度发力:
:深度挖掘海岛独特文化,将其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例如,在福建湄洲岛,可围绕妈祖信俗文化,设计 “妈祖诞辰祭祀体验”“渔家祈福仪式” 等活动,让游客感受海洋信仰的魅力;在山东刘公岛,可结合甲午战争历史,打造沉浸式实景剧、历史研学课程,让海岛成为 “活态历史课堂”。
:推动跳岛游与海洋运动、康养度假、科普研学等业态深度融合。如在广东汕尾,可依托红海湾的海洋资源,开发 “帆船跳岛赛”“潜水探礁之旅” 等运动类产品;在浙江南麂岛,可利用其 “贝藻王国” 的生态优势,打造海洋生物科普研学线路,吸引亲子家庭与科研爱好者。
:把握年轻游客 “打卡、社交、体验” 的需求,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例如,在海南万宁,可在无人岛推出 “海岛露营 + 星空观测” 项目,搭配渔家海鲜烧烤,营造 “远离喧嚣、亲近自然” 的氛围;在台湾垦丁,可推出 “机车跳岛游”,让游客骑着机车沿海岸线穿梭于各个岛屿,感受自由惬意的旅行体验。
3.3 协同治理:建立跨区域、多部门的联动机制
打破行政壁垒与部门分割,是推动跳岛游发展的关键。应建立 “三级协同治理体系”:国家层面成立跨部门协调小组(由文旅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等组成),制定跳岛游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区域层面(如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建立省际协作机制,统一规划跨省跳岛线路、整合票务系统、推进市场联合监管;岛屿层面成立 “跳岛游联盟”,由各海岛运营方、旅行社、民宿业主组成,共同制定服务规范、共享客源信息、协调利益分配。
同时,推动 “标准统一化” 建设。制定《跳岛游服务规范》,明确船舶安全标准、导游服务要求、生态保护指标等内容;建立 “跳岛游信息平台”,整合航线预订、景点介绍、天气预警、投诉处理等功能,为游客提供 “一站式” 服务;推行 “跳岛游服务质量认证”,对符合标准的线路与企业授予认证标识,引导市场规范发展。
3.4 科技赋能:提升跳岛游的便捷性与智慧化水平
科技是破解跳岛游交通瓶颈、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交通领域,可引入高速客船、电动游艇等新型交通工具,缩短岛屿间航行时间;在码头建设中,运用 5G、物联网技术,实现游客流量实时监测、船舶调度智能化,减少排队等待时间;探索 “水上飞机 + 客船” 的立体交通模式,解决偏远岛屿的交通难题,如在海南三亚,可开通水上飞机航线,串联蜈支洲岛、西岛等岛屿,打造 “空中跳岛游” 体验。
在智慧服务领域,开发 “跳岛游智慧导览系统”,通过 AR 技术为游客提供岛屿历史文化讲解、生态景观介绍,让游客 “所见即所得”;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推送个性化跳岛线路,如为亲子家庭推荐科普研学线路,为年轻游客推荐运动探险线路;建立 “海岛应急救援体系”,通过无人机、卫星通信等技术,实现海岛间应急救援快速响应,保障游客安全。
四、结语:让跳岛游成为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跳岛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模式,更是一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发展理念,一种 “区域协同共赢” 的治理实践。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与深厚的海洋文化,具备发展跳岛游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原则,破解交通瓶颈、产品同质化、治理碎片化等难题,就能推动跳岛游从 “概念热” 走向 “品质优”,从 “小众体验” 变为 “大众选择”。
未来,跳岛游有望成为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它将串联起我国的 “蓝色国土”,让游客在山海之间感受中国海洋的壮美与文化的深厚;它将推动沿海地区形成 “陆海统筹、岛岛联动” 的旅游格局,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它将成为 “和美海岛” 建设的重要载体,让海岛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在这条道路上,需要政府、企业、游客、居民的共同参与。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