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濒危物种的生命家园
这里拥有从低地雨林到高山云雾林的完整生态系统,是海南长臂猿唯一的生存之地。这种全球仅存 42 只的极危灵长类,在霸王岭的原始森林中构筑着生命的奇迹。此外,海南孔雀雉、鹦哥岭树蛙等特有物种也在此栖息,形成了中国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上图绿色代表的是生物多样性,颜色越深多样性越高)。雨林中独特的 "绞杀现象"" 老茎生花 " 等生态奇观,更是大自然馈赠的生动课堂。
2.黎族千年文化的活态呈现
江边乡白查村的船型屋群落、初保村的梯田聚落、洪水村的金字茅屋,构成了黎族传统建筑的 "活态博物馆"。这些用木骨泥墙、茅草屋顶搭建的居所,不仅体现了黎族 "顺应自然" 的建筑智慧,更承载着山栏稻种植、黎锦织造等 1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独特的自然崇拜信仰、山林禁忌习俗,至今仍在影响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景观。
3.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典范
从刀耕火种到生态农业,黎族先民在雨林中创造的 "轮歇耕作 - 森林养护" 系统,展现了古老的可持续发展智慧。白查村保留的 "稻作 - 狩猎 - 采集" 三元生计模式,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这里的每一片梯田、每一条溪流,都是人与自然千年对话的见证,构成了极具教育意义的 "活态教科书"。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需筑牢保护根基。这片区域已建立了严格的保护体系:对热带雨林核心区实施严格管控,重点保护海南长臂猿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对黎族传统聚落划定保护范围,修复破损的船型屋建筑,抢救性记录黎锦、黎陶等传统技艺;建立覆盖生态系统、物种、文化遗产的监测网络,通过红外相机、气象站等设备实时掌握遗产状况;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如构建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种植其喜食的黄叶树、毛荔枝等树种。
可开发 "雨林生态探秘" 系列产品,让游客在专业向导带领下,通过远程观测设备观看海南长臂猿的日常活动,了解科研人员对其栖息地的修复工作;在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参与标本制作与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沿着规划的生态监测样线,体验土壤采样、水质检测等科研工作,深度感受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这种体验强调 "低干扰" 原则,所有活动严格限定在指定区域,避免对野生动植物造成影响。在黎族传统聚落中,设计 "文化沉浸" 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船型屋修缮,学习使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在初保村的梯田中,体验山栏稻从播种到收割的完整流程,参与传统祭典;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黎锦织造、黎陶制作,了解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参与黎族 "三月三" 等传统节庆,感受自然崇拜与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这些体验注重真实性与参与性,让游客在互动中理解黎族文化的深层内涵。针对不同群体开发教育产品:为青少年设计 "雨林小卫士" 研学营,通过植物挂牌、动物声音识别等活动培养生态意识;为亲子家庭推出 "山栏稻成长日记",用 AR 技术还原传统农耕场景;为成人开设 "黎族生态哲学" 工作坊,对比传统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同时打造线上体验平台,通过 VR 技术展示雨林与聚落的全景风貌,让更多人远程感受遗产魅力,扩大保护理念的传播范围。旅游发展应充分带动社区参与: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向导、讲解员,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支持社区发展生态农业、手工艺品制作,为旅游提供特色食材与商品;设立 "遗产保护基金",从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聚落维护与技艺传承;鼓励社区参与旅游决策,确保开发方式符合当地文化与生态需求。这种模式让居民从保护中受益,从而激发主动参与保护的积极性。遗产保护地的传承发展与保护一定不是对立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筑牢根基,创新的体验设计展现价值,公平的利益分配带动参与,才能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让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传统聚落的魅力永续传承,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