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废弃矿山旅游升级的发展思考
2025-08-11
31
返回列表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矿山曾作为矿产资源的核心开采地,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传统粗放的矿山开采模式,却给生态环境留下了累累伤痕。大量矿山因资源枯竭或政策调整而被废弃,曾经的喧嚣之地沦为沉寂的 “伤疤”,
地表塌陷
、植被损毁、土壤侵蚀、水体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不仅破坏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周边的景观风貌。
近年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审美层次提升和文旅融合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将废弃矿山打造成兼具生态价值、文化底蕴和美学魅力的旅游胜地,不仅能让这些 “大地伤疤” 重焕生机,更能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将围绕废弃矿山旅游升级展开深入思考,探索其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1
废弃矿山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废弃矿山的旅游开发之路,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一些废弃矿山通过生态修复,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吸引了少量游客前来观光。例如,某些地区将废弃矿坑改造成湖泊,周边铺设步行道,成为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同时,一些具有独特工业遗迹的废弃矿山,也开始尝试打造工业旅游项目,展示矿山的历史文化和工业文明,吸引了对工业历史感兴趣的游客。
问题
尽管废弃矿山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景观同质化严重
,许多废弃矿山的旅游开发缺乏创新,只是简单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设计千篇一律,无法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其次,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大多数废弃矿山旅游项目只注重表面的景观打造,而忽视了矿山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工业记忆,没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导致旅游项目缺乏灵魂。再次,
旅游设施不完善
,许多废弃矿山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周边的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也不健全,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最后,
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很多废弃矿山旅游项目知名度较低,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
废弃矿山旅游升级的重要意义
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
废弃矿山旅游升级以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对矿山的景观改造、植被种植、水体治理等措施,进一步改善矿山的生态环境。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促使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废弃矿山旅游升级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于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来说,废弃矿山旅游的发展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
废弃矿山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旅游升级,对矿山的工业遗迹进行保护和利用,打造具有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工业历史,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
废弃矿山旅游升级的路径探索
提升景观审美层次,打造独特景观格局
景观是废弃矿山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提升景观审美层次是旅游升级的关键。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健康的前提下,对矿山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水体布局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对于废弃矿坑,可以根据其大小、深度、形状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改造。例如,对于较深的矿坑,可以改造成人工湖,并在湖中心设置小岛,周边种植垂柳、樱花等观赏植物,打造山水相依的优美景观;对于地形复杂、落差较大的矿坑,可以利用其地形优势,修建栈道、观景台等设施,让游客能够从不同角度欣赏矿坑的独特风貌。
在植被景观营造方面,要注重植被的多样性和季节性。选择不同花期、叶色、形态的乡土植物进行搭配,实现四季有景、五彩斑斓的效果。春季可以种植桃花、杏花等观花树种,营造繁花似锦的景象;秋季则可以种植枫树、银杏等彩叶植物,展现层林尽染的美景。同时,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植被结构,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提高植被的生态功能。
水体景观是提升景观灵动性的重要元素。要充分利用矿井水、地表水等现有水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水体景观。可以将净化处理后的矿井水引入景观水体,形成湖泊、溪流等静态水景;利用地形落差打造瀑布、跌水等动态水景,增加景观的动感与活力。在水体周边设置亲水平台、游船码头等设施,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水体,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废弃矿山的历史文化和工业记忆是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是提升废弃矿山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要对矿山的历史沿革、开采工艺、工业遗迹等进行全面调查和梳理,建立矿山文化档案。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例如,将废弃的厂房改造为矿山博物馆,展示矿山的历史照片、开采工具、矿石标本等,让游客了解矿山的发展历程;将老旧的采矿设备改造成雕塑、装饰品等,打造独特的工业艺术景观。
同时,可以结合矿山的文化特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矿山文化节、工业遗产论坛、采矿技能大赛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增强游客对矿山文化的认同感和体验感。此外,还可以开发具有矿山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矿石工艺品、矿山主题的文创产品等,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是保障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废弃矿山周边的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开通旅游专线班车,方便游客出行。同时,要合理规划旅游区内的道路系统,设置清晰的指示牌,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在住宿和餐饮方面,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和游客的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酒店、民宿和餐馆。可以利用废弃的矿工宿舍进行改造,打造具有工业风格的民宿;在餐饮方面,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风味。
此外,还要加强旅游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卫生间、休息座椅、停车场、医疗急救站等,为游客提供便利。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提高品牌知名度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是提高废弃矿山旅游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广。可以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片、短视频、图文攻略等,展示废弃矿山的独特景观和文化魅力,吸引潜在游客的关注。
加强与旅行社、旅游电商平台的合作,推出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可以与周边的旅游景点进行联动,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展会和活动,展示废弃矿山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体验式营销活动,如邀请游客、媒体记者、旅游达人等进行实地体验,并通过他们的口碑进行宣传。举办摄影大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游客的参与热情,提高废弃矿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废弃矿山旅游升级的保障措施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废弃矿山旅游升级发展。加大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便利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矿山旅游开发。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景观设计理念和旅游管理经验,为废弃矿山旅游升级提供科技支撑。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注重生态保护
在废弃矿山旅游升级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控制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加强安全管理
废弃矿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对矿山的地质结构、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游客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上一篇:
旅游新闻同质化困境下的创新之道思考
下一篇:
旅游消费升级的多维透视:从认知纠偏到实践路径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