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思考
2025-08-11 36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11085353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需求迭代升级、科技赋能日益深化的多重背景下,中国海洋旅游正站在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的关键节点,其发展质量不仅关乎沿海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更将为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 "中国方案"。
01
政策赋能与市场爆发:海洋旅游的双轮驱动
我国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得益于系统性政策框架的构建与市场活力的持续释放。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的战略导向,2023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 "拓展海洋旅游产品"" 深入挖掘海洋海岛旅游资源 "等具体部署,与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的表述形成政策合力,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沿海各省在此框架下的创新探索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山东省《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4-2026 年)》构建了" 空间布局优化、产品业态提升、品牌推广提升、旅游环境焕新 "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海南省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产业促进条例》等系列政策,形成了游艇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洼地;广东省则依托《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带。这种" 中央统筹 — 地方创新 " 的政策实施机制,既保证了国家战略的统一性,又激发了地方发展的自主性。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动能。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4 年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15.8%、12.0%、11.5%,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旅游热度全年保持高位。这种增长态势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伴随着消费结构的深刻变革 —— 从传统的滨海观光向高端化、体验式、定制化转型。厦门通过厦鼓游、邮轮游、海上游与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 "屿见闽南" 的深度串联,打造出港旅港城融合、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体验;连云港结合 "苏超" 赛事推出的滨海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了海洋资源与体育 IP 的创新嫁接;大连金石滩构建的 "海滩、海上、海底、海天一体" 四维海洋旅游业态,极大拓展了海洋旅游的体验边界。
国际经验表明,海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联合国旅游组织研究显示,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占比达 33%,是海洋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美国 2023 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占其海洋经济总量的 35.0%,欧盟 27 国 2022 年海洋旅游业就业人数占蓝色经济整体的 53.1%,这些数据印证了海洋旅游对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的乘数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旅游的独特优势在于:473 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总面积、1.8 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以及 7600 个岛屿构成的多样化地理基础,从海南三亚的热带海湾到辽宁丹东的滨海湿地,为开发多元化海洋旅游产品提供了先天条件。这种资源禀赋与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的叠加,正在催生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海洋旅游市场。
02
业态创新与区域协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
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业态创新的持续突破与区域协同的深度拓展。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海洋 +" 融合模式不断催生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正在重构海洋旅游的产业价值链。海南探索的 "邮轮 + 度假"" 游艇 + 体育 "等场景创新,将高端旅游与休闲体育有机结合;山东东营依托航空营地开发的" 海陆空 "立体游览项目,让游客得以从 300 米高空俯瞰黄河入海奇观,实现了观光视角的革命性突破;青岛奥帆中心通过《寻梦沧海》与《徐福传奇》两大演艺 IP 的打造,构建起" 海洋文化 + 科技演艺 "的双核生态,其中《徐福传奇》运用的" 七维感官编织术 ",通过 270 度环幕投影、动感座椅、雾森系统等技术组合,创造出虚实交融的航海幻境,累计接待观演人次已超 20 万。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海洋旅游正从单一的自然资源依赖转向文化创意与科技赋能的多元驱动。
邮轮旅游作为海洋旅游的高端形态,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成为衡量海洋旅游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2024 年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达 192.1 万人次,同比增长超 10 倍,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更是以占全国 50% 的邮轮靠泊量和 70% 的出入境旅客量,确立了亚洲最大邮轮母港的地位。2025 年上半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累计靠泊邮轮 137 艘次,接待旅客约 93 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 85% 和 52%,预计全年靠离邮轮将达 450 艘次。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反映在结构优化上 ——6 月 24 日,歌诗达邮轮 "赛琳娜号"、皇家加勒比 "海洋光谱号" 与首艘国产大邮轮 "爱达・魔都号" 同时停靠运营,单日出入境人次超 2.2 万,标志着中国邮轮市场已形成国际品牌与国产品牌良性竞争的格局。邮轮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一条包含港口运营、船舶维修、旅游服务、商贸零售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据测算,2024 年长江游轮全行业直接经济贡献已达 71.4 亿元,其乘数效应正在持续释放。
区域协同发展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制约,为海洋旅游注入新动能。山东省创新推出的 "好客山东・半岛 1 号" 航线,实现了烟台、青岛、日照、威海四地的联动运营,青岛市邮轮游艇创新中心全年预计接待邮轮约 30 艘次,省外游客占比超 60%,体现出区域联动对客源市场的拓展作用。厦门与南平联合推出的 "山盟海誓 240 小时双城计划",将 "鹭江夜游 + 鼓浪屿文化 + 武夷山朱子茶文化" 串联成山海联动的旅游线路,实现了滨海旅游与山地旅游的优势互补。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则探索出 "港城融合" 的新模式,通过邮轮母港与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的一体化规划,使港口从交通枢纽升级为旅游目的地本身。这种 "以港兴城、以城促港" 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沿海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国际合作的深化为中国海洋旅游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长江游轮市场的复苏数据显示,2024 年乘坐长江游轮的国(境)外游客达 7.5 万人,同比增长 432.1%,恢复至 2019 年的 73.5%,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占比居前。这一趋势与我国入境旅游政策优化、免签国家范围扩大、国际航班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海洋旅游的国际吸引力正在回升。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下海洋合作的深入,中国与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邮轮航线、滨海旅游合作有望进一步拓展,为海洋旅游注入更多国际化元素。
03
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保障
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构成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支柱,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新技术与海洋旅游的融合正在重塑产业形态。青岛奥帆中心海上剧场的创新实践极具代表性 ——《寻梦沧海》通过增加图案激光灯强化光影层次、引入遥控气模大鲲增强互动体验,配合 270 度全视域影像技术和多自由度骑乘式动感座席,构建出沉浸式的海洋文化体验空间;《徐福传奇》则集成全景声、三维建模、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使虚拟演员与真人同台表演,通过 AI 实时驱动场景变换,创造出 "上一秒秦宫星图流转,下一秒深海巨兽破幕而出" 的奇幻效果。这种 "科技 + 文化" 的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实现了海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智慧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提升了海洋旅游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长江水路客运实名制系统和三峡库区水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作为交通运输部 "十三五" 智慧交通示范项目,为长江游轮旅游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安全保障。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通过通关便利化举措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了旅客出入境效率,为单日接待 2.2 万出入境人次创造了条件。在安全监管方面,海南在邮轮游艇产业快速扩张中同步构建的海洋应急救援体系,山东东营打造的 "风光渔旅" 立体化海洋经济监测系统,都体现了科技在保障海洋旅游安全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智慧化实践表明,海洋旅游正在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转变。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海洋旅游发展的全过程,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长江游轮行业的实践为海洋旅游的绿色转型提供了范例 —— 所有长江游轮均实现生活污水、油污水外排管系的全部 "铅封",做到污染物 "零排放",2024 年未发生任何偷排等涉污违法违规行为;在节能减排方面,"长江叁号" 游轮加装的 SCR 系统尾气后处理装置,使氮氧化物排放削减约 90%,51 艘长江游轮全年使用岸电 2472 万度,占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港口岸电使用量的 13%,在长江航运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种 "零排放 + 岸电使用" 的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海洋旅游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共进,彰显了 "人海和谐" 的发展理念。福建福鼎实施的红树林修复工程,在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海洋旅游增添了独特的生态景观;青岛对琅琊台遗址等滨海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使历史文脉在旅游开发中得以延续;山东东营创新打造的 "风光储一体化" 新能源产业与 "海陆空" 滨海旅游业的融合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这些实践表明,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低空经济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则开辟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山东东营、青岛等地探索的 "海洋 + 低空" 立体旅游模式,利用国产水上飞机成本下降的优势,开发出空中观光、海上救援等多元功能。青岛旅游集团开展的千架无人机飞行表演,将海洋文化的表达从剧场延伸至夜空,创造出零排放的夜间旅游新场景。这种 "科技 + 绿色" 的融合创新,正在重新定义海洋旅游的发展边界。
04
展望迈向全球海洋旅游创新高地
尽管我国海洋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迈向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市场结构看,国际游客占比依然偏低,长江游轮境外游客仅恢复至 2019 年的 73.5%,与世界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相比仍有差距;从产品供给看,同质化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部分地区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从服务质量看,国际化服务标准和人才储备有待加强,难以完全满足高端游客需求;从生态压力看,部分热门海域出现环境承载接近极限的情况,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仍是长期课题。这些挑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跨越的关口,也是推动海洋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动力。
未来五年,我国海洋旅游有望在以下领域实现突破:一是产品体系的高端化与精细化,从观光为主转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普研学等多元供给,如青岛奥帆中心开发的 "奥帆博物馆 + 寻梦沧海研学" 产品,上半年接待量已突破 3 万人次,显示出研学旅游的巨大潜力;二是区域协同的深度与广度拓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海洋旅游圈将加速形成,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塑;三是科技应用的场景创新,元宇宙、人工智能、5G 等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旅游体验和管理服务,创造出虚实结合的新场景;四是国际合作的层次提升,依托 "一带一路" 海上合作,打造跨国邮轮航线和滨海旅游带,提升中国海洋旅游的国际话语权。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作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中国在推动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文化引领、区域协同" 模式,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海洋经济 2050 展望》将中国列为世界海洋经济大国,联合国旅游组织关注中国在海洋旅游领域的创新实践,这些都表明中国正在从海洋旅游大国向强国转变,为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 1.8 万千米海岸线上的经济繁荣,更承载着 "向海图强" 的民族梦想。从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到 "爱达・魔都号" 的现代航程,从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到邮轮母港的国际枢纽,中国海洋旅游正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与保护平衡的新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创新实践、每一次政策突破、每一项技术应用,都在推动着海洋旅游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