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闲置农房旅游发展思考
2025-08-11 31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11085617
当粤港澳大湾区的晨雾掠过珠海金湾的稻田,一批挂着港澳牌照的考察车停在了村口斑驳的老瓦房前。这场由当地政府牵头的农房盘活推介会,让二十余栋闲置半世纪的夯土房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 , 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乡村大地上演。

在农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闲置农房不再是 “空心村” 的落寞注脚,而是承载乡愁经济、激活乡村价值的关键载体。从物理空间的流转到文化基因的再造,农房活化的背后,是一场关于乡村资源重构与价值重生的深刻变革。

一、闲置之困:供需错配下的资源暗涌

湖南湘西的夯吾苗寨,七十岁的石老汉望着村头连片上锁的木楼叹息。这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曾是苗家儿女的婚房,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近三成房屋已空置五年以上。这种 “人去楼空” 的景象,在全国范围内呈现惊人的共性 ——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农村闲置农房面积已超七亿平方米,部分空心村的闲置率甚至高达 60%。

与农房沉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乡村消费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乡村旅游人次突破 30 亿,同比增长 23%,“民宿体验”“非遗工坊”“田园办公” 等新业态搜索量激增 300%。在浙江莫干山,一栋改造后的百年农房能创造年收入超百万的经济效益;在云南沙溪古镇,闲置粮仓变身书局后,带动周边餐饮收入增长 47%。这种供需错配的背后,隐藏着三重矛盾:

  • 空间闲置与需求旺盛的矛盾
    农村人口外流形成的 “空间盈余”,与城市居民对乡村体验的 “空间渴求” 形成错位
  • 产权固化与市场流动的矛盾
    农房产权归属复杂、流转机制不畅,制约了社会资本的进入
  • 文化价值与商业开发的矛盾
    过度商业化可能消解乡土文化,而纯粹保护又难以维系可持续发展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 “资源 — 资产 — 资本” 的转化通道。广东省 “农闲 E 居” 智慧平台的实践颇具启发: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农房产权确权,整合房屋结构、历史沿革、改造潜力等 28 类数据,实现供需双方的智能匹配。上线三个月内,该平台促成交易 137 笔,平均交易周期缩短至 19 天,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近 3 倍。这种数字化赋能,为闲置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全新解法。

二、业态创新:乡村场景的多元重构

走进安徽黟县碧山村,昔日的榨油坊已变身 “碧山书局”,斑驳的青石板路上,咖啡香与墨香交织;浙江松阳的平田村,老农房改造的 “云上平田” 民宿,每间房都保留着原有的夯土墙和木格窗,却配备了智能家居系统。这些成功案例证明:闲置农房的活化,绝非简单的 “旧瓶装新酒”,而是要实现物理空间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耦合。

(一)主业态:从住宿功能到生活方式

民宿作为农房活化的基础业态,正经历从 “住宿空间” 到 “生活载体” 的升级。福建宁德的 “拾间海” 民宿,将七栋海边老宅改造为不同主题的院落,客人可以跟着渔民出海捕鱼,在百年祠堂学习剪纸。这种 “民宿 + 在地文化” 的模式,使客单价提升至 1200 元 / 晚,复购率达 41%。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乡村民宿收入突破 800 亿元,其中文化体验型民宿的增速是普通民宿的 2.3 倍。

(二)衍生态: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

闲置农房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住宿。在江苏苏州的明月湾古村,闲置私塾被改造成 “乡创实验室”,吸引了 20 多个青年创业团队入驻,开发出 “吴歌 AI 教学”“太湖非遗盲盒” 等创新产品;陕西袁家村将废弃窑洞改造成手工作坊集群,游客可亲手制作皮影、酿造柿子醋,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 3-5 倍。这些案例揭示:农房活化需要构建 “1+N” 产业生态 —— 以物理空间为载体,融合文创、教育、康养等多元业态。

(三)新业态:数字时代的乡村试验

随着远程办公的普及,“田园办公” 正成为新潮流。浙江德清的 “莫干山创客村”,将 15 栋闲置农房改造为共享办公空间,配备 5G 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吸引了 30 余家科技企业入驻,创造就业岗位 200 余个。这种 “农房 + 数字经济” 的模式,打破了城乡资源流动的时空限制,为乡村产业注入了科技基因。

业态创新的核心,在于对 “乡愁经济” 的精准把握。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物件、老手艺、老场景,通过创意转化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产品。正如珠海金湾区将侨乡老宅改造为 “粤港澳文化交流驿站”,既保留了镬耳山墙、满洲窗等建筑元素,又引入港澳青年的艺术展览,实现了文化认同与经济收益的双重丰收。

三、机制保障:破解盘活路上的制度壁垒

尽管前景广阔,闲置农房的活化仍面临诸多障碍。北京某民宿品牌创始人曾坦言:“在农村拿房比在城市拿地还难,产权不清、手续繁琐、政策多变,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一套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体系。

(一)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权属是前提

农房盘活的首要瓶颈在于产权。针对这一问题,各地探索出多种解决方案:

  • 海南陵水推行 “房地一体” 确权登记,为农房颁发不动产权证,使抵押融资成为可能
  • 四川成都实行 “三权分置” 改革,将农房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离,保障农户权益的同时促进使用权流转
  • 广东珠海创新 “集体托管” 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整合闲置农房,再通过公开招标引入运营商

这些改革的核心,是在坚守 “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 底线的前提下,赋予农户更充分的财产权。数据显示,完成确权登记的地区,农房流转率平均提高 27%,投资意愿提升 40%。

(二)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共生共赢格局

浙江安吉的 “鲁家村模式” 给出了利益分配的范本: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运营,农户既可获得房屋租金(年均 2-5 万元),又能享受集体经济分红(人均年增收 8000 元),还可在园区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这种 “租金 + 股金 + 薪金” 的三元收益模式,使农户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

合理的利益分配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云南大理制定的《民宿收益分配指导意见》规定:当经营收入增长率超过 15% 时,需按比例向村集体返还收益,用于公共设施维护。这种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 + 二次分配” 的设计,保障了各方的长期利益。

(三)政策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农房改造中的审批难题,多地推行 “一站式” 服务:

  • 上海崇明区设立 “农房活化服务中心”,提供从规划设计到消防验收的全流程指导
  • 江西婺源实行 “负面清单 + 承诺制”,简化民宿审批流程,办理时限从 60 天压缩至 15 天
  • 广西阳朔推出 “农房改造信贷通”,给予最高 50 万元的低息贷款,财政贴息 3 个百分点

这些政策创新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据测算,完善服务体系的地区,农房改造项目的启动周期平均缩短 60%,投资成本降低 15-20%。

四、文化传承:活化过程中的精神守望

当推土机的轰鸣声逼近浙江松阳的清代粮仓时,一场 “拯救老建筑” 的行动悄然展开。当地政府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采用 “微改造” 理念,在保留粮仓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仅新增必要的保温层和采光窗,使其变身乡村博物馆。这种 “修旧如旧” 的改造方式,守住了乡村的文化根脉。

(一)建筑肌理的保护性修复

农房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广东骑楼、徽州民居,每一种建筑形式都凝结着特定的气候适应智慧和生活哲学。在改造过程中,应遵循 “最小干预” 原则:

  • 优先使用本地材料,如云南的竹编、贵州的石板、浙江的夯土
  • 保留特色构件,如山西的砖雕、安徽的马头墙、湖南的吊脚
  • 延续传统工艺,如榫卯结构、灰瓦铺设、木窗雕花

这种保护性利用,使老建筑既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又保持文化辨识度。江苏周庄的 “纸箱王” 民宿,将废旧纸箱创意改造为家具,但保留了原有的砖木结构,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

(二)生活方式的活态传承

比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浙江桐庐的 “戴家山 8 号” 民宿,邀请村里的老奶奶担任 “文化顾问”,向客人传授蓝染技艺、讲述村落故事;广西巴马的长寿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 “康养学堂”,由当地老人教授养生知识。这种 “人屋共生” 的模式,让乡土文化有了传承的载体。


活化农房还应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四川郫都的农房改造项目中,村民组成 “老物件收集队”,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石磨、陶罐、犁耙收集起来,布置成乡村博物馆,既保留了集体记忆,又增加了旅游看点。

(三)文化 IP 的创造性转化

乡土文化需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才能焕发新生。河南焦作的 “云上院子”,将太行山深处的石头房改造为艺术民宿,邀请艺术家驻留创作,形成 “石头房 + 艺术展” 的独特 IP;云南沙溪的马帮文化,通过闲置粮仓改造的 “马帮博物馆” 和沉浸式情景剧,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这种创新转化,使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生命力。

五、未来展望:乡村振兴的微观引擎

站在珠海金湾的稻田边远眺,那些正在改造的农房已初显新貌。它们将成为港澳居民周末度假的 “乡村会客厅”,成为青年创客的 “田园工作室”,成为非遗传承人的 “手艺展示台”。这些散落乡村的 “点”,通过产业串联成 “线”,最终将编织成乡村振兴的 “面”。

闲置农房的活化,本质上是一场乡村价值的重估与重塑。它让农民意识到: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是可以生金的资产;让投资者发现:被遗忘的乡村角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让社会看到: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可以安放理想与乡愁的新空间。

从 “沉睡” 到 “苏醒” 再到 “繁荣”,闲置农房的蜕变之路,也是中国乡村的复兴之路。这条路需要政策的引导、资本的助力、文化的滋养,更需要尊重乡村的规律、倾听农民的声音。当每一栋老房子都能讲述新故事,每一个村落都能焕发新活力,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烂。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