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干货长文: “行走的课堂”—— 研学产品设计的深度思考
2025-08-25 18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25105546
图片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研学旅游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市场焦点。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围墙,将世界变为广阔的学习场域,让知识在行走中鲜活,让成长在体验中发生。然而,如何真正以匠心独运的产品设计激活这 “行走的课堂”,使其摆脱 “走马观花” 的尴尬,实现 “游有所学、学有所获” 的核心目标,是每一位研学从业者和规划者必须深思的课题。答案,或许就藏在文化深耕、教育适配、体验革新与治理格局的多维探索里。

作为教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多重时代使命。
它是践行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生动课堂,让青少年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对话中健全人格、提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得以延续与弘扬;更是驱动旅游产业向品质化、内涵式转型的强劲引擎,为旅游市场注入教育的深度与文化的温度;同时还是串联区域资源、推动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促进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研学旅游市场的发展潜能被持续释放。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研学纳入课程体系,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研学作为亲子成长的重要选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类型日益丰富。
但在这繁荣表象之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研学旅游的品质提升,更可能偏离其教育初心。
其一,重游轻学现象突出。部分研学旅游产品徒有其名,“研学” 沦为 “旅游” 的华丽包装。在这些产品中,行程安排与普通旅游团并无二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成了常态,所谓的 “研学课程” 不过是导游几句简单的讲解,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一名导师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根本无法实现针对性的指导与互动。如此一来,参与者往往是游而不学、学而不深,既浪费了时间与金钱,也错失了研学的真正价值。
其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是研学旅游的灵魂,然而一些产品对文化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仅仅是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简单堆砌。比如,在历史文化主题的研学中,只是带领学生参观古建筑、观看文物,却未能深入解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人文精神与价值逻辑;在非遗研学中,也只是让学生浅尝辄止地体验一下技艺操作,对非遗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和传承故事缺乏挖掘。这种以文化当 “噱头” 的做法,难以真正实现 “以文化人” 的目标,无法在参与者心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其三,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研学旅游市场存在明显的模仿跟风现象。看到某个主题的研学产品受欢迎,便一哄而上,线路规划、活动内容、服务模式高度趋同。无论是红色研学还是自然科考,无论是非遗体验还是科技探索,很多产品都给人 “千篇一律、似曾相识” 的感觉,缺乏独特的创意与个性。这不仅无法满足参与者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也使得整个研学市场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泥潭。
其四,专项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研学旅游涉及教育、文旅、交通、安全等多个领域,但其行业准入标准却相对模糊,什么样的机构有资质开展研学活动、什么样的导师具备带队资格,缺乏明确且统一的规定。同时,安全监管细则也存在缺位,对于研学过程中的交通出行、住宿餐饮、活动场地等环节的安全保障,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此外,多部门之间的协同也存在困难,导致在资质审核、安全保障、责任界定等方面出现管理真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研学旅游市场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产品设计的源头,通过战略谋划、理念革新、体系优化和支撑强化,切实推动研学旅游产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充分释放其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潜在价值。
图片
01
筑牢文化根基,让研学成为传承文脉的流动课堂
图片
文化是研学旅游的根与魂,只有深深扎根于文化的沃土,研学产品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魅力。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必须将文化深耕置于首要位置,让参与者在研学过程中真正触摸文化肌理,感悟精神内核。
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主线,从浩瀚的文化资源中精准提炼核心元素。
对于历史遗址,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参观的景点,而要深入挖掘其承载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和时代精神,比如在西安兵马俑研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陶俑的壮观,更要解读其背后秦代的军事制度、社会风貌与科技水平;对于非遗技艺,要超越简单的技艺展示,探寻其与当地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的内在联系,像在苏州刺绣研学中,可通过绣娘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刺绣图案的寓意、针法的演变以及绣品在传统礼仪中的作用;对于红色地标,则要生动再现革命历史场景,诠释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例如在井冈山研学中,通过实景演出、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图片
将这些文化基因巧妙融入线路规划、课程设置与场景营造的每一个环节。在线路规划上,可以按照文化脉络串联起相关的点位,形成主题鲜明的文化研学线路,如 “丝绸之路文化体验线”“江南水乡民俗线” 等;在课程设置上,围绕文化主题设计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在场景营造上,通过复原历史场景、布置文化氛围等方式,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文化的魅力。
图片
同时,要创新文化呈现与体验形式。可以邀请历史学者、非遗传承人等专家进行深度讲解,用专业的视角解读文化内涵;利用文物数字化展演技术,让原本静态的文物 “动” 起来、“活” 起来,比如通过 3D 建模展示古建筑的建造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事件;设计传统技艺沉浸式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感受文化的温度,如学习陶艺制作、古法造纸、传统扎染等。
图片
此外,还要结合地域特色构建独特的文化 IP。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印记,如北京的古都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成都的巴蜀文化等。要深入挖掘这些地域文化的个性与精髓,将其转化为具有教育性、体验性的研学内容。比如,云南大理可以围绕 “风花雪月” 的自然风光与白族文化,打造 “大理非遗探秘” 研学 IP;甘肃敦煌可以依托莫高窟的壁画艺术与丝路文明,构建 “敦煌文化研学之旅” IP。通过独特的文化 IP,使研学旅游成为传承文化根脉、厚植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真正实现 “以文化人” 的目标。
图片
02
突出教育功能,让研学成为启智培根的实践熔炉
图片
研学旅游的本质是教育,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参与者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将教育功能贯穿始终,确保研学活动真正能够实现 “游有所学、学有所获”。
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参与者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精准定制差异化的课程内容。中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一群体,可设计自然科普、手工实践、户外课堂等趣味化研学项目。例如,在自然保护区开展 “小小生态观察员” 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植物、采集标本、记录生态数据,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在科技馆参与 “小小发明家” 工作坊,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与动手能力。
图片
面向大学生及成人,他们的认知水平更高,学习需求更偏向专业深度与价值传递。因此,可聚焦特定领域,开发历史文化考察、非遗技艺传承、社会问题调研等主题产品。比如,针对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设计 “丝绸之路历史遗迹考察” 研学项目,深入探访沿线古城遗址,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考证与研究;对于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成人,可以开展 “非遗技艺大师班”,跟随非遗传承人系统学习某项技艺,并探讨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
cc197950718957360fd2ea7fd6b1fc5.jpg

构建知识、技能、情感三维教育体系,是确保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在知识维度,要明确每个研学项目所承载的知识点,通过场景化的呈现与讲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地质公园研学中,将地质学中的岩石形成、地层构造等知识与实地的山体、岩石相结合,让学生直观理解;在博物馆研学中,通过文物展品解读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规律。
在技能维度,要设计多样化的实践环节,培养参与者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设置场景还原任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道具制作等方式重现历史场景或科学实验过程;设计游戏化闯关活动,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关卡任务,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自主探究才能完成;开展合作探究项目,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情感维度,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与情感共鸣的激发。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培育参与者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通过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同理心;通过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配套建立研学效果评估机制,是确保教育目标落实的关键。要改变以往只注重 “参与了没有” 的形式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参与度与互动情况、收集其研学日记或调研报告等方式进行;结果性评价可以通过知识测试、技能展示、成果汇报等形式开展。通过科学的评估,及时发现研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确保参与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正实现成长与进步。
图片
03
三、注重创新性与体验性,让研学成为焕新感知的生动旅程
图片
在体验经济时代,参与者对于研学旅游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参观与学习,而是追求更具创新性、互动性与情感共鸣的体验。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必须积极拥抱创新,不断革新体验模式,推动研学旅游从 “走马观花式”“拍照打卡式” 向 “深度体验式”“情感共鸣式” 升级。
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是提升研学体验的重要手段。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研学场景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可以利用 VR 技术打造虚拟研学空间,让学生 “走进” 无法实地到访的历史场景、危险的自然环境或微观的科学世界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沉浸式、可感知的场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打破传统的单向输出模式,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环节,是激发参与者主动探索热情的关键。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科学家、非遗传承人等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身份与工作,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 “古代科举考试” 研学活动中,学生扮演考生、考官,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的流程与要求;在 “模拟联合国” 研学中,学生代表不同国家,就国际议题进行辩论与协商。
图片
课题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围绕研学主题提出具有探究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或成果展示。比如,在生态研学中,提出 “当地水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 的课题;在乡村研学中,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非遗体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技艺操作,而要设计深度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技艺的传承故事与文化内涵,并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创作,如学习复杂的剪纸纹样、制作精美的漆器等。
依据体验经济理论,注重情感化设计与叙事性场景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每个研学产品都应构建一个完整的叙事线索,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让学生在跟随叙事线索的过程中,逐渐深入主题,产生情感投入。例如,以 “一条丝绸的旅程” 为叙事线索,从蚕的养殖、桑叶的采摘,到蚕丝的抽取、丝绸的织造,再到丝绸的贸易与文化传播,让学生在完整的故事中感受丝绸之路的魅力。
情感化设计要关注参与者的内心感受,通过细节的设置触动其情感神经。比如,在红色研学中,播放革命先烈的家书录音,展示他们的遗物,让学生感受先烈们的家国情怀与牺牲精神;在乡村研学中,安排学生与当地村民共同生活、劳作,体验乡村的淳朴与温暖,培养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结合在地特色打造跨界融合产品,是实现差异化创新的重要路径。“自然科考 + 生态艺术” 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融合模式,在进行自然科学考察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绘画、摄影、诗歌等艺术形式记录自然之美,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工业遗产 + 科技实践” 则可以让学生在参观废弃工厂、了解工业历史的基础上,利用工业废料进行科技小制作或艺术创作,培养创新思维与环保意识;“民俗文化 + 戏剧表演” 将当地的民俗故事改编成戏剧,让学生在学习民俗文化的同时,参与戏剧的编排与表演,加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通过这些跨界融合的产品,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多元需求,形成独特的研学体验。
产品的迭代升级是保持研学活力的必要保障。要建立市场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参与者、学校、家长等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产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同时,密切关注技术更新与教育理念的发展,不断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持续优化产品形态与体验模式。例如,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可以探索 “元宇宙研学” 的新模式;根据项目式学习理念的普及,优化课题探究的设计与实施方式。

综上所述,研学旅游作为 “行走的课堂”,其产品设计需要以匠心精神进行精心打磨。只有以文化为根基深植精神血脉,让研学成为传承文脉的流动课堂;以教育为内核构建成长体系,让研学成为启智培根的实践熔炉;以创新为动能焕新体验场景,让研学成为焕新感知的生动旅程;以监管为底线筑牢品质基石,让研学成为值得信赖的品质选择,方能锻造出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体验温度的研学旅游产品。
这样的研学产品,不仅能够让参与者在行走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塑造品格,更能让他们在与文化的对话中增强文化自信,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培养生态意识,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树立责任担当。它将为传承中华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赋能民族复兴续写更加璀璨的篇章,让 “行走的课堂” 真正成为滋养成长、启迪未来的重要力量。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