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县域旅游发展思考
2025-08-11 42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11084817
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承载着中国 70% 以上的国土面积和 50% 以上的人口,其旅游发展不仅关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更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文化传承等国家战略深度绑定。
当前,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县域旅游正从 “资源依赖型” 向 “创新驱动型” 跨越,从 “单点景区” 向 “全域共生” 演进。然而,同质化竞争、业态单一、配套薄弱、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仍在制约着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资源禀赋的再认知出发,系统探讨县域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为县域旅游的破局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考。
图片

01

一、县域旅游的战略价值与现实困境:在机遇与挑战中定位发展坐标

图片
县域旅游绝非 “城市旅游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发展逻辑和巨大潜力的重要板块。从资源基底看,全国 80% 以上的 5A 级景区、73%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94% 的乡村旅游资源均分布在县域,这种 “资源富集性” 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从功能价值看,县域旅游是激活乡村资源的 “转换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 “催化剂”、传承地方文化的 “载体”、实现生态价值变现的 “通道”。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旅游产业凭借其 “一业兴、百业旺” 的乘数效应,正成为破解县域经济 “产业结构单一、要素吸附能力弱、增长动能不足” 的重要突破口。
(一)县域旅游的战略定位:超越 “经济维度” 的多元价值
县域旅游的价值远不止于 “带动 GDP 增长”,其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
乡村振兴的 “引擎”:通过发展旅游,县域可以将闲置的土地、老宅、民俗等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品就地增值。数据显示,乡村旅游直接带动全国近 3000 万农民就业,平均每增加 1 个旅游岗位就能带动 5 个相关岗位,这种 “富民效应” 是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
文化传承的 “活态载体”:县域是传统文化的 “基因库”,从方言俚语到节庆习俗,从手工技艺到民间故事,都在县域空间中得以延续。旅游的介入让这些 “沉睡的文化” 有了展示和变现的渠道,陕西袁家村通过民俗文化的商业化表达,不仅让关中美食活了起来,更让秦腔、皮影等非遗项目获得了年轻受众。
城乡融合的 “纽带”:旅游活动本身就是城乡要素流动的过程 —— 城市游客带来消费需求和新理念,乡村则提供生态产品和文化体验,这种双向互动推动了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交融互鉴。
(二)县域旅游的现实困境:繁荣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尽管县域旅游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 “虚火” 与 “短板” 并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大矛盾:
资源丰富性与开发低效性的矛盾:许多县域坐拥优质山水或文化资源,却因规划滞后、资金不足、运营能力弱,陷入 “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的困境。部分地区简单复制 “古镇模式”“花海模式”,导致 “千县一面”,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
业态单一性与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当前县域旅游仍以 “观光打卡” 为主,体验类、参与类、度假类产品占比不足 30%。而游客需求已从 “看风景” 转向 “品文化”“重体验”“求共鸣”,这种供需错配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平均不足 1.5 天)、消费能力低(人均日消费不足 300 元)。
要素吸附能力弱与发展需求高的矛盾:县域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 “短板” 尤为突出 —— 专业运营人才不愿来、本土人才留不住;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风险高而犹豫观望;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因资金不足而进展缓慢,这些都制约了旅游品质的提升。
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可持续性的矛盾:部分县域为追求短期政绩,过度开发生态敏感区、破坏文物古迹、搞 “圈地式” 旅游,导致生态不可逆损伤、文化原真性丧失。这种 “掠夺式开发” 虽能带来一时繁荣,却透支了长期发展潜力。



01


二、顶层设计:从 “碎片化开发” 到 “系统性规划” 的思维革命



图片
县域旅游要实现破局,首先要打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惯性思维,建立 “一盘棋” 的顶层设计体系。顶层设计的核心是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发展边界、核心定位和路径选择,避免因无序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
(一)规划协同:让旅游融入县域发展 “大格局”
县域旅游规划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多规合一”,形成目标一致、边界清晰、措施协同的规划体系。
·空间上的 “三线管控”: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为刚性约束,划定旅游开发的 “禁区”“限区”“适宜区”。例如,浙江安吉在规划中明确 “生态红线内禁止任何旅游开发,限区内只允许发展低干扰的生态体验项目”,既保护了竹林生态,又为 “中国大竹海” 景区预留了发展空间。
·目标上的 “多效益平衡”:在规划中同步设定经济目标(如旅游收入占 GDP 比重)、社会目标(如带动就业人数)、生态目标(如游客容量控制)、文化目标(如非遗活化数量),避免单一追求经济效益。云南丽江玉龙县在规划中规定 “每开发 1 个旅游项目,必须配套 1 项非遗保护措施”,确保纳西文化在旅游发展中不被稀释。
·实施上的 “一张蓝图干到底”:许多县域旅游失败的教训在于 “换一届领导换一个思路”,导致规划沦为 “纸上画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如将旅游规划目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规划实施评估、通过立法保障规划的稳定性。
(二)差异化定位:跳出 “同质化陷阱” 的核心策略
县域旅游的生命力在于 “特色”,而特色的形成始于精准定位。差异化定位的关键是 “找魂”—— 找到县域最独特、最不可复制的核心资源,并用市场化的语言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资源导向型定位:适用于资源禀赋突出的县域,如安徽黟县以 “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 为核心,定位 “中国画里乡村”,围绕徽派建筑、徽州文化打造全域旅游产品;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区依托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定位 “世界自然遗产观光与户外体验目的地”,避免与周边地区的同质化竞争。
·文化赋能型定位:适用于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景观普通的县域,如河南修武县跳出 “山水观光” 的常规思路,以 “美学经济” 为核心定位,通过改造乡村建筑、培训村民审美、举办美学活动,将 “普通山村” 转化为 “美学小镇”,2023 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37%。
·产业融合型定位:适用于农业、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域,如山东青州以 “花卉产业” 为基底,打造 “花漾青州” 品牌,将花卉种植与观光、研学、文创结合,形成 “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年俗” 的全季旅游模式。
(三)协同机制:破解 “九龙治水” 的管理难题
县域旅游涉及文旅、农业、林业、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部门壁垒往往导致 “政策打架”“资源分散”。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是打通 “中梗阻” 的关键。
·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每月召开文旅、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统筹解决土地审批、资金整合、项目推进等问题。浙江德清县通过这一机制,仅用 3 个月就完成了 “洋家乐” 民宿的消防、卫生等多部门联合审批,比常规流程缩短 60%。
·“文旅专班” 实体化运作:抽调各部门业务骨干组建专职文旅发展专班,赋予项目审批、资金分配、考核评价等实权,避免 “多头管理”。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成立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专班”,统筹景区运营、民族文化保护、社区利益分配,使苗寨年收入从 2010 年的不足 1000 万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12 亿元。
·市场化运营平台:通过成立国有文旅集团,整合县域内的景区、酒店、交通等资源,实现 “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统一营销”。四川稻城县组建 “亚丁文旅集团”,将亚丁景区与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打包运营,既提升了服务标准化水平,又确保了收益反哺社区。

01

三、业态融合:从 “门票经济” 到 “产业生态” 的价值重构

图片
县域旅游要摆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路径依赖,必须打破 “单一业态” 的局限,通过 “文旅 +” 实现多产业融合,构建 “多点支撑、多元共生” 的业态生态。业态融合的核心是 “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基底、以体验为核心”,让旅游渗透到农业、工业、康养、教育等各个领域,形成 “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春夏秋冬” 全季节、“白天黑夜” 全时段的消费场景。
(一)文旅 + 农业:让 “田间地头” 成为旅游目的地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县域的天然优势,这种融合不仅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更能让游客体验 “农事之趣、田园之美、乡愁之味”。
·观光农业的升级:从简单的 “采摘园”“花海” 向 “主题化、场景化、体验化” 转型。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以 “关中民俗” 为核心,将农田转化为 “农耕体验区”,让游客参与播种、收割、磨面等农事,同时将农产品加工为 “袁家村牌” 辣子、醋、豆腐等文创产品,2023 年农产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 40%,真正实现了 “农旅互促”。
·田园综合体的构建:以 “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 为理念,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度假、乡村社区于一体的综合体。江苏无锡阳山镇依托万亩桃园,建设 “桃文化博览园 + 温泉民宿 + 乡村创客空间”,使 “卖桃子” 转向 “卖风景”“卖体验”,2023 年接待游客量突破 300 万人次,旅游收入是单纯卖桃收入的 8 倍。
·农产品的 “旅游化再造”:通过包装设计、故事赋能,让普通农产品成为 “旅游商品”。云南元阳县将梯田红米包装为 “哈尼梯田的馈赠”,配上梯田农耕故事手册,价格从每斤 10 元提升至 35 元,仍供不应求;浙江遂昌县将竹制品设计成 “竹制茶具”“竹编文创”,年销售额超 2 亿元。
(二)文旅 + 康养:把 “生态优势” 转化为 “健康资本”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提升,康养旅游成为县域旅游的新增长点。县域凭借优质的生态环境、低廉的成本优势,在康养旅游领域具有独特竞争力。
·资源导向的康养产品开发:依托森林、温泉、中医药等资源,打造差异化康养产品。重庆石柱县利用 “夏季平均气温 21” 的高山气候和黄连等中药材资源,建设 “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康养基地”,开发 “森林步道 + 中药理疗 + 膳食养生” 产品,年接待康养游客超 200 万人次,带动当地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 90% 以上。
·“康养 + 社区” 的融合模式:让康养游客融入乡村生活,实现 “旅居养老”。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推出 “康养小院” 项目,将村民闲置老宅改造为适老化民宿,配套医疗站、文化活动室,吸引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老人 “夏季来避暑、冬季来过年”,平均停留时间达 3 个月,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康养产业链的延伸:从 “单纯疗养” 向 “健康管理、康复医疗、养生食品” 全链条拓展。江西铜鼓县依托红豆杉资源,开发 “红豆杉康养口服液”“森林浴 SPA”“慢病康复课程”,形成 “康养体验 + 产品销售 + 健康服务” 的产业闭环,2023 年康养产业总收入突破 15 亿元。
(三)文旅 + 文化:让 “在地文化” 成为核心吸引力
县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 “DNA”,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避免 “千县一面”。文旅融合的关键是 “让文化活起来”—— 通过创新表达让游客感知文化、参与文化、传播文化。
·非遗的活态传承:从 “博物馆里的展品” 变为 “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 的旅游产品。福建屏南县通过 “人人都是艺术家” 项目,邀请艺术家培训村民学习传统木雕、剪纸技艺,并将作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同时在古村落中打造 “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带走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2023 年非遗相关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 25%。
·节庆活动的 IP 化:节庆是文化展示的最佳载体,成功的节庆活动能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贵州台盘村的 “村 BA” 从乡村篮球赛发展为 “现象级文旅 IP”,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消费,更让 “苗族文化” 通过赛事直播走向全国;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通过 “风筝 + 民俗 + 竞技” 的组合,吸引了 50 多个国家的参与者,成为 “世界风筝之都” 的金字招牌。
·文化场景的沉浸式再造:利用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让游客 “穿越时空” 感受文化魅力。敦煌研究院打造的 “数字藏经洞” 项目,通过 VR 技术还原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过程,游客可以 “虚拟触摸” 文物、“互动解读” 经文,项目推出后游客量增长 40%,同时减少了对实体洞窟的破坏。
(四)文旅 + 数字:用 “科技赋能” 创造新体验
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旅游的呈现方式和消费模式,县域旅游虽在技术应用上存在短板,但可以通过 “小投入、大创意” 实现弯道超车。
·智慧服务的下沉:建设 “一站式” 智慧旅游平台,整合预约、导览、支付、投诉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云南推出的 “一部手机游云南” 平台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域景区,游客通过手机可完成门票预约、语音导览、特产购买等操作,2023 年平台交易额突破 80 亿元。
·新媒体营销的破圈:借助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用 “接地气” 的方式讲好县域故事。四川理塘因丁真的一条短视频走红,2023 年游客量突破 150 万人次,较 2019 年增长 300%;河南栾川县通过 “县长直播卖门票”“农民主播带你逛山村” 等方式,抖音话题 #栾川旅游# 播放量超 5 亿次,带动旅游收入增长 28%。
·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利用全息投影、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新场景,吸引年轻客群。安徽黟县在宏村推出 “画里乡村” 全息夜游项目,通过灯光投影将徽派建筑与水墨动画结合,让游客在夜间 “走进” 古画;湖南凤凰县打造 “元宇宙古城”,游客佩戴 VR 设备即可 “穿越” 到明清时期的凤凰,与虚拟的沈从文、黄永玉等人物互动,项目试运营期间日均接待年轻游客超 2000 人。

01

四、品牌塑造:从 “资源输出” 到 “价值认同” 的心智占领

图片

县域旅游的竞争最终是品牌的竞争。一个成功的旅游品牌能让县域在众多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形成 “提到某类体验就想到某县” 的心智关联。品牌塑造不是简单的 “打广告”,而是 “精准定位 + 文化赋能 + 持续运营” 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文化 IP 挖掘、产品体系构建、传播渠道创新等多方面发力。
(一)文化 IP 的深度挖掘:找到县域的 “精神标识”
每个县域都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可能是一个传说、一种技艺、一位名人、一桩历史事件,将这些元素提炼为可感知、可传播的 IP,是品牌塑造的第一步。
·人物 IP 的活化:以历史名人或当代典型为核心,构建故事体系。浙江绍兴柯桥区围绕 “鲁迅” IP,打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研学路线,复原咸亨酒店、鲁迅故里等场景,让游客 “读鲁迅文章、走鲁迅路、品鲁迅笔下美食”,2023 年研学游客超 80 万人次。
·物象 IP 的转化:将地方特产或标志性景观转化为品牌符号。山东章丘以 “大葱” 为 IP,打造 “中国章丘大葱文化旅游节”,推出大葱造型的文创产品、大葱主题的美食宴,甚至开发 “大葱迷宫” 体验项目,让 “章丘大葱” 从农产品变为旅游标志。
·意象 IP 的升华:提炼县域的精神特质,形成情感共鸣。云南大理以 “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为意象 IP,不仅涵盖了自然景观,更传递出 “诗意生活” 的价值主张,成为无数人心中的 “理想国”。
(二)产品体系的矩阵构建:形成 “核心 + 支撑 + 补充” 的产品链
品牌需要产品支撑,县域旅游应构建 “核心景区 + 特色村镇 + 精品线路 + 文创商品” 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核心景区的提质:打造 1-2 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景区,作为品牌 “引爆点”。江西婺源以篁岭景区为核心,通过 “晒秋” 景观的打造和商业化运营,使其成为 “中国最美乡村” 的代名词,2023 年篁岭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收入增长 45%。
·特色村镇的培育:发展一批 “一村一品” 的旅游特色村,形成全域旅游的支点。浙江安吉鲁家村以 “家庭农场集群” 为特色,18 个农场分别主打竹文化、茶文化、马术等主题,游客可乘坐小火车串联各农场,2023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 5000 万元。
·精品线路的串联: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主题线路,提升便捷性和体验感。陕西韩城推出 “史记文化之旅”,串联司马迁祠、古城老街、梁带村遗址等景点,配套汉服体验、史记诵读等活动,让游客深度感受 “史圣故里” 的文化魅力。
(三)品牌传播的精准触达:用 “小成本” 实现 “大影响”
县域旅游品牌传播要避免 “大水漫灌”,应根据目标客群的特点选择渠道,用 “巧劲” 实现破圈。
·细分市场的精准营销:针对亲子家庭、年轻背包客、康养人群等不同客群,设计差异化传播内容。四川青川县针对亲子家庭推出 “熊猫研学之旅”,在家长社群和教育平台推广;针对年轻人在小红书、B 站发布 “唐家河秘境探险” 攻略,2023 年亲子游客和年轻游客占比分别提升至 35% 和 28%。
·事件营销的借势造势:通过举办或参与热点事件,吸引媒体关注。贵州肇兴侗寨借势 “春晚分会场” 曝光,游客量增长 150%;山西平遥古城通过举办国际摄影展,吸引全球摄影师聚集,成为 “文化与艺术对话” 的平台。
口碑传播的持续运营:通过优质体验让游客成为 “自来水”。湖南南县推出 “游客满意度反向考核” 机制,将游客评价与景区、民宿的补贴挂钩,倒逼服务提升,2023 年游客复游率达 32%,远高于县域旅游平均水平(15%)。

01

五、人才支撑:从 “引才难” 到 “育才留才” 的生态构建

图片

人才是县域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关键的变量。专业人才短缺导致许多县域旅游 “有资源无策划、有产品无运营、有品牌无传播”。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靠 “引进来”,更要 “育得出、留得住”,构建 “本土人才 + 外来专家 + 返乡创业者” 的多元人才体系。
(一)本土人才的培育:让 “土专家” 成为旅游发展主力军
本土人才熟悉当地文化和资源,是县域旅游的 “根”。通过系统化培训和赋能,让村民、村干部、手工艺人等转化为旅游从业者。
·村民的角色转型: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培训村民担任讲解员、民宿管家、非遗传承人等。福建屏南县 “人人都是艺术家” 项目联合高校艺术学院,对村民进行为期 3 个月的培训,让普通农民学会导览讲解、文创设计、民宿服务,目前已有 500 余名村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人均年收入增加 3 万元以上。
·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升:针对乡镇干部、村干部开展旅游规划、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提升其领导旅游发展的能力。浙江开展 “千名乡村旅游带头人” 计划,每年组织县域干部到杭州、上海等地的文旅企业挂职学习,2023 年培训干部超 2000 人,带动 100 余个村发展旅游产业。
·非遗传承人的赋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商业运营、品牌设计等培训,让传统技艺转化为旅游产品。云南丽江对东巴纸、纳西刺绣等非遗传承人开展 “非遗 + 电商” 培训,帮助其通过直播销售产品,2023 年非遗传承人平均收入增长 40%。
(二)外来人才的引进:用 “柔性引才” 打破地域限制
县域难以用高薪吸引高端人才,可通过 “柔性引才” 模式,让外部专家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专家顾问团的智力支持:与高校、文旅企业合作,组建 “候鸟式” 专家团队。安徽石台县与安徽大学旅游学院合作,成立 “生态旅游专家工作站”,专家每年驻县工作 2 个月,提供规划咨询、产品设计等服务,帮助石台县成功创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业运营团队的整体引入:通过 PPP 模式或委托运营,引入成熟的文旅企业团队。山东沂南县引入乌镇旅游运营团队,整体运营竹泉村景区,从规划设计到营销管理全面升级,2023 年景区收入突破 2 亿元,较合作前增长 200%。
·青年创客的孵化培育:通过建设创客空间、提供创业补贴,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江西资溪县打造 “面包文旅创客园”,为返乡青年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 5 万元创业补贴,孵化出 “面包研学”“森林露营” 等新业态项目 23 个,带动就业 500 余人。
(三)留才环境的优化:用 “事业平台 + 情感纽带” 留住人才
县域留不住人才,除了薪酬差距,更重要的是缺乏发展空间和归属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 多管齐下。
·事业平台的搭建:给人才干事创业的空间,允许试错、鼓励创新。浙江松阳县设立 “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对文旅项目给予最高 50 万元的创业资助,支持人才在古村落保护、民宿运营等领域探索,目前已有 89 名外来人才在松阳扎根。
·生活服务的保障: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四川崇州市推出 “文旅人才绿卡”,持卡人才可享受优先入学、医疗绿色通道、人才公寓等服务,2023 年人才流失率下降至 8%。
·情感认同的构建:通过文化活动、社区参与增强人才的归属感。福建泰宁县组织 “新泰宁人” 座谈会、乡土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外来人才了解当地习俗、融入本地生活,2023 年外来人才主动申请加入当地志愿者队伍的比例达 65%。

01

六、可持续发展:从 “短期收益” 到 “长效共生” 的平衡之道

图片

县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守可持续发展底线,不能以牺牲生态、文化、社会公平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平衡”—— 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平衡游客需求与社区利益、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构建 “韧性强、后劲足” 的发展模式。
(一)生态保护:守住 “绿水青山” 的本底
生态是县域旅游的生命线,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必须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让旅游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相匹配。
·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科学测算景区和乡村的游客承载量,实行限流措施。黄山脚下的宏村通过 “预约制 + 错峰游览”,将日均游客量控制在 5000 人以内,避免过度拥挤对古村落环境造成破坏;青海湖鸟岛为保护鸟类繁殖,每年 4-6 月关闭核心区域,转为 “远距离观鸟 + 科普教育” 模式。
·绿色开发的技术应用:推广环保材料、清洁能源、垃圾分类等措施,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浙江莫干山民宿全部采用太阳能热水、雨水回收系统,餐饮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使用电动观光车,减少尾气排放,景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标准。
·生态补偿的利益机制:建立 “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 的制度,让保护者受益。江西龙虎山景区从门票收入中提取 5% 作为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植被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广西巴马县将康养旅游收入的 10% 用于盘阳河治理,确保 “长寿之乡” 的生态优势。
(二)社区参与:让原住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
旅游发展不能 “忘了老乡”,只有让当地居民从旅游中获利,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格局。
·利益分配的公平机制:通过股份合作、工资收入、产品销售等多种方式,确保居民收益。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实行 “景区股份制”,村民以房屋、土地入股,每年分红;同时景区优先雇佣村民从事安保、保洁、讲解等工作,2023 年村民人均旅游收入超 2 万元。
·决策参与的话语权: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湖南凤凰县成立 “古城商户协会”,景区运营方与协会每月召开协商会,共同解决价格管控、服务标准等问题;云南诺邓古村在开发火腿文化旅游时,由村民投票决定开发规模和商业业态,避免过度商业化。
·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尊重村民的文化自觉,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内蒙古鄂托克旗鼓励牧民参与 “草原那达慕” 的组织和表演,保留赛马、摔跤等活动的原生态;福建土楼景区培训村民担任 “土楼文化讲解员”,用方言讲述家族故事,增强文化传播的真实性。
(三)文化保护:避免 “商业化” 对 “原真性” 的侵蚀
文化是县域旅游的灵魂,过度商业化会导致文化失真、价值稀释,必须在开发中保持文化的原真性和生命力。
·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生产性保护、生活化传承,让文化在使用中延续。江苏苏州吴中区鼓励手工艺人在甪直古镇开设工作室,现场制作苏绣、木雕等产品,既展示技艺又创造收入;陕西韩城在古城保护中保留原住民生活,游客可以看到当地人晨练、下棋、做面食的场景,感受 “活着的古城”。
·商业开发的适度控制:避免核心文化区过度商业化,保留一定比例的文化空间。山西平遥古城划定 “商业禁入区”,核心保护区内只允许开设非遗展示、传统手工作坊等业态,禁止连锁餐饮、现代商品店进入;浙江乌镇西栅景区控制商业店铺占比不超过 30%,其余空间用于文化场馆、历史建筑展示。
·文化教育的融入:通过研学、体验等活动增强游客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甘肃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推出 “数字供养人” 项目,游客可通过捐款支持文物修复,同时获得线上文物讲解权限,既传播了保护理念,又为文物修复筹集了资金;河南洛阳在龙门石窟开展 “小小文物保护员” 研学活动,让孩子参与石窟清理、壁画临摹,培养文化保护意识。

01

结语:县域旅游的未来 —— 从 “资源驱动” 到 “价值共生”

图片

县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答题”,它关乎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关乎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未来的县域旅游将不再是 “少数景区的繁荣”,而是 “全域资源的激活”;不再是 “单一业态的重复”,而是 “多元融合的创新”;不再是 “游客单方面的消费”,而是 “游客与社区的共生共赢”。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县域跳出 “急功近利” 的思维,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耐心和 “系统思维” 的智慧,在规划中坚守底线,在融合中挖掘特色,在创新中保持本真,在共享中凝聚共识。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县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旅游发展之路,让 “诗和远方” 真正融入县域的肌理,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