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以 “吃货季” 为契机,探索美食旅游发展新路径
2025-08-04
88
返回列表
“吃货季”活动为美食旅游搭建一个极具活力与吸引力的平台,既能够精准满足吃货群体对美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和商家集中展示地方特色佳肴的窗口,更应当成为传递生活美学、文化自信与生态责任的综合载体
01
一、引言:美食旅游的崛起与 “吃货季” 的时代机遇
在文旅融合深入发展、消费结构持续调整的当下,美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美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基本需求,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游客与目的地的情感纽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美食的追求已从单纯的味觉享受升级为对文化、健康、体验等多维度的需求。据中国旅游新闻网数据显示,美食已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美食旅游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2025 年 6 月至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部署开展的 “吃货季” 食品提质扩需工作,为美食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活动旨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食品需求,推动食品工业与数智、餐饮、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食品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这一活动不仅为吃货群体提供了探索美食的绝佳平台,更为旅游目的地和商家提供了展示地方特色佳肴的窗口,同时也为传递生活美学、文化自信与生态责任提供了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深入思考美食旅游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二、以健康文明为引领,重塑美食旅游新理念
健康与文明正在成为美食行业的新趋势,单纯追求味觉刺激、猎奇尝鲜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旅行业发展需求。国务院办公厅 2024 年出台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国民营养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体系,推动消费习惯向多元化、健康化转型。这一政策为美食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健康生态链的构建
1.
食材端
:强调 “生态有机”,注重食材品质的绿色健康。例如,云南的菌子宴严格选用高山森林中的野生菌,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建立可追溯的食材供应链,确保食材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同时,推广有机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保障美食的健康品质。
2.
膳食搭配
:打破 “重油重盐” 的惯性思维,倡导 “美味同样可以拥有健康” 的消费理念。扬州的早茶品鉴会融入营养师的专业建议,推出低油低盐的特色点心,如翡翠烧卖、蟹黄汤包等,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此外,一些餐厅还推出了个性化的膳食搭配方案,根据游客的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提供定制化菜品。
3.
消费引导
:丰富 “半份”“单人份” 菜品可选择度,倡导 “光盘行动”。北京的一些餐厅推出 “小份菜” 菜单,既满足了游客品尝多种美食的需求,又减少了食物浪费。同时,通过在餐厅内张贴宣传标语、服务员引导等方式,鼓励游客适量点餐,形成文明消费的良好氛围。
4.
食材伦理
:不追求标新立异,拒绝 “野味猎奇”。各地应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食材观念。例如,广西柳州通过开展 “拒绝野味,倡导文明饮食” 的主题活动,提高了消费者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推动了当地美食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健康文明理念的传播
除了构建健康生态链,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健康文明的美食理念。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健康饮食的科普文章和视频,邀请美食博主和营养师进行直播分享,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同时,旅游目的地可以举办健康美食文化节、养生讲座等活动,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03
三、以文化融入为引擎,催生美食旅游新场景
深挖文化内涵,重构饮食空间,让文化肌理渗透消费场景,是提升美食旅游吸引力的关键。通过物理空间的文化改造、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推动美食旅游场景突破时空限制,让餐厅、酒店、街区、市集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而成为地域特色文化的立体展示空间。
(一)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 IP 塑造
1.
文化符号的提炼
:成功的美食旅游项目往往建立在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精准提炼之上。浙江的 “百县千碗” 工程聚焦每个县域的特色食材与传统技法,通过统一标识、主题餐厅、美食地图等形式,将分散的地方小吃转化为体系化的旅游吸引物。例如,绍兴的 “黄酒宴” 以黄酒为核心,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 IP。
2.
文化场景的营造
:通过对物理空间的文化改造,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北京杨梅竹斜街将胡同文化与美食场景深度绑定,食客坐在四合院中百年前的紫檀木餐桌前,品尝历史悠久的私房菜,投影在青砖墙上的老北京生活影像同步讲述食材背后的故事。用餐场景不再是短暂的消费空间,而是能够留下长久记忆的文化驿站。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唐代饮食复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游客在品尝胡饼、酪浆的过程中穿越历史,感受大唐盛世的繁华。
(二)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化融入美食旅游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还原美食的历史背景和制作过程,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重庆洪崖洞的立体餐饮空间,将火锅消费与山城夜景融为一体,通过灯光、音效等技术手段,打造出梦幻般的消费场景。此外,一些餐厅还推出了智能点餐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 APP 了解菜品的文化背景和营养成分,提升消费体验。
(三)文化衍生品的开发
除了打造文化场景,还可以开发文化衍生品,延长美食旅游的产业链。广东顺德作为 “世界美食之都”,不仅保留了清晖园附近的传统茶楼,更打造了《寻味顺德》美食纪录片、美食文化博物馆等衍生产品,使美食从餐桌延伸至文化体验空间。游客可以购买与美食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特色餐具、食材礼盒等,将美食文化带回家。
04
四、以游客参与为纽带,增加美食旅游新体验
游客的深度参与是提升美食旅游体验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让游客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从 “旁观制作” 到 “亲手尝试”,在动手实践中理解食材从土地到餐桌的旅程,增强对美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实践参与项目的设计
1.
厨艺体验
:各地可以推出 “跟着大师学做菜” 的研学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或知名厨师现场教学,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
中国淮扬菜博物馆
推出的 “跟着大师学做早茶” 项目,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擀制蟹黄汤包、制作翡翠烧卖等,体验传统美食技艺。当游客双手感受到食材的温度,当亲手制作的菜肴成为美味,这种体验将成为游客难忘的回忆。
2.
食材采摘
: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开展食材采摘活动,让游客走进田间地头,了解食材的生长环境和种植过程。云南的菌子宴搭配森林徒步采菌活动,游客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走进原始森林采摘野生菌,不仅品尝到了新鲜美味的菌子,还增长了自然知识。广西柳州的螺蛳粉产业,游客可以参观竹笋种植基地,了解竹笋的种植和加工过程,然后亲手制作一碗螺蛳粉,感受地方特色美食的魅力。
(二)互动体验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实践参与项目,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游客的参与感。例如,举办美食制作比赛、美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游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些餐厅还推出了 “美食 DIY” 活动,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由搭配食材,制作个性化的美食。此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 “美食打卡” 活动,鼓励游客分享自己的美食体验,形成口碑传播。
05
五、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升美食旅游新品质
通过技术赋能、标准规范与消费模式等方面创新,推动美食旅游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内涵提质”,不仅可以满足游客 “高品质、个性化、有温度” 的消费需求,更能让美食旅游成为展现地域魅力的招牌。
(一)技术赋能美食旅游
1.
数字技术的应用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美食旅游的体验逻辑。从食材溯源到个性化服务,从场景营造到消费结算,技术创新让美食旅游 “品质” 可感知、可量化、可追溯。例如,新会陈皮国家地理标志核心产区崖门镇的富硒基地,创新推出 “全息体验工坊”,游客可实时查看区块链溯源数据,并参与 “青柑盲盒” 制作 —— 每颗小青柑内置 NFC 芯片,扫码即可获取种植户故事、土壤硒含量等溯源信息。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信任度,也为地方特色美食的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
2.
智能设备的引入
:引入智能点餐系统、智能厨房设备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一些餐厅利用人工智能推荐个性化菜单,根据游客的口味偏好和消费记录,精准推荐适合的菜品。此外,智能厨房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烹饪,确保菜品的口感和质量稳定。
(二)行业标准的规范
规范的行业标准可以让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减少人们对 “踩雷” 式消费的担忧。广西桂林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构建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为特色的旅游业标准体系,覆盖 “食、住、行、游、购、娱”6 个方面。例如,制定《恭城油茶服务质量规范》《恭城油茶制作技术要求》等标准,使得恭城油茶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同时,通过 “明厨亮灶” 工程,让游客可以实时查看厨房的卫生状况和烹饪过程,吃得放心。
(三)消费模式的创新
消费模式创新为游客提供了更便利、更高效的消费服务。例如,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游客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提前预订美食,到店后直接取餐,节省了排队时间。一些餐厅还推出了 “共享厨房” 模式,游客可以租用厨房设备,自己动手制作美食,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外,定制化服务也是消费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商家根据游客的特殊需求,如生日、纪念日等,提供专属的美食套餐和服务,让游客感受到贴心的关怀。
06
六、以多方协同为抓手,构筑美食旅游新生态
美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政府、企业、社区、游客、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起美食旅游发展的健康生态,形成共生共荣的局面。
(一)政府的管理引导
政府在美食旅游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等举措为市场赋能。例如,制定美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整合旅游、文化、农业等部门的资源,打造美食旅游精品线路;出台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美食旅游项目。广西桂林市政府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质量工作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旅游行业企业学标杆、创标杆,推动了当地美食旅游的提质升级。
(二)企业的市场驱动
企业是美食旅游发展的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激发市场活力。餐饮企业、旅游集团、文创机构、科技公司等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渠道互通、产品共创等方式,推动市场健康发展。例如,三亚市旅游发展局与福州餐饮界展开交流,共同探寻食材直供、品牌联动、文旅融合等多维度合作机遇;重庆洪崖洞的餐饮企业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立体餐饮空间,提升游客体验。
(三)社区的文化守护
社区是美食文化的原生土壤,要担负起守护文化根脉的重任,让美食旅游扎根在地文化。例如,广汉市连山镇的回锅肉美食小镇建设中,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传承和创新 “连山大刀回锅肉” 的制作技艺,同时将美食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推出 “九大碗菜单” 等特色产品,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四)游客的价值共创
游客既是消费者,又是参与者,要参与价值共创,特别是在出行中要践行和倡导文明旅游。游客可以通过分享美食体验、提出建议等方式,为美食旅游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美食照片和评价,帮助餐厅提高知名度;参与美食旅游项目的设计和改进,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意见。
(五)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
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够为美食旅游发展提供标准支撑与人才保障。例如,华南农业大学联合陈汇堂发布《新会柑花期生态白皮书》,为新会陈皮的种植和加工提供科学依据;职业院校开设美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兼具餐饮技艺与文旅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07
把握 “吃货季” 机遇,推动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
“吃货季” 活动为美食旅游搭建了一个极具活力与吸引力的平台,既能够精准满足吃货群体对美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和商家集中展示地方特色佳肴的窗口,更应当成为传递生活美学、文化自信与生态责任的综合载体。各地应以此为契机,通过系统化的策划和运营,搭建起连接消费者、商家与地方文旅资源的桥梁。
未来,美食旅游的发展需要继续以健康文明为引领,重塑消费理念;以文化融入为引擎,创新消费场景;以游客参与为纽带,提升体验价值;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高品质内涵;以多方协同为抓手,构建良好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让美食旅游更健康、更快乐、更有趣,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在 “吃货季” 的推动下,美食旅游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
古镇旅游景村共生发展的深度思考
下一篇: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发展思考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