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象居事件
近日,上海一位女游客在社交媒体发帖称,自己 6 月 13 日在重庆网红打卡点白象居拍摄风光照片时,被正在此地拍摄的某电视剧剧组清场的工作人员使用激光笔照到眼睛,导致受伤。在她的帖子下面,另有游客和当地居民称也曾遭遇激光笔照射。6 月 16 日,当地街道办回应已约谈剧组,要求拍摄不能影响游客和居民。
二、行业发展与人员素质
近年来,短剧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 微短剧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24 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 504.4 亿元,同比增长 34.9%,甚至超越了电影票房。2024 年,各大平台上线微短剧 3 万多部,横店、西安、郑州等地的微短剧制作方全年不间断开机。仅在横店,2024 年接待竖屏剧剧组就达 1190 个 。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相关剧组数量急剧增加,影视拍摄活动愈发频繁。这一方面反映了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为其与公共权益之间的潜在矛盾埋下了伏笔。
三、核心矛盾
一直以来,剧组拍摄和公共权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2024 年,《清明上河园密码》剧组在浙江海宁盐官旅游度假区拍摄期间,就因 “封桥” 问题引发争议。度假区工作人员称,剧组为了拍摄需要,确实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封桥申请并获批,但在封桥时间的执行上存在一些偏差。据游客反映,原本通知的封桥时间是下午 1 点到 3 点,可实际到了 4 点桥还未解封,导致很多游客行程受到影响。
同年,电视剧《江河日上》剧组在南京鼓楼医院取景拍摄时,也因清场问题遭到吐槽。有网友发帖称,剧组在医院门诊大厅拍摄时,不仅清场了公共区域,还要求前来就医的患者配合拍摄,甚至对一些不愿意配合的患者态度不佳。医院方面回应,剧组在拍摄前确实与医院进行了沟通协调,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的做法可能有些欠妥。
更早之前,在 2021 年,网传疑似《默读》影视化后的《深渊》剧组深夜在小区拍戏扰民,业主反映剧组还乱伐树木,双方交涉过程中发生了争执,最后业主选择报警处理。小区内还有不少中高考考生,居民们上前交涉却被剧组人员驱赶。
四、剧组创作没有“清场特权”
回到此次白象居事件,街道办工作人员证实,该剧组在相关部门备了案,属于经过审批的正常拍摄。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其随意侵犯公众权益的理由。景区也好,医院也罢,或是居民小区,这些都是公共场所,公众享有正常通行、游览、生活的权利。剧组拍戏需要相对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可以理解,但这绝不能以牺牲公众权益为代价。
此次事件中,剧组工作人员用激光笔照射游客眼睛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清场的范畴。激光笔直射眼睛,可能导致电光性眼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视网膜灼伤,带来永久性视力损伤。这种对他人人身安全漠视的行为,不仅是对游客权益的粗暴侵犯,也反映出剧组管理的混乱和相关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
从法律层面来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剧组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剧组作为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同时,《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明确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将面临相应的治安处罚。
在这起事件中,当地街道办迅速介入,约谈剧组,要求其不能影响游客和居民,这种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值得肯定。但要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审批剧组拍摄申请时,不能仅仅走个形式,而应加强对拍摄方案的审核,特别是关于如何保障公众权益、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拍摄过程中,也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剧组的不当行为。
影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众的支持,剧组在追求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和维护公众的基本权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冲突和争议,实现影视创作与公共利益的和谐共生。
白象居是对公众开放的网红打卡点,不是剧组的专属片场。在拍摄过程中,剧组本可以通过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提前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告知游客拍摄时间和区域;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文明劝导,而不是使用激光笔这种具有危险性的工具来驱赶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