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思考
2025-08-11 33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11085505
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 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2024 年全国旅游演艺演出场次达 18.93 万场,票房收入 163.89 亿元,观众人数 8542.23 万人次,三项核心指标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在大众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旅游演艺不仅成为衡量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承载着传播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使命。文化和旅游部 2019 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要形成繁荣有序的旅游演艺市场,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品牌和运营规范的经营主体。这一政策导向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从文化资源转化、技术创新应用、人才体系构建、管理模式优化和市场生态培育五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思考。
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01
文化资源是旅游演艺的内容根基,其开发效率直接决定了演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我国旅游演艺的三大资源宝库,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演艺产品,需要建立科学的资源识别、需求匹配和创意转化机制。​
高效识别文化资源需要建立 "在地性 + 时代性" 的双重评估标准。广西《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就在于精准捕捉了漓江山水与壮族文化的独特基因,通过 67 位中外艺术家 5 年多的打磨,将 12 座山峰、1.7 平方公里水域转化为天然舞台,用艺术化手法再现了 "桂山桂水桂人" 的文化精髓。该项目自 2004 年上演以来累计演出逾 8000 场,接待观众近 2000 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 28 亿元,证明了优质文化资源的持久生命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精准定位,《延安保育院》通过全自动化舞台和三维成像技术,将革命历史场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既保持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又增强了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把握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构建动态响应机制。随着游客需求从 "观看" 向 "体验" 转变,旅游演艺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握不同客群的偏好差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坐妹三江》就根据游客反馈不断优化,既生动再现了侗族婚恋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又通过现代声光科技提升观赏体验,形成了 "天天演、周周宴、月月节" 的文旅消费 "月也现象",带动月也侗寨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北海海丝首港景区更是将 6 小时的实景演艺精简至 100 分钟,通过节庆主题差异化设计,让游客深度体验 2000 多年前商贾云集的历史场景,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文化资源的转化需要 "创意 + 科技" 的双轮驱动。沉浸式数字光影演艺《寻迹洛神赋》运用 AR、VR、裸眼 3D 等技术,将曹植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移步换景的视觉盛宴;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景区的《千岛之歌》则通过数百只数字程控魔球与真人表演的结合,创造出如梦似幻的印尼文化场景,累计上演 2000 多场,旺季上座率达 72.79%。这些案例证明,文化资源的转化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要通过现代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实现 "让游客看得懂、记得住" 的传播效果。​
技术设备升级与演艺形态创新
02
技术创新是推动旅游演艺形态迭代的核心动力。从传统舞台的声光电到当代的数字交互技术,每一次设备升级都带来观演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2024 年印发的《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为旅游演艺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鼓励更新安全性高、效果优秀、稳定性强、能效等级高的设备,这一导向将加速行业的技术革新进程。​
技术与内容的融合需要建立 "叙事优先" 的应用原则。《张家界・魅力湘西》将土家族、苗族的音乐舞蹈与现代声光电科技结合,既保留了民族艺术的原生态魅力,又通过科技手段放大了情感冲击力;《桂林千古情》在《米粉传情》篇章中,用高达 6 米、近 4000 条 "米粉" 的机械装置,生动诠释了岭南饮食文化的交融史,成为观众记忆深刻的经典场景。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文化叙事,而非炫技式的堆砌,只有当技术手段与内容表达形成有机统一,才能产生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
场景创新正在打破传统演艺的空间边界。《天酿》采用 AR、MR 等技术配合多重机械装置,打造出虚实相生的酿酒文化场景;《连池恋歌》将五大连池的火山地貌与喷泉、焰火、全彩激光等元素融合,让自然景观本身成为演出的一部分。更具突破性的是海丝首港的全景交互式演艺,彻底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物理界限,让游客在行走中体验历史场景的切换,这种 "无边界剧场" 模式重新定义了旅游演艺的空间概念。​
表演形式的创新得益于技术设备的突破。《华山忆秦娥》将裸眼 3D 技术与冰上舞蹈结合,创造出时空穿越的视觉奇观;《今夕共西溪》通过全息投影与艺术装置的结合,让观众在湿地场景中感受爱情故事的唯美意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梦・巴马》的水幕电影技术,以湖面为舞台、山峰为背景,将巴马长寿文化通过《福》《禄》《寿》三个篇章立体呈现,2023 年演出场次超过 360 场,观众近 12 万人次,票房收入同比增长 1130.67%,证明了技术创新对市场效益的显著提升作用。​
未来技术发展将呈现三个方向:一是交互体验的深化,通过可穿戴设备、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观众与演出的实时互动;二是虚实融合的升级,利用元宇宙技术创造平行于现实的演艺空间;三是绿色技术的应用,在舞台照明、动力系统等方面采用节能设备,实现演艺项目的低碳运营。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将提升演出效果,更将重塑旅游演艺的产业形态。​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03
人才是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创意策划到运营管理,从导演编排到技术执行,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文化和旅游部在《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 "培育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而品牌的背后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从院校教育、在职培训和激励机制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院校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艺术院校、旅游管理学院应与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针对旅游演艺的特殊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广西的实践表明,与本地文艺院团合作的院校定向培养项目,能够快速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印象・刘三姐》600 多名演职人员中,许多是当地农民经过专业培训转型而来,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保留了表演的原生态特质。这种 "专业训练 + 在地人才" 的模式,值得在民族地区广泛推广。​
在职培训需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应加大对旅游演艺人才的资助力度,重点培养创意策划、数字技术、国际营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广西实施的 "广西有戏" 品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文旅培训基地培养了大批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直接推动了《坐妹三江》《千岛之歌》等项目的成功。针对新兴技术应用的培训同样重要,AR/VR 技术操作员、数字灯光设计师等新职业的出现,要求培训内容与时俱进,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激励机制是人才留存的关键保障。各地应建立与旅游演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将创作成果、市场效益和文化传播效果纳入考核指标。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编剧、导演、技术骨干等,可通过项目分红、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提高收入水平。宋城演艺等龙头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了核心创作团队,这一经验表明,市场化的激励手段比单纯的行政奖励更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特别需要关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旅游演艺既需要艺术创作人才,也需要懂市场、懂技术、懂管理的跨界人才。《丝路之声》作为中美合作的首部 "巡演 + 驻演" 文旅音乐剧,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既熟悉百老汇制作体系又了解中国市场的复合型团队。这种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是未来旅游演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管理效能的系统提升与风险防控​
高效能的管理是旅游演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项目规模扩大和技术复杂度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需要从成本控制、运营优化和风险防控三个维度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需要建立精细化核算机制。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动辄投资数亿元,合理控制成本是项目成功的前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供应链整合,有效降低了建设和运营成本;《印象・刘三姐》则通过规模化演出摊薄单场成本,实现了持续盈利。文化和旅游部鼓励在旅游演艺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这为解决资金问题提供了新路径,但也需要建立科学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配机制。​
运营管理的数智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搭建的数字化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票务销售、客流监控、服务调度的智能化管理;海丝首港景区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演出时长和内容,显著提升了观众满意度。未来,随着 5G、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旅游演艺的运营将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通过演艺商业分析系统和智能化决策体系,实现精准营销和动态管理。​
风险防控需要建立全链条管理机制。旅游演艺项目面临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挑战,《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举办的演艺项目,更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平衡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印象・刘三姐》在漓江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表明,只有将环保要求纳入日常管理,才能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要。应建立包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既关注票房收入、游客满意度等量化指标,也重视文化传播效果、就业带动作用等质性指标。广西对旅游演艺项目开展的社会效益评估试点,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通过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能够及时发现项目运营中的问题,确保旅游演艺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前进。​
市场体系的优化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04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演艺市场,但仍存在供给不均衡、主体实力弱、监管待加强等问题。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规划,到 2025 年要 "形成一批运营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经营主体",这需要从供给侧改革、主体培育、监管创新和国际拓展四个方面协同推进。​
市场供给的多元化发展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关键。当前我国旅游演艺市场呈现 "大中小型并举" 的发展态势,2024 年大中型项目数量同比上升 16%,同时《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 "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 项目,形成多层次供给体系。桂林既有《印象・刘三姐》这样的大型实景演出,也有《桂林千古情》这样的主题公园演艺,还有遍布阳朔西街的小型民俗表演,这种多元化供给满足了不同消费能力游客的需求,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宋城演艺、山水盛典、华侨城等龙头企业通过品牌连锁、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广西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中小型经营主体,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未来应进一步鼓励旅游演艺企业通过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旅游演艺产品版权质押融资业务",为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市场监管的创新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应加快推进旅游演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 "黑名单" 制度和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捂票囤票、虚假宣传等行为。在内容监管方面,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尤其加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民族宗教题材的审核把关。广西对旅游演艺项目实行的内容自审制度,既保证了文化安全,又给予了创作团队适当的发挥空间,这种 "底线管理 + 创作自由" 的监管模式值得借鉴。​
国际市场的拓展是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路径。《丝路之声》作为中美合作的文旅音乐剧,已演出 300 余场,接待游客近 14 万人次,并计划登上百老汇舞台开启国际巡演,为中国文化 "走出去" 探索了新路径。文化和旅游部鼓励将优秀旅游演艺项目纳入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重点项目,这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在 "走出去" 过程中,需要注重内容的本土化改造,如《丝路之声》既保留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又运用百老汇的音乐剧形式,实现了文化传播的 "美美与共"。​
旅游演艺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回归到 "人的需求" 这一核心。从《印象・刘三姐》的山水共鸣到《丝路之声》的文明对话,从《寻迹洛神赋》的科技赋能到《坐妹三江》的民俗活化,成功的旅游演艺项目都抓住了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的本质要求。随着文化和旅游部 2025 年目标节点的临近,旅游演艺行业需要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人才为基、管理为要、市场为径,走出一条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持续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独特力量。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