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消费趋势下的非遗与旅游融合玩法创新
当下,受文旅融合发展、消费需求变化和代际人群更迭等多重因素影响,以意义消费、体验经济等为代表的新消费趋势显现,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文旅边界面临重构。观演看展、市集经济、社区游、虚拟游等诸多传统旅游概念无法涵盖的业态不断涌现,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空间场景日趋丰富。
其次,文化磁场效应加剧。在文化自信彰显和消费者审美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非遗作为国民文化符号的深层基因被进一步激活,逐步成为文旅市场的 “流量密码”。
宅酒店也融入非遗元素,一些高端酒店设置非遗体验区,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店,为住客提供如传统茶艺表演、手工编织教学等服务,让游客在酒店内就能开启一场非遗之旅。沉浸式演出更是将非遗故事以全新的演艺形式呈现,如将传统戏曲故事与现代光影技术、舞台特效相结合,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非遗故事之中。
特色市集上,各类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同时还有非遗美食可供品尝,如武汉的户部巷非遗美食市集,游客一边品尝着热干面制作技艺、汤包制作技艺等非遗美食,一边挑选着汉绣、木雕船模等非遗手工艺品,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剧本娱乐中融入非遗元素,设计出以非遗传承为背景的剧本杀,玩家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完成与非遗相关的任务,深入了解非遗知识。露营与非遗结合,在露营基地开展非遗篝火晚会,邀请民间艺人表演传统杂技、歌舞等,为露营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非遗 + 潮文化”,塑造兴趣消费场景
将非遗元素与盲盒经济、音乐节、艺术展、次元活动等进行融合,利用潮流玩法,将传统文化解构为可交互、可传播的体验载体。
例如,2025 年长沙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推广月系列活动就重点聚焦非遗年轻态基因的挖掘,通过 “花儿与少年” 非遗新传作品展、“青蓝共咏 古戏新声 live 秀” 非遗展演季等,将非遗与艺术设计、音乐演出等时尚青春元素结合,打造新的文旅场景与玩法。
盲盒经济与非遗结合,推出非遗主题盲盒,里面可能装有小型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技艺体验券或者非遗知识卡片等,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音乐节上,邀请非遗音乐人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融合,进行现场表演,如将蒙古族长调与摇滚音乐相结合,碰撞出独特的音乐火花。艺术展中,展示以非遗为灵感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像以剪纸艺术为灵感创作的装置艺术,用现代艺术手法诠释非遗文化内涵。次元活动里,举办非遗 cosplay 大赛,鼓励参与者穿着以非遗服饰为灵感设计的服装,进行角色扮演,传播非遗服饰文化。在长沙的 “花儿与少年” 非遗新传作品展中,年轻艺术家们将湘绣、醴陵陶瓷等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出一系列时尚的饰品、家居用品等,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青蓝共咏 古戏新声 live 秀” 非遗展演季中,传统戏曲演员与现代音乐制作人合作,对经典戏曲曲目进行重新编曲,加入电子音乐、说唱等元素,让古老的戏曲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四、“非遗 + 全要素”,丰富多维融合体验
在旅游发展从风景转入场景的当下,非遗与旅游融合跳出特定时间、空间和节点的限制,融入旅游全过程,通过与旅游全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游客营造全方位的非遗旅游体验。
例如,“非遗美食 +” 加出特色文旅餐饮体验空间,“非遗进高铁、进航站楼” 将候车候机时间转化为非遗旅游时间,“非遗好物” 成为游客乐于购买的旅游商品……“非遗 + 食住行游购娱” 的市场实践,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餐饮方面,打造非遗美食街区,汇聚各地特色非遗美食,不仅让游客品尝到美食,还能观看美食制作过程,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如成都的锦里古街,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龙抄手制作技艺、钟水饺制作技艺等非遗美食,还能看到师傅们现场制作,感受川菜文化的魅力。住宿上,推出非遗主题民宿,从建筑风格到室内装饰,再到提供的服务,都融入非遗元素。像浙江的一些民宿,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建筑工艺,室内装饰有蓝印花布、竹编等非遗手工艺品,还为住客提供传统茶艺、手工印染等体验活动。出行中,除了 “非遗进高铁、进航站楼”,还可以在旅游大巴上播放非遗相关的介绍视频,发放非遗宣传手册。旅游景点中,将非遗展示与讲解融入常规游览路线,如在一些古镇景区,设置非遗展示馆,安排专业讲解员为游客介绍古镇的非遗文化,同时还有非遗表演可供观看。购物环节,开发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非遗好物,除了传统的手工艺品,还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用品,如印有苏绣图案的笔记本、带有剪纸元素的手机壳等。娱乐方面,除了传统的非遗表演,还可以开展非遗主题的互动游戏,如在景区内设置传统投壶、射箭等游戏区域,让游客在娱乐中感受非遗文化。
五、“非遗 + 数字化”,激发文旅潜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代际人群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元宇宙、AI、新媒体等数字技术在非遗与旅游融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引领新的文旅和文娱打开方式。元宇宙非遗街区、非遗数字艺术展、非遗数字游戏、非遗旅游微综艺等,就是通过非遗网感基因的激活,赋予非遗旅游更多玩法和社交属性,并形成引流效应。
元宇宙非遗街区中,游客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漫步在虚拟的非遗街区,与虚拟的非遗传承人互动,观看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亲自参与虚拟制作。非遗数字艺术展利用 3D 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将非遗艺术作品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如将敦煌壁画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在展厅中,让观众仿佛看到壁画中的故事在眼前上演。非遗数字游戏中,以非遗文化为背景,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以传统武术为题材的动作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武术招式,了解武术文化。非遗旅游微综艺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邀请明星或网红作为嘉宾,深入非遗发源地,体验非遗文化,与非遗传承人交流,节目播出后引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吸引更多人前往相关地区旅游。例如,某档非遗旅游微综艺播出后,节目中所涉及的非遗小镇旅游热度在短时间内提升了数倍,游客量大幅增加。
六、“老经验” 与 “新玩法” 下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升维思考
从传统经验模式的深入发展到新消费格局下的玩法创新,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拓展。与此同时,非遗旅游开发的同质化、非遗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不足、非遗旅游的品牌化建设有待深入等共性问题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 “老经验” 和 “新玩法” 的碰撞,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升维破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建立更为丰富的非遗旅游产品体系
一方面,推动非遗嵌入多元旅游空间。积极开展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的潜力和适配性分析,通过设置 “非遗进景区” 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录等方式,推动非遗资源融入各类旅游场所。不同类型的景区具有不同的特点,自然景区可以融入与自然相关的非遗项目,如传统的采药技艺、与动植物相关的传说故事等;历史文化景区则可以融入历史建筑营造技艺、传统民俗活动等非遗项目。对于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也可以定期举办非遗表演、展示活动,让非遗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空间。
另一方面,加大高品质专项非遗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优质非遗资源的开发潜力,以精品化、IP 化的思路打造专项非遗旅游产品和活动,形成差异化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例如,针对某一独特的非遗技艺,如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可以打造紫砂壶制作体验游,从原料开采参观,到制作工艺学习,再到成品烧制体验,形成一条完整的专项旅游线路,并通过举办紫砂壶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其品牌知名度。
此外,还应加快推进数字交互型非遗体验场景的创新与孵化。立足 “非遗 + 科技”,对接 AR、VR、元宇宙、虚拟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探索打造更多人机交互、虚实共生的非遗旅游体验产品。如开发一款非遗主题的 AR 游戏,玩家在景区内通过手机扫描特定区域,就能看到虚拟的非遗场景和人物,与之互动,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打造嵌入非遗美学的旅游生活方式
结合当下 “见人见物见生活” 的非遗保护理念,积极推动非遗旅游的生活化演绎。
一方面,孵化与生活场景相关联的非遗旅游新去处、好去处。整合社区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商业楼小剧场、口袋公园等空间资源,通过嵌入非遗项目或衍生非遗服务等方式,打造接地气的非遗旅游新去处、好去处。社区博物馆可以举办非遗主题展览,展示本地非遗发展历程和成果;社区文化中心可以开展非遗培训课程,让居民和游客都能参与学习;商业楼小剧场可以定期上演非遗主题的小型话剧、音乐剧等;口袋公园可以设置非遗景观小品,如以非遗技艺为灵感创作的雕塑等。
另一方面,聚焦新人群的消费需求,将非遗元素与文博艺术美展、原创剧本解谜、城市露营、后街休闲、城市夜行等带有社交生活属性和高情绪价值的玩法结合,打造彰显年轻力的非遗体验场景。在文博艺术美展中,融入非遗艺术作品展示,并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可以亲手尝试创作;原创剧本解谜游戏以非遗故事为背景,玩家在解谜过程中了解非遗文化;城市露营中开展非遗篝火晚会、非遗手工制作等活动;后街休闲中,打造非遗特色小店街区,让游客在休闲购物中感受非遗魅力;城市夜行中,设计非遗主题的夜游线路,如参观夜晚点亮的非遗建筑,观看夜间非遗灯光秀等。
(三)推进非遗与泛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推动形成 “非遗 + 美育 + 研学” 融合模式。非遗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可以结合当下美育成为教育刚需和研学旅游热度持续的背景趋势,整合各类非遗旅游空间,开发非遗研学营、非遗研学课堂等产品,并逐步完善营地建设、研学导师培养等。非遗研学营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深入非遗传承地,全面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艺;非遗研学课堂则可以在学校、博物馆等场所开展,通过讲座、实践操作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同时,加强营地建设,完善住宿、餐饮、教学设施等,培养专业的研学导师,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积极构建 “非遗 + 文创 + 旅游” 发展生态。深入挖掘非遗内容的文创产出力,推动非遗、旅游与直播、动漫、游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促进产业动能升级。例如,开发以非遗为题材的动漫作品,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精美的画面传播非遗文化;设计非遗主题的游戏,让玩家在娱乐中了解非遗知识;利用直播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直播,展示制作过程,销售非遗产品,同时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旅游。
此外,创新推动 “非遗 + 康养 + 休闲” 业态发展。对接当下庞大的健康养生需求,挖掘传统非遗医药、健身操等元素,整合名中医传承人及生态度假区、品质疗养院等资源,发展非遗康养旅游。在生态度假区中设置非遗康养专区,由名中医传承人提供中医诊疗、养生咨询等服务,游客可以体验传统的针灸、推拿等疗法,学习八段锦、太极拳等非遗健身操,达到身心放松、健康养生的目的。
(四)探索多元跨界的非遗旅游营销方式
一方面,结合网络视听消费场景,讲述非遗故事。将非遗 IP 元素广泛植入短视频、微综艺、动漫游戏等网络视听消费场景,在跨次元壁的消费场景中传播非遗与旅游故事。制作精美的非遗短视频,展示非遗技艺的魅力、传承人的故事等,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拍摄非遗微综艺,邀请明星或网红参与,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介绍非遗旅游目的地;在动漫游戏中融入非遗元素,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感受非遗文化。
另一方面,结合潮玩萌物消费场景,推出非遗文创。对接新人群潮流消费需求,联动非遗旅游和潮玩设计等相关市场主体,将非遗技艺、非遗故事等元素植入旅游盲盒、文旅数藏、次元和国潮周边等产品设计,利用潮玩营销撬动社交经济,提升非遗旅游的关注度。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盲盒,里面装有小型非遗手工艺品、非遗主题徽章等;开发文旅数藏,将非遗作品以数字形式呈现,供收藏爱好者购买收藏;设计次元和国潮周边产品,如印有非遗图案的 T 恤、背包等,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非遗旅游。
此外,结合时尚活动消费场景,展现非遗魅力。依托各类文旅场地空间,引入非遗与音乐节、电竞赛事、时装表演等时尚元素结合的主题活动,将时尚秀场转化为非遗卖场。在音乐节上设置非遗展示区,展示非遗手工艺品,邀请非遗音乐人表演;在电竞赛事中举办非遗主题 cosplay 比赛,同时展示非遗数字作品;在时装表演中,采用非遗面料和设计元素,展示非遗服饰之美,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促进非遗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