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智慧旅游发展思考
2025-06-25 19 返回列表

智慧旅游:当数字技术为文旅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微信图片_20250625142905
在数字经济呼啸而来的时代,智慧旅游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重构文旅产业基因的深刻变革。从苏州园林里 “穿越” 而来的 “数字古人”,到张家界景区的 5G+VR 沉浸式体验,技术正以超乎想象的方式,让传统旅游焕发新生。
微信截图_20250625142944

(二)数据价值:从 “信息孤岛” 到 “产业催化剂” 的跃迁

在智慧旅游生态中,数据已成为比山水资源更珍贵的生产要素。以艺圃乳鱼亭为例,苏式彩画的数字化修复并非简单拍照存档,而是通过光谱分析、纹理建模构建 “数字基因库”,这些数据既能指导文物修缮,又能衍生出文创产品设计方案。更深远的是,当游客在拙政园通过 VR “触摸” 虚拟小鹿时,其行为数据会反哺景区运营 —— 年轻人更偏爱夜间光影秀,家庭游客热衷 AR 寻宝游戏,这些洞察推动景区从 “标准化服务” 转向 “精准化供给”,数据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 “金钥匙”。

二、体验革命:智慧旅游如何破解 “传统与现代” 的悖论?

(一)沉浸式交互:让文化遗产 “活” 在当下

有人担心数字化会让园林变成 “电子标本”,但苏州园林的实践给出了相反答案:夜游拙政园时,游客用手机扫描湖面,便能看到宋代文人笔下的 “莲池鱼戏” 通过全息投影重现;在留园五峰仙馆,AI 技术还原了清代园主与宾客的雅集场景,游客甚至能 “参与” 对诗。这种体验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用技术转译文化密码 —— 当年轻人通过 VR “走进” 见山楼的飞檐斗拱,他们理解的不仅是建筑形制,更是 “借景入园” 的东方哲学。数据显示,苏州园林数字化项目推出后,18-35 岁游客占比提升 40%,VR 体验成为实景游览的 “引流入口”,印证了技术作为 “文化翻译官” 的价值。

微信截图_20250625143036

(二)全周期服务:从 “到此一游” 到 “情感共鸣” 的升级

智慧旅游的终极目标,是让游客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了游前的 AR 行程规划(如用手机 “预览” 拙政园四季景色)、游中的 AI 语音导览(根据游客停留时长自动推送故事)、游后的数字纪念册(生成专属游览动画)。更精妙的是需求响应机制 —— 通过分析游客拍照偏好,景区会动态调整光影秀的重点区域;根据社交媒体反馈,及时优化 VR 剧情线。这种 “服务即体验” 的模式,让旅游不再是流水线式的打卡,而成为可定制、可回味的情感旅程。

三、生态破局:智慧旅游如何跨越 “发展瓶颈”?

(一)多元协同:从 “各自为战” 到 “价值共同体”

当前智慧旅游的一大困境是 “政、企、民” 诉求割裂:政府追求管理效率,企业看重商业回报,游客期待体验升级。苏州园林的解法是构建 “产业创新联盟”—— 文物局提供保护标准,科技企业开发 AR 引擎,高校培养 “旅游 + ICT” 复合型人才,甚至游客的反馈也被纳入产品迭代。这种协同机制打破了 “重硬件轻运营” 的怪圈,比如狮子林的 “数字古人” 项目,既满足了文物活化需求,又通过商业化运营反哺保护资金,形成可持续的生态闭环。

(二)人才破局:从 “技能单一” 到 “跨界融合”

智慧旅游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懂文旅的技术专家。某景区负责人曾坦言:“我们买得起最先进的 VR 设备,但没人能把园林故事转化为交互脚本。”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实施 “领军人才计划”,如苏州大学与园林管理局联合开设 “数字遗产保护” 专业,培养既懂《园冶》造园理念、又掌握三维建模的跨界人才;另一方面,建立 “专家智库”,让文物修复师、AI 工程师、文旅策划人共同参与项目设计,避免技术与文化 “两张皮”。

四、深层思考:智慧旅游的终极命题不是 “替代” 而是 “共生”

当 3D 扫描技术精准记录古建榫卯结构,当 AI 算法还原失传的彩画技艺,我们突然发现:技术不是传统的对立面,而是最好的 “传声筒”。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强调 “因借”—— 借自然山水,借时代智慧,这与今天的数字化实践一脉相承。苏州园林的启示在于:文化遗产的活力不在于抗拒变化,而在于让变化服务于本质。就像拙政园的花窗,透过它既能看到明代的月光,也能映射当代的数字光影,传统与现代在此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得益彰。

站在 “数字中国” 的高度,智慧旅游早已超越产业范畴,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当游客在元宇宙中 “触摸” 敦煌壁画,当乡村旅游通过直播让非遗手艺走向世界,技术正在编织一张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网络。这提醒我们:推动智慧旅游发展,不能只盯着硬件指标,更要思考如何用数字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每一次 VR 游览、每一次 AI 交互,都成为文化共鸣的契机。

毕竟,真正的智慧旅游,不是用屏幕替代山水,而是让技术成为照亮文化的那束光 —— 它让千年园林在数字时代依然 “活” 得有温度,让远方的风景不仅能 “看见”,更能 “读懂”、“共鸣”。这或许就是智慧旅游的终极意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让文化走向更远的未来。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