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村 BA” 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考​
2025-07-25 13 返回列表
微信截图_20250725083922

近年来,“村 BA”,这个源于乡村、扎根乡村的体育赛事品牌,以其独特魅力迅速火出圈。这充分说明,“村 BA” 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它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乡村的活力与激情。

而 “村 BA” 与农文旅的融合,更是绝妙的创意组合。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当下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农文旅真正实现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一直是困扰许多地方的难题。“村 BA” 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从农业角度看,“村 BA” 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了新平台。赛事期间,活动现场可以设置农产品展销区,展销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观众们在欣赏精彩比赛的同时,还能品尝、购买地道的乡村美食,这既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量,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酒香也怕巷子深。” 通过 “村 BA” 的舞台,乡村的优质农产品得以走出深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以台江县为例,在 “村 BA” 的赋能下,围绕 “做精一袋米、养好一条鱼、做香一锅酸汤、建强一个加工园、打响一个村 BA 直播带货品牌” 目标,当地农业迎来 “国字号” 荣誉的大丰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级生态农场建设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荣誉纷至沓来。“村 BA” 不仅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关注度,更让群众的钱袋子在 “体育 + 农业” 的融合创新中日益丰盈。

从文化层面而言,“村 BA” 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展示的窗口。每一场 “村 BA” 比赛,都是乡村文化的一次生动演绎。赛场上,球员们奋力拼搏的身影,展现了村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赛场外,村民自发组织啦啦队、开展民俗表演,展示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这些独特的乡村文化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村,感受乡村魅力,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台江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拥有苗族姊妹节、施洞独木龙舟等 14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 45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置身 “村 BA” 的赛场,能强烈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在赛前暖场环节,苗族歌舞、侗族大歌等当地少数民族非遗表演华丽登场。在欣赏比赛的同时,游客和观众还能参与当地的长桌宴、品尝苗家特色的酸汤牛肉等地道的民族特色美食。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让 “村 BA” 更具特色,也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为 “村 BA” 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旅游层面,“村 BA” 更是成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观赛后尽情欣赏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体验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这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原州区为例,赛事期间,周边民宿、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村 BA” 可以为乡村旅游注入强大的动力,推动乡村旅游向深度体验转变。

黔东南州台江县 “村 BA” 自火爆出圈以来,台盘村已相继举办承办贵州省 “美丽乡村” 篮球联赛总决赛、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 BA”)总决赛、“村 BA” 球王争霸赛等 1000 余场次,“村 BA” 品牌热度持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曝光量累计超 910 亿次。2024 年 1 至 11 月,台江县接待游客 363.9 万人次,同比增长 32.1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2.21 亿元,同比增长 32.67%。“村 BA” 通过 “体育 +” 融合,推动一二三产联动,依托 “村 BA” 深山音乐会、文创体验店、特色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了集篮球运动、民俗展演、农产品展销、美食体验于一体的乡村体育集市,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苗乡风情。

“村 BA” 与农文旅的融合发展,已然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活力。但如何让这把火持续燃烧,烧得更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方面,要加强赛事的品牌建设与推广。“村 BA” 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还需要不断提升品牌内涵,丰富赛事内容。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比赛形式,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群关注。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讲好 “村 BA” 背后的乡村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在农业方面,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开发与 “村 BA” 相关的特色农产品,如印有赛事标志的农产品包装等。在文化方面,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项目,如乡村文化主题的研学活动等。在旅游方面,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以 “村 BA” 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

此外,还需注重人才培养。无论是赛事的组织运营,还是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吸引在外的乡贤、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为 “村 BA” 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