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以 “吃货季” 为契机,探索美食旅游发展新路径
2025-08-04 88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04081631
“吃货季”活动为美食旅游搭建一个极具活力与吸引力的平台,既能够精准满足吃货群体对美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和商家集中展示地方特色佳肴的窗口,更应当成为传递生活美学、文化自信与生态责任的综合载体

01
一、引言:美食旅游的崛起与 “吃货季” 的时代机遇
在文旅融合深入发展、消费结构持续调整的当下,美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美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基本需求,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游客与目的地的情感纽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美食的追求已从单纯的味觉享受升级为对文化、健康、体验等多维度的需求。据中国旅游新闻网数据显示,美食已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美食旅游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2025 年 6 月至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部署开展的 “吃货季” 食品提质扩需工作,为美食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活动旨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食品需求,推动食品工业与数智、餐饮、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食品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这一活动不仅为吃货群体提供了探索美食的绝佳平台,更为旅游目的地和商家提供了展示地方特色佳肴的窗口,同时也为传递生活美学、文化自信与生态责任提供了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深入思考美食旅游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二、以健康文明为引领,重塑美食旅游新理念
健康与文明正在成为美食行业的新趋势,单纯追求味觉刺激、猎奇尝鲜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旅行业发展需求。国务院办公厅 2024 年出台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国民营养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体系,推动消费习惯向多元化、健康化转型。这一政策为美食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健康生态链的构建
1.食材端:强调 “生态有机”,注重食材品质的绿色健康。例如,云南的菌子宴严格选用高山森林中的野生菌,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建立可追溯的食材供应链,确保食材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同时,推广有机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保障美食的健康品质。
2.膳食搭配:打破 “重油重盐” 的惯性思维,倡导 “美味同样可以拥有健康” 的消费理念。扬州的早茶品鉴会融入营养师的专业建议,推出低油低盐的特色点心,如翡翠烧卖、蟹黄汤包等,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此外,一些餐厅还推出了个性化的膳食搭配方案,根据游客的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提供定制化菜品。
3.消费引导:丰富 “半份”“单人份” 菜品可选择度,倡导 “光盘行动”。北京的一些餐厅推出 “小份菜” 菜单,既满足了游客品尝多种美食的需求,又减少了食物浪费。同时,通过在餐厅内张贴宣传标语、服务员引导等方式,鼓励游客适量点餐,形成文明消费的良好氛围。
4.食材伦理:不追求标新立异,拒绝 “野味猎奇”。各地应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食材观念。例如,广西柳州通过开展 “拒绝野味,倡导文明饮食” 的主题活动,提高了消费者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推动了当地美食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健康文明理念的传播
除了构建健康生态链,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健康文明的美食理念。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健康饮食的科普文章和视频,邀请美食博主和营养师进行直播分享,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同时,旅游目的地可以举办健康美食文化节、养生讲座等活动,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03
三、以文化融入为引擎,催生美食旅游新场景
深挖文化内涵,重构饮食空间,让文化肌理渗透消费场景,是提升美食旅游吸引力的关键。通过物理空间的文化改造、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推动美食旅游场景突破时空限制,让餐厅、酒店、街区、市集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而成为地域特色文化的立体展示空间。
(一)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 IP 塑造
1.文化符号的提炼:成功的美食旅游项目往往建立在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精准提炼之上。浙江的 “百县千碗” 工程聚焦每个县域的特色食材与传统技法,通过统一标识、主题餐厅、美食地图等形式,将分散的地方小吃转化为体系化的旅游吸引物。例如,绍兴的 “黄酒宴” 以黄酒为核心,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 IP。
2.文化场景的营造:通过对物理空间的文化改造,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北京杨梅竹斜街将胡同文化与美食场景深度绑定,食客坐在四合院中百年前的紫檀木餐桌前,品尝历史悠久的私房菜,投影在青砖墙上的老北京生活影像同步讲述食材背后的故事。用餐场景不再是短暂的消费空间,而是能够留下长久记忆的文化驿站。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唐代饮食复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游客在品尝胡饼、酪浆的过程中穿越历史,感受大唐盛世的繁华。
(二)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化融入美食旅游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还原美食的历史背景和制作过程,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重庆洪崖洞的立体餐饮空间,将火锅消费与山城夜景融为一体,通过灯光、音效等技术手段,打造出梦幻般的消费场景。此外,一些餐厅还推出了智能点餐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 APP 了解菜品的文化背景和营养成分,提升消费体验。
(三)文化衍生品的开发
除了打造文化场景,还可以开发文化衍生品,延长美食旅游的产业链。广东顺德作为 “世界美食之都”,不仅保留了清晖园附近的传统茶楼,更打造了《寻味顺德》美食纪录片、美食文化博物馆等衍生产品,使美食从餐桌延伸至文化体验空间。游客可以购买与美食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特色餐具、食材礼盒等,将美食文化带回家。
04
四、以游客参与为纽带,增加美食旅游新体验
游客的深度参与是提升美食旅游体验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让游客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从 “旁观制作” 到 “亲手尝试”,在动手实践中理解食材从土地到餐桌的旅程,增强对美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实践参与项目的设计
1.厨艺体验:各地可以推出 “跟着大师学做菜” 的研学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或知名厨师现场教学,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推出的 “跟着大师学做早茶” 项目,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擀制蟹黄汤包、制作翡翠烧卖等,体验传统美食技艺。当游客双手感受到食材的温度,当亲手制作的菜肴成为美味,这种体验将成为游客难忘的回忆。
2.食材采摘: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开展食材采摘活动,让游客走进田间地头,了解食材的生长环境和种植过程。云南的菌子宴搭配森林徒步采菌活动,游客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走进原始森林采摘野生菌,不仅品尝到了新鲜美味的菌子,还增长了自然知识。广西柳州的螺蛳粉产业,游客可以参观竹笋种植基地,了解竹笋的种植和加工过程,然后亲手制作一碗螺蛳粉,感受地方特色美食的魅力。
(二)互动体验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实践参与项目,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游客的参与感。例如,举办美食制作比赛、美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游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些餐厅还推出了 “美食 DIY” 活动,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由搭配食材,制作个性化的美食。此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 “美食打卡” 活动,鼓励游客分享自己的美食体验,形成口碑传播。
05
五、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升美食旅游新品质
通过技术赋能、标准规范与消费模式等方面创新,推动美食旅游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内涵提质”,不仅可以满足游客 “高品质、个性化、有温度” 的消费需求,更能让美食旅游成为展现地域魅力的招牌。
(一)技术赋能美食旅游
1.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美食旅游的体验逻辑。从食材溯源到个性化服务,从场景营造到消费结算,技术创新让美食旅游 “品质” 可感知、可量化、可追溯。例如,新会陈皮国家地理标志核心产区崖门镇的富硒基地,创新推出 “全息体验工坊”,游客可实时查看区块链溯源数据,并参与 “青柑盲盒” 制作 —— 每颗小青柑内置 NFC 芯片,扫码即可获取种植户故事、土壤硒含量等溯源信息。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信任度,也为地方特色美食的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
2.智能设备的引入:引入智能点餐系统、智能厨房设备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一些餐厅利用人工智能推荐个性化菜单,根据游客的口味偏好和消费记录,精准推荐适合的菜品。此外,智能厨房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烹饪,确保菜品的口感和质量稳定。
(二)行业标准的规范
规范的行业标准可以让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减少人们对 “踩雷” 式消费的担忧。广西桂林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构建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为特色的旅游业标准体系,覆盖 “食、住、行、游、购、娱”6 个方面。例如,制定《恭城油茶服务质量规范》《恭城油茶制作技术要求》等标准,使得恭城油茶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同时,通过 “明厨亮灶” 工程,让游客可以实时查看厨房的卫生状况和烹饪过程,吃得放心。
(三)消费模式的创新
消费模式创新为游客提供了更便利、更高效的消费服务。例如,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游客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提前预订美食,到店后直接取餐,节省了排队时间。一些餐厅还推出了 “共享厨房” 模式,游客可以租用厨房设备,自己动手制作美食,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外,定制化服务也是消费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商家根据游客的特殊需求,如生日、纪念日等,提供专属的美食套餐和服务,让游客感受到贴心的关怀。
06
六、以多方协同为抓手,构筑美食旅游新生态
美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政府、企业、社区、游客、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起美食旅游发展的健康生态,形成共生共荣的局面。
(一)政府的管理引导
政府在美食旅游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等举措为市场赋能。例如,制定美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整合旅游、文化、农业等部门的资源,打造美食旅游精品线路;出台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美食旅游项目。广西桂林市政府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质量工作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旅游行业企业学标杆、创标杆,推动了当地美食旅游的提质升级。
(二)企业的市场驱动
企业是美食旅游发展的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激发市场活力。餐饮企业、旅游集团、文创机构、科技公司等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渠道互通、产品共创等方式,推动市场健康发展。例如,三亚市旅游发展局与福州餐饮界展开交流,共同探寻食材直供、品牌联动、文旅融合等多维度合作机遇;重庆洪崖洞的餐饮企业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立体餐饮空间,提升游客体验。
(三)社区的文化守护
社区是美食文化的原生土壤,要担负起守护文化根脉的重任,让美食旅游扎根在地文化。例如,广汉市连山镇的回锅肉美食小镇建设中,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传承和创新 “连山大刀回锅肉” 的制作技艺,同时将美食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推出 “九大碗菜单” 等特色产品,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四)游客的价值共创
游客既是消费者,又是参与者,要参与价值共创,特别是在出行中要践行和倡导文明旅游。游客可以通过分享美食体验、提出建议等方式,为美食旅游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美食照片和评价,帮助餐厅提高知名度;参与美食旅游项目的设计和改进,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意见。
(五)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
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够为美食旅游发展提供标准支撑与人才保障。例如,华南农业大学联合陈汇堂发布《新会柑花期生态白皮书》,为新会陈皮的种植和加工提供科学依据;职业院校开设美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兼具餐饮技艺与文旅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07
把握 “吃货季” 机遇,推动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
“吃货季” 活动为美食旅游搭建了一个极具活力与吸引力的平台,既能够精准满足吃货群体对美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和商家集中展示地方特色佳肴的窗口,更应当成为传递生活美学、文化自信与生态责任的综合载体。各地应以此为契机,通过系统化的策划和运营,搭建起连接消费者、商家与地方文旅资源的桥梁。
未来,美食旅游的发展需要继续以健康文明为引领,重塑消费理念;以文化融入为引擎,创新消费场景;以游客参与为纽带,提升体验价值;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高品质内涵;以多方协同为抓手,构建良好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让美食旅游更健康、更快乐、更有趣,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在 “吃货季” 的推动下,美食旅游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