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处。”这是《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一句话,前者主宰着自私的人性,后者造就了社会的共同价值,两者共同推进文明的进步。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沉淀了人类最多最丰富最深邃的智慧,儒释道以及纵横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等诸子百家、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等,形成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大典,人类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其中基本上都有可能找到相应的对策。
道家主张正本清源
道家是中华智慧的最高层次,是帝王之道,是宇宙统御万物之道。道乃万物内在的生命力,是宇宙万物自强不息的驱动力,是宇宙的本源,得之则昌顺,违之则损废。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哲学智慧,成为帝道的秘笈,就人类而言,是国家、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治理的根本。其作为帝王之学、圣人之学,自古为少数人掌握。
儒家主张性善
儒家是理想主义者,认为人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教育,人是可以教化的,以君子为榜样,“人人皆可为圣人”,以“止于至善”作为行事的终极目标,充满理想色彩。然而,性本利(纵横家的思想)是真实的人性,为了私利,许许多多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文化普及率极低的古代社会里,以“仁义道德”为旗帜成为社会上层大多人的遮羞布,弱肉强食依然是社会的不争现实。社会底层呼唤法治,强烈愿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利益集团要求法制,把既得利益固化下来。法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历史上最具代表的有韩非子、商鞅等。秦是典型的法家治国,造就了由弱变强,开启了统一中国的辉煌时代。
法家哲学
法家的价值观——务实。法家抛弃了儒家的理想主义,主张人是自私自利的,认为所谓的道德只不过是伪君子的外衣,必须建立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作为社会的根本秩序。法家的出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针对整个文化普及率较低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约束作用。但实施务实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单边主义,没有伸缩性,残酷执法,威逼利诱等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其次,由于法律是利益集团制定的,执法时如果动到了利益集团的奶酪,易遭到利益集团的阻碍。商鞅变法失败就是这个原因。
法家思想文化——软知识。立足于务实,软文化作为法家文化的核心。在现实体验中通过感知形成的软知识作为文化的精神化,内化为人的灵魂和内在驱动力。以软知识为武器,实施法家的务实治理手段。
法家哲学更加体现知行合一的本质——软知识
实践出真知。方尔加教授认为,“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并应作为软知识来看待,而不是纯粹的硬知识。如同骑自行车一样,其方法三言两语就能讲完,这叫硬知识。但真正是不是这样,只有亲自体验了才知道,这种体验是无法表达的。我认为知行合一应该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硬知识,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理性认知,是从教室、书本等媒介中获得,自己还没有觉到和悟到,还没有内化为个人的认知和价值观,处于灵魂之外。
第二个层次是良知,这是道德层面的,属于公德层面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私心是本性,如何让一个人在公德和私德当中把握自己,利己如何不害人,利己如何同时利人,每个人都在利人中实现利己,实现利益交换,价值交换,相互成就,利益是内求达己,良知是利己达人。
第三个层次是实践中去体验“知”,觉到悟到并得到真知,用实践检验真理,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体验真理,这个真理就是道,道就是必然规律。以必然规律为灵魂的文化形成强势文化,真理就是强势文化的表现。老子说,想找一个东西表达事物的本身,还不知如何表达时,暂时用道来表达,这个道就是事物的生命力,自驱力,如同易经说的天行健,这个健就是生命力,自驱力,是生命的一种必然逻辑,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进入事物的必然逻辑,体验这个逻辑,按必然规律行动,与必然规律同体,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法家哲学更加现实地反应公德和私德的问题
道家、儒家都主张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主张人性本善。通过加强学习,修炼自身,以达到君子的榜样。但这些都是强加于性本利的人性之外的东西,需要自律的人才能做到,自律的本身就是自己强加于自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更重要的是,现实中,有些讲道德的人,都是以道德为标签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对领导好,是为了升迁;对老板好,是为了晋升和加薪;对朋友好,是为了整合资源达到某种目的。总之,有私心在其中,所以,这样的道德是私德而不是公德。于是,法家对一些讲道德的做法非常反感,并非反对道德,认为这是虚伪的,是以之作为谋取私利的旗号,并提出了法家思想和行为。
法家的行为是为了以法灭掉各种害人之举,法家思想是希望建立法治,法大于权,大于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利益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也提出了法制,君权大于法,不管是法治还是法制,实际上是公德的建立,不是伪君子的道德。
法家是在道家和儒家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的环境下产生的。历史上随着历史进程的变迁,也随着社会问题不断递进和演变,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和治理之道,以致不同学术流派的产生。
三家不同的哲学观
道家是千古帝道,要求整个社会都依道行事。事实上,知道“道”的人并不多,社会处于各行其事,各表其心,各走其道的局面。于是儒家提出了仁义道德的系列规范,提出了君子风范,要求人人都成为君子。由于性本利的人性现实,这些要求都是将“善”强加于“性本利”的个体之上,有的人做到,有的人做不到,更有甚者,以道德为旗帜,遮盖自己的私心,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干自己的事,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等,道德成了伪善的外衣。于是,法家产生了,提出了法家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务实,讲什么仁义道德不如行动起来,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当下问题,以之为价值观。其次,法家构建了通过实践行动体验软知识,不要空谈理想,于是不择手段,包括阴谋诡计,围绕目标导向,以之为基础提出了法家的思想办法,不达目的不罢休,有吃有穿再谈理想。
法家的产生有着其历史必然,尤其是世界乱局的今天,法家的存在更有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人性造就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仁义道德固然需要,但由于人心百态的现实,需要用强制手段维护公共利益,包括残忍的手段,以威慑黑恶的人性,让社会治理回到务实的大道上来,这是法家的目的。以问题为导向,本着实用主义,仓廪实而知礼节,对违法的人,以恐怖严酷的手段,像水一样,自上而下,无法袒护,公平公正地淘汰掉违法的人。所以,法家以务实的价值观为引领,不择手段,目标达成就好。
自从伏羲开创文明,经历了尧舜禹等古圣人,开启了仁义道德的榜样,人性如同草木一样,繁茂生长,在资源充盈时,没有竞争,似乎人人都在讲仁义道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资源也越来越稀缺,抢占资源的丛林法则越来越盛行。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产生了诸子百家,道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但都只是理想,只有圣人,君子才能做到,总体上仍逃不了自利的人性,道德成为伪君子的外衣,道家的帝道以及儒家的君道需要强制的法家手段保驾护航,法家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千百年来必不可少的治国之道,与道家、儒家形成共治的社会治理结构。
由于法家不相信仁义道德,主张目标导向,主张现实主义,单边主义,也存在一定的社会问题,需要改革完善。
法家的产生,为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大大维护了社会利益,形成了社会强大的公德,大大推进了社会的进步,自身也在改革中实现自身的理想。
法家发现,在整个社会生活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只讲仁义道德是不行的,它成为了上流社会维护集团利益的旗帜,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外衣,无法解决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法家提出了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释放底层最广大农民的生产力,秦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
回到当今现实,社会利益阶层越来越固化,少数人占有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国家一方面加大反腐力度,力求社会公平,并开放更多的投资政策,让拥有财富的少数人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参与社会建设,达到服务全社会的目的。这也许是当下前所未有地关注民营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企业而言,无论大小,如何经营好“自利”的人性,解决活下来,活得更好的问题;同时经营好人的价值观,让大家的心有一个安放之处,以之为核心,建立利己达人之大法,这才是建立百年基业务实的法宝。
文章创作: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