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美味游发展思考
2025-06-25 22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625143230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当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与旅游场景深度碰撞、交融,“美食之旅” 这一全新的旅游形态便应运而生。它以味觉为纽带,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与深厚的文化韵味,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对味觉体验的追求,更成为了展现地方文化、刺激消费增长、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当下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如何以美食为桥梁,让 “舌尖上的旅行” 持续串联起文化体验、产业发展与消费提振,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美食:旅游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1.从生存必需到文化符号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游客而言,既是在异地环境中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感知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各地的特色美食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风情紧密相连,就像江南水乡的糯米制品,承载着稻作文明的温润与细腻;西北高原的面食文化,彰显着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岭南地区的早茶文化,则折射出商贸社会特有的生活节奏。这些深深扎根于本土的饮食文化,宛如一张张鲜活的地域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而游客品尝美食的过程,往往也是对目的地文化进行解码的过程。

微信截图_20250625143310

2.消费升级催生美食旅游的多元需求

随着旅游市场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游客对于 “食” 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味觉满足,逐渐衍生出探索食材源头、学习烹饪技艺、体验饮食礼仪等更深层次的体验需求。例如,云南的菌子宴搭配森林徒步采菌活动,让游客在品尝山珍美味的同时,能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扬州的早茶品鉴会融入评话表演,打造出 “味觉 + 听觉 + 视觉” 的立体体验场景。这种将美食与在地文化、生活方式巧妙结合的模式,不仅延长了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更通过社交平台的分享传播,形成了 “以味引流、以体验留客” 的良好循环。

微信截图_20250625143343

3.美食驱动消费的显著乘数效应

游客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具有很强的带动性。以广西柳州为例,一碗螺蛳粉竟然带动了从竹笋种植、米粉加工到物流包装的全产业链发展;在江苏盱眙,小龙虾节期间,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50%,并衍生出 “钓虾 — 制酱 — 品宴 的立体消费场景。更重要的是,美食消费具有高频次、易传播的特点,很容易迅速成为网红符号,为目的地带来持续不断的流量。而且,它还能够吸引本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形成 “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 的消费热点。

二、美食与旅游融合的实践路径

1.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并塑造 IP

成功的美食旅游项目,往往建立在对本土饮食文化精准提炼的基础之上。比如,浙江的 “百县千碗” 工程,聚焦每个县域的特色食材与传统技法,通过统一标识、主题餐厅、美食地图等多种形式,将分散的地方小吃转化为体系化的旅游吸引物;广东顺德作为 “世界美食之都”,不仅保留了清晖园附近的传统茶楼,还打造了《寻味顺德》美食纪录片、美食文化博物馆等衍生产品,使美食从单纯的餐桌消费延伸至文化体验空间。这种从单品打造到体系化 IP 的转变,让地域美食成为了可触摸、可感知、可带走的旅游符号。

2.创新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

消费场景的创新是激活美食旅游的关键,它正在不断重塑美食旅游的体验边界。例如,重庆洪崖洞的立体餐饮空间,将火锅消费与山城夜景完美融合,成为了现象级的打卡地;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唐代饮食复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游客在品尝胡饼、酪浆的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历史长河。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当美食被赋予故事性、场景化的包装,就能从单一的味觉体验升华为综合的文化消费。

微信截图_20250625143435

3.产业协同推动全链条开发

美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联动。比如,山东德州围绕扒鸡产业,建设了集养殖基地参观、加工工艺展示、主题餐饮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湖南岳阳的小龙虾产业,不仅涵盖养殖、加工、餐饮等环节,还开发了虾稻共生研学、钓虾比赛等体验项目,形成了 “产、学、游、购” 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不仅提升了美食产品的附加值和辐射效应,也为游客提供了多角度了解产业文化的机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三、破解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1.强化文化赋能,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尽管美食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当前部分地区的美食旅游仍存在同质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小吃街千篇一律、特色菜品挖掘不深入等。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地方饮食文化的学术研究与活态传承,建立 “美食非遗” 保护名录,支持老字号餐饮企业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同时,要构建美食叙事体系,注重挖掘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通过纪录片、绘本、沉浸式演出等多种形式,赋予美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避免陷入 “重味觉轻文化” 的误区,让每一次就餐都成为 “可品尝的地方史”。

2.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消费体验

食品安全与服务质量是美食旅游的生命线。各地应建立从食材源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体系,推广 “明厨亮灶” 工程,让游客吃得放心。同时,要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服务培训,将地方饮食礼仪融入服务过程,提升消费体验的仪式感。此外,还要不断优化美食聚集区的交通、停车等配套设施,避免因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影响游客体验。

3.创新营销模式,打造现象级传播矩阵

在社交媒体时代,美食旅游的传播需要构建 “内容 + 渠道 + 体验” 的立体营销体系。一方面,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展示美食制作过程、消费场景及游客口碑,形成裂变式传播;另一方面,策划 “美食打卡季”“主厨挑战赛” 等话题性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共创内容。同时,加强餐饮企业与文旅部门、OTA 平台的合作,推出 “美食主题线路”“吃货通行证” 等产品,将分散的美食资源串联成体系化的旅游产品,提升消费转化率。

4.推动产旅融合,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引导美食旅游向县域及乡村延伸,开发 “田间到餐桌”“定制牧场” 等体验项目,打造 “前端体验 + 后端消费” 的闭环,带动农产品上行。支持餐饮企业与景区、度假区合作,打造特色主题餐厅、美食民宿,丰富住宿业态的文化内涵。探索 “美食 + 康养”“美食 + 研学” 等跨界融合模式,针对康养人群开发药膳体验,面向青少年推出饮食文化研学课程,拓展美食旅游的发展空间。

5.加大政策保障,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可将美食旅游纳入文旅发展专项规划,设立非遗美食传承、绿色食材基地等扶持资金,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土地、监管等实际问题。在人才培育方面,鼓励职业院校开设美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兼具餐饮技艺与文旅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施 “名厨工作室” 计划,通过国际交流、师徒传承提升本土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包含文化传播度、产业带动度、游客满意度的评估体系,以数据驱动政策优化与项目迭代,确保美食旅游在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美食旅游的本质,是通过味觉体验实现人与地域的情感连接。只有深耕地域文化、创新消费场景、完善产业生态,才能让各地美食真正成为释放消费活力的 “流量密码”,让 “舌尖上的旅行” 不仅能温暖游客的胃,更能留住游客的心,让美食与旅游在融合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