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审核虚设;对比2017年新西兰留学生溺亡事件,从业者未核查游客健康资质的问题持续存在。部分机构为追求效益,对高血压、心脏疾病等禁忌症群体实施"选择性失明"。
二、景区应对:从 "粗放运营" 到 "精细防控"
1. 设备管理:构建全链条安全闭环
智能监测升级:在潜水区、漂流点等区域安装设备传感器,实时监测氧气瓶压力、游船动力系统状态等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并暂停设备使用。
透明化维护体系:为每台设备生成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查看维护记录、检测人员资质和报废时间,倒逼景区落实维护责任。
应急物资前置:在涉水项目附近设置紧急设备更换点,配备备用氧气瓶、救生筏等物资,缩短救援响应时间至 5 分钟内。
2. 人员培训:建立实战化考核体系
分级持证上岗:将涉水项目工作人员分为初级(基础服务)、中级(应急处置)、高级(救援指挥),不同级别需通过对应技能考核,如中级人员需掌握水下故障排查,高级人员需具备伤员转运能力。
模拟训练:模拟气瓶泄漏、游船失控等场景,要求工作人员每月完成至少 1 次实战演练,未通过考核者暂停上岗资格。
游客安全必修课:对参与潜水、漂流等项目的游客,强制进行 15 分钟安全培训,通过动画演示和简易实操(如救生衣穿戴、紧急呼救)后才可体验项目。
3. 环境管理:打造动态化风险预警
多源数据融合预警:接入气象、水文、人流数据,在景区管理后台生成实时风险地图。例如,当某水域风速超过 6 级或游客密度达承载量 80% 时,自动触发橙色预警并启动限流。
智能分区管控:在海滩、湖泊等区域设置电子围栏,通过手环或门票二维码识别游客位置,误入危险区域时立即通过短信、广播提醒撤离。
三、政府监管:从 "事后追责" 到 "事前预防"
1. 建立涉水项目安全准入机制
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禁止高风险水域(如暗流复杂区域)开展潜水、漂流项目,对设备老化、救生员配备不足的景区实施停业整改,整改不合格者列入黑名单并公示。
跨部门联合检查:文旅、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在五一前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检查设备检测报告、人员持证情况、应急预案完备性,对违规企业顶格处罚。
2. 推动 "智慧监管" 技术应用
无人机巡检:利用无人机对景区水域、道路进行高频次巡查,识别设备异常(如游船漏油)、游客危险行为(如野泳),并实时推送至景区管理端。
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将景区安全事故率、整改落实情况等纳入信用档案,信用评级低的景区限制参与旅游促销活动,倒逼企业重视安全投入。
3. 完善应急救援资源配置
区域应急联盟:以省或经济圈为单位,建立涉水事故应急救援网络,共享专业救援队伍、直升机起降点、医疗资源,实现跨区域快速响应。
公众急救普及工程:在景区周边社区、酒店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免费发放急救手册,鼓励景区工作人员、导游考取急救资格证,提升现场急救能力。
四、从业者行动:从 "成本负担" 到 "价值增值"
1. 安全服务产品化
推出 "安全套餐":在潜水、游船等项目中增加 "安全保险包",包含设备双检服务、专属救援通道、高额意外险,以差异化服务提升客单价。
打造安全 IP 标识:联合行业协会推出 "安全认证景区" 标签,通过权威背书吸引注重安全的游客群体,形成口碑效应。
2. 服务流程安全场景渗透
安全体验前置:在景区入口设置安全知识互动展区,通过游戏、问答等形式强化游客风险意识,如 "潜水设备三查三看" 互动装置。
透明化服务展示:通过景区官网、社交媒体实时公布设备维护视频、救生员值班表、水质检测结果,让游客直观感受安全保障力度。
3. 产业链协同降本增效
设备共享平台:中小景区联合建立潜水设备、救生器材租赁平台,通过集中采购、统一检测降低设备维护成本,避免因资金不足导致的安全隐患。
行业互助基金:成立旅游安全互助基金,由景区、旅行社等按营收比例缴纳,用于重大事故救援、从业者安全培训等,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结语:把安全刻进旅游体验的基因里
旅游的本质是追寻美好,而美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石之上。
斐济事故提醒我们,任何对安全的侥幸,最终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五一黄金周既是旅游消费的旺季,更是检验安全治理能力的大考。景区需以设备为盾、人员为刃、管理为纲,政府要织密制度之网、技术之网、救援之网,从业者应将安全融入服务的每个细节。唯有形成 "人人讲安全、处处抓安全" 的生态,才能让游客在山水间安心畅游,让旅游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