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往往将旅游产品从驱动市场的角度形象比喻为引流产品、截流产品和顺流产品。
曾经考察三峡大坝旅游区,重点看了几个项目,发现了在大景区周边做旅游的一些内在规律。一是腾讯研学营地,计划投资20亿,做与三峡大坝捆绑的研学产品,因为大坝旅游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学产品,腾讯很明确,只做研学部分,这个定位应该是科学的,主要看如何运营。二是灵芝园,以接待服务和购物(主要是康养药材类产品)为主,作为大坝旅游观光的配套,吃和购物往往又是行程之所需,而且将种灵芝和卖药材捆绑在一起,消费场境较为贴切,而且养生药材价格一般都偏高,与旅行社合作的空间较大。三是水上大世界,这个项目死掉了,项目选址本想与大坝观光形成一体,但大坝游线与这个项目连不起来,而且大坝观光与水上游乐不是同一客群,所增加的游乐性项目,游客可玩可不玩,既不是大坝观光的配套项目(与大坝无关),也不在游客必须的消费链上。四是姊归县城,既说,大坝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约90万左右会分流到姊规县城,主要看屈原故里。暂且不考虑数据的精确性,但由于屈原本身就是一个大IP,具有独立的引流能力,与大坝旅游项目形成相互引流,双轮驱动。听介绍说在姊归县城留下来过夜的人不多,说明有引客能力,缺少留客能力。随便问问陪同的当地人,留在姊归县城的必要性是什么,没说出来。另外,介绍说到姊归县旅游人数中80%从宜昌过来,而且宜昌到姊归约50公里,相当于宜昌的城郊休闲目地,说明宜昌成为主要客源地和中心集散地,加大了姊归的留客难度。五是黄陵庙,原为黄牛庙,有400多年的历史,后来改为大禹庙,游客很少。姊归还有其它许多旅游景点,游客都比较少。
大坝旅游区团队游占比原来有50%左右,后来由于大坝免门票,周边的景点门票也很低,旅行社也不愿推团了(免票后没有收益空间),团队大大降低。散客虽多,表面是自由行,但出门之前大多对行程都计划好了,主要看三峡大坝,其它的景点没有或很少纳入行程计划,其实自由行并不是想象中的想走就走想停就停的随机游,是计划性很强的个人旅行。
姊归县城留客难,虽然有了三峡大坝这一世界级品牌的引流产品,主要原因还是缺少截流产品,也少有顺流产品。
还有人想在大坝旅游区做康养项目,应该很难发展。因为大坝观光不是康养品牌,也无康养基础,引发游客的出游动机依然是世界级的大坝观光,康养不在主体行程计划之中,到大坝观光顺便选择康养服务的机会是很少的。
总结大坝旅游区与周边旅游项目多年的实际关联程度可以得出,作为大景区周边的旅游项目,如果你不是主打产品的必要配套,就无法与主打产品一体化,如果你不在旅行生活链上,就无法与既定行程一体化,大树脚下越乘只会越凉。
游客出游行程的计划性、目的性往往很强,即便是自驾游也是如此。许多地方总想借大品牌景区带动一方旅游业的发展,但往往事与愿违。例如贵州的黄果树,周边开发了不少景区,包括5A级旅游景区龙宫景区,都很难与黄果树一体化;世界遗产地贵州梵净山与湖南凤凰已高度一体化,因为两者高度互补,品牌影响力相当,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周边开发的一些景区不是不好,而是很难进入游客行程计划之中,大多数游客也很难随机改变既定行程。
文章创作: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