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发展思考
2025-08-04 41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04081758
《“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出:“合理运用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全国红色旅游实景课堂。”
作为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不能只是单向度地传播历史知识,还要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以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构建起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多维体验空间,实现从传统观光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型升级。

01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价值维度

在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中,“在场” 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抵达,而是情感和文化双重维度的深度耦合。​
情感共鸣的 “去距离化”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依靠 “在场性”,使线性叙述转变为情境叙述,突破传统博物馆的 “观看 — 记忆” 方式,通过激活 “体验 — 认同”,形成 “情境化教育” 新范式。​
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 “数字一大・初心之旅” 大空间 VR 沉浸式体验,开启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全新探索。观众戴上 VR 眼镜,可 “穿越” 回 20 世纪初的上海,见证中共一大会议召开,亲历 “开天辟地”,重走 “初心之旅”,感受革命先辈的豪情壮志。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 “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氛围和革命先辈的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传统的红色旅游模式中,游客往往只能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静态展品来了解历史,这种方式难以让游客真正走进历史,情感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沉浸式体验通过营造逼真的场景,让游客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都受到刺激,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年代,与革命先辈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红色文化的 “去符号化”
集体记忆的延续依赖于 “形式的更新”,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将宏大的革命历史转译为可交互的 “叙事 — 任务 — 反馈” 闭环,使红色符号在数字语境中重新编码,实现 “传统 — 现代” 的转译过程。游客在交互中进行文化选择,借助社交媒体二次传播,形成 UGC(用户生成内容)驱动的文化再生产机制。​
作为重庆首个沉浸式黑匣子剧场,红岩红沉浸式剧场推出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和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游客可通过行进式观剧、互动性观演、代入式体验等形式,“走进” 1949 年的渣滓洞监狱,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和概念,而是变得具体可感。游客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灌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红色故事的演绎中,通过完成各种任务、与场景中的角色互动等方式,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同时,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视频等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出去,形成了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再生产和传播。​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现实图景
从政策东风与市场潮涌的合力来看,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正沿着科技赋能、在地叙事、研学延伸 3 条主线破浪。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三条主线的发展亮点​
一是 “科技 + 历史” 的情景表达。四川泸定的飞夺泸定桥核心展示园,通过还原红军飞夺泸定桥情景,由专业讲解员讲述英雄事迹,辅以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画面、战斗模拟等体验式项目,使观众身临其境。该展示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场景逼真地再现出来。游客在参观时,不仅能听到讲解员生动的讲述,还能通过观看历史画面、参与战斗模拟等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这种科技与历史的结合,让历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二是 “在地文化 + 红色故事” 的叙事创新。江西瑞金通过跨媒介叙事,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相融合,推出带有客家民俗特点的红色旅游项目,包括客家山歌、客家手工艺展示等,既保留地方特色,又强化品牌张力。瑞金将红色故事与当地的客家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旅游项目。游客在了解红色历史的同时,还能欣赏到客家山歌、体验客家手工艺等,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这种叙事创新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容,还提高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使红色旅游品牌更具特色和影响力。​
三是 “研学 + 体验” 的价值链延伸。湖南道县整合陈树湘红色文化园等资源,构建 “数字动漫 — 沉浸研学 — 文创消费” 三级产品链。“我是陈树湘” 数字动漫党课以第一人称视角重构历史叙事,成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的典范。道县通过将研学与体验相结合,延伸了红色旅游的价值链。学生们在参与沉浸研学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同时还能通过购买文创产品等方式,将红色文化带回家。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还促进了红色旅游的经济发展。​
面临的 “三重失衡” 困局
一是 “硬技术” 与 “轻内容” 的失衡。一些景区盲目应用 VR、AR 等新技术,但对历史细节欠缺考证,甚至存在明显史实错误。这些景区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和炫酷,而忽视了红色旅游的核心内容 —— 历史事实。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历史、传播红色文化。如果内容失真,即使技术再先进,也无法达到红色旅游的教育目的,甚至会误导游客,损害红色旅游的声誉。​
二是 “标准化生产” 与 “在地特色” 的冲突。例如,一些红色剧本娱乐项目集中于 “谍战”“行军” 等题材,同质化较为严重。这些项目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缺乏对当地红色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融入。每个地方的红色历史都有其独特性,只有将在地特色与红色故事相结合,才能打造出具有个性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项目。标准化生产导致红色旅游项目缺乏新意,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 “流量追求” 与 “教育本质” 的博弈。个别景区为吸引游客,将红色历史进行娱乐化解读。过度娱乐化会消解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背离了红色旅游培根铸魂的初心。红色旅游的本质是教育,其目的是让游客了解历史、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如果为了追求流量而过度娱乐化,就会失去红色旅游的意义,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

02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升级之道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提质升级,要坚持内容为基、科技为翼、共享为桥、保障为盾,协同发力,为红色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内容为王”,筑牢体验根基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情感表达的穿透力。可建立 “专家 + 创客” 的内容共创机制,一方面,由党史学者、历史专家组成 “内容审核委员会”,确保每一个虚拟场景、每一句台词符合史实;另一方面,引入青年编剧、游戏设计师等,将历史事件转化为 “任务驱动型” 叙事。​
专家的参与能够保证红色旅游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他们对历史细节的严格把关,可以避免出现史实错误。而青年编剧和游戏设计师等创客则能够以新颖的视角和方式,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叙事形式。“任务驱动型” 叙事能够让游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索历史,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在某个红色旅游景区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中,游客需要完成一系列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任务,如传递情报、破译密码等,在这个过程中,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感受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勇气。​
场景创新与技术 “适度应用”
谨防 “技术至上”,应追求 “技术 — 人文 — 艺术” 的平衡。贵州遵义的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通过全息幻影、环绕音效等科技手段,结合地方音乐与民俗符号,打造差异化红色演艺体验。​
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内容和体验,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在场景创新中,要将科技手段与人文精神、艺术表达相结合,营造出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场景。《伟大转折》通过全息幻影、环绕音效等科技手段,将历史场景逼真地再现出来,同时融入了地方音乐和民俗符号,使游客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这种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平衡,打造出了独特的红色旅游体验,避免了技术的滥用和同质化。​
构建体验共同体,实现主客共享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不应局限于景区内部,还要延伸至社区与城市空间。贵州遵义围绕遵义会议会址精心打造 “遵义・1935 街区”,整合老城区商铺、民居等,改造为红色文化主题街区。红军街上商铺林立,当地居民通过经营特色店铺共享收益。这种 “景区 — 社区” 联动模式,使红色文化从 “展品” 变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
构建体验共同体能够让红色旅游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实现主客共享。景区与社区的联动,不仅能够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和形式,还能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来,共享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的参与也能让红色文化更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游客在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在 “遵义・1935 街区”,游客可以在红色文化主题的商铺中购买特色商品,与当地居民交流,感受红色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
政策保障与市场规范双管齐下
建议制定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服务规范,在内容审核、技术把关、安全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同时,继续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项目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激励更多优质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创作开发,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优质、创新的方向发展。​
政策保障能够为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出现乱象。制定服务规范可以明确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标准和要求,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对优秀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能够激励更多的创作者和投资者参与到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开发中来,提高项目的质量和创新水平。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符合要求的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给予补贴,同时为项目的开发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
当游客在河北西柏坡 “回到” 1948 年的中央军委作战室,亲身体验革命领袖如何在艰难环境下作出关键抉择;当游客在虚拟 “党史馆” 场景中,“亲手” 拖动虚拟滑块,南湖红船模型随时间轴缓缓展开;当小学生在 VR 设备中 “握住” 李大钊先生的手,听他讲述《新青年》的故事……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正在完成它的使命 —— 不是让历史停留于过去,而是让它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力量。这种时空转换让游客意识到革命精神不只是过去的遗产,还是可以指导当下生活的精神资源,实现从历史传承到现实践行的转化。​
未来,应坚守内容保真、技术赋能、情感共鸣的三角支撑,使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真正实现 “见人、见物、见精神”。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让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