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进博会周边旅游分析,重点对长三角酒店房价的辐射效应研究,有助于建立放大进博会内外溢出效应的长效机制,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根据法国区域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都市圈和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来源于溢出效应(也称 “扩散效应”)的正向影响和虹吸效应(也称 “极化效应”)的负向影响。
会展业是经济发展 “晴雨表” 和城市发展 “助推器”,进博会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很多研究也在从政策上设计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推进路径。但关于进博会在 “双循环” 背景下对长三角不同地区究竟是溢出效应还是虹吸效应仍有不同观点,且大型会展对酒店房价影响的研究多局限于举办地本地范畴,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关联层面的研究不多。
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合肥为主要分析城市,通过等距离随机抽样方法,在艺龙网上选取 215 家酒店(其中经济型 59.91%、中档 24.42%、高档 15.67%),对第七届进博会期间及其开展前后 5 天(2024 年 10 月 31 日 —11 月 15 日)各酒店标间的房价(有的选取最低价房型数据)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此识别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促使各城市更好地形成联动效应,共享进博会红利。
一、引言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举办以来,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经贸盛会。其不仅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也对举办地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众多受影响的行业中,酒店业作为展会经济的直接关联产业,其房价变化成为观察进博会辐射效应的重要窗口。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城市间联系紧密,交通便利。进博会的举办,使得该区域的酒店市场面临着复杂的供需变化。一方面,大量参展商、采购商、专业观众等涌入,带来了旺盛的住宿需求;另一方面,长三角不同城市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城市酒店房价对进博会的响应不尽相同。深入研究进博会对长三角酒店房价的影响,不仅有助于酒店行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优化经营策略,还能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等距离随机抽样方法,从艺龙网这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在线旅游平台选取样本酒店。在抽样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酒店档次的多样性,确保涵盖经济型、中档和高档酒店,以全面反映不同层次酒店房价的变化情况。通过对选取酒店在第七届进博会期间及其前后各 5 天的房价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探究房价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而识别进博会对长三角不同城市酒店房价的影响模式。
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艺龙网,该平台提供了丰富且准确的酒店房价信息。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合肥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的 215 家酒店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济型酒店占比 59.91%,这类酒店以其经济实惠的特点,满足了大量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客源需求;中档酒店占比 24.42%,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高档酒店占比 15.67%,主要为对住宿品质和服务有较高要求的高端商务人士、跨国企业参展商等提供服务。通过对这些酒店标间房价(部分选取最低价房型数据)的收集,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长三角酒店房价的时空演变特征
3.1 整体时间维度变化
从房价平均涨幅的时间序列来看,会前(10 月 31 日 —11 月 4 日)、会中(11 月 5 日 —11 月 10 日)和会后(11 月 11 日 —11 月 15 日)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会中阶段涨幅最为突出,达到了 1.91%,这充分体现了进博会举办期间对酒店住宿需求的集中释放,大量与会人员的涌入使得酒店市场供不应求,从而推动房价显著上涨。
从单日涨幅分析,11 月 4 日涨幅最高,高达 26.44%。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前到达,为进博会的开幕做准备,导致酒店需求在这一天集中爆发。而 11 月 7 日跌幅最大,为 - 19.88%,这或许是因为进博会进程过半,部分人员完成业务后陆续离场,酒店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使得房价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以苏州和无锡为例,从 11 月 1 日至 15 日的房价数据显示,会前房价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在进博会开幕前,市场处于预热阶段,部分酒店为吸引客源采取了一定的降价策略。而在 11 月 5 日、6 日,房价开始上涨,并在 11 月 9 日达到最高涨幅。与上海的房价变化相比,苏州和无锡的酒店房价涨幅整体略小,且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这一方面说明进博会对周边城市具有溢出效应,使得苏州和无锡的酒店房价也受到带动而上涨;另一方面,由于距离上海的远近以及自身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其房价涨幅相对较小且变化节奏有所不同。
合肥、南京、杭州在 11 月 1 日至 3 日期间,平均房价有的呈现下降趋势,11 月 4 日出现明显降幅。这与上海、苏州、无锡同期房价上涨的情况相反,反映出随着进博会的举办,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对远距离城市存在虹吸效应。在进博会的吸引力下,大量客源被吸引至上海及周边近距离城市,使得合肥、南京、杭州等远距离城市的酒店客源减少,房价上涨动力不足,甚至出现下降。
3.2 不同档次酒店时间变化
不同档次酒店在进博会期间的房价涨幅呈现出明显差异。高档酒店涨幅为 1.32%,而中档酒店仅为 0.38%。高端商务人士、跨国企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住宿品质和服务的要求较高,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更倾向于选择高档酒店。因此,进博会期间对高档酒店的需求较为稳定且旺盛,推动其房价有一定幅度上涨。
进一步分析高档酒店在会中涨幅与距离的关系,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在小于 20 公里范围内,高档酒店会中平均涨幅超 5%,且涨幅最高的是距离最近的酒店。这是因为距离进博会举办地越近,对于高端商务人士来说,出行和参加活动更为便捷,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商务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为近距离的高档酒店支付更高的价格。在 20 公里 - 45 公里范围内,高档酒店涨幅在 5% 以下;45 公里以上的涨幅普遍低于 2%。随着距离的增加,便利性优势逐渐减弱,对高档酒店的需求热度也随之降低,房价涨幅相应减小。
经济型酒店在进博会期间涨幅为 1.16%。一些快捷酒店凭借经济实惠的价格和相对便捷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预算有限的商务人士和游客。对于经济型和中档酒店而言,会中酒店房价涨幅与距离也具有类似趋势,即距离进博会举办地越近,涨幅相对越大。这是因为在进博会期间,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都有住宿需求,经济型和中档酒店在满足中低端客源需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距离较近的酒店能够更好地承接因进博会带来的大量客源,从而推动房价上涨。
3.3 距离与酒店档次结合的时空变化
对距离与酒店档次相结合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 28 公里距离范围内,高档酒店房价涨幅在会展前、中、后三个阶段均最高。这清晰地表明在距离较近的区域,高档酒店受进博会辐射效应最明显。会前经济型酒店房价变化不明显,因为其主要客源为价格敏感型人群,在进博会前期,市场需求尚未充分激发,价格波动较小。而会中各档次酒店的房价均高于会前、会后,这是进博会期间酒店市场整体需求旺盛的体现。
在 29 公里 - 110 公里距离范围内,各档次酒店平均来说会前均没有明显溢出效应,这是因为距离相对较远,进博会前期对这些区域的市场预热影响较小。会中平均涨幅 2.52%,各档次酒店涨幅差别不明显,说明在这一距离范围内,进博会对不同档次酒店的影响程度较为均衡,各类酒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接进博会带来的客源。会后高档酒店和经济型酒店涨幅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会后部分商务活动仍在持续,高端商务人士对高档酒店的需求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一些游客或预算有限的人员在会后选择经济型酒店,使得这两类酒店房价有一定上涨。
在 111 公里 - 200 公里距离范围内,会前、会中阶段没有出现明显涨幅,说明进博会对该距离范围的酒店市场直接影响较小。会后平均涨幅 1.45%,其中高档酒店涨幅 1.24%,中档酒店涨幅 2.07%,经济型酒店涨幅 1.06%。会后出现一定涨幅可能是由于进博会的后续影响,如部分人员在会后进行周边旅游等活动,带动了酒店需求的小幅上升,但整体涨幅相对较小,且不同档次酒店涨幅差异不显著。
四、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综合分析
4.1 城市层面的效应体现
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如上海,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政策支持,在进博会期间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形成了明显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使得周边城市,如苏州、无锡等,因进博会而旅游人气激增,酒店预订量大幅上升,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同时,城市自身的吸引力进一步放大了溢出效应。苏州以其闻名遐迩的园林景观,杭州以西湖等绝美自然风光,在进博会期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商务人士,进一步推高了酒店房价。
从整体来看,距离会展举办地越近、交通越便利的城市,受到的溢出效应越明显。苏州、无锡与上海距离较近,且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发达,能够高效便捷地承接上海的溢出需求,因此酒店房价涨幅相对较大。而高端及超高端奢华型酒店由于其目标客户群体与进博会的主要参会人员高度契合,受进博会影响较大;经济型酒店由于其客源对价格较为敏感,且进博会期间客源结构中高端商务人士占比较大,所以受到的影响相对微弱,这也使得房价辐射效应在不同层级酒店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4.2 政策与市场因素的影响
政府在进博会期间为保障住宿业的健康运营环境,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酒店房价的增长幅度进行限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酒店房价的过度上涨趋势,避免了市场价格的无序波动,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价溢出效应的强度,使得酒店无法完全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自由定价。
与此同时,进博会期间,上海及周边近距离酒店房价大幅上涨,这使得部分远距离城市的客源被吸引至上海及周边地区。远距离城市由于客源流失,房价上涨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下降情况。例如,合肥、南京、杭州等城市在进博会期间部分时段房价出现下降,这与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的房价上涨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虹吸效应在不同城市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大型会展期间,酒店房价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深刻影响着酒店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在长三角不同城市和区域,由于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强度不同,导致酒店房价变化呈现出显著差异。上海等核心城市房价整体较高且上涨趋势明显;距离上海较近、受溢出效应影响较大的城市,如苏州、无锡等,酒店房价与上海正相关,但涨幅相对上海较小;一些距离核心城市较远的城市,受到虹吸效应更为明显。在同一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酒店房价变化也有所不同,靠近核心区域或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的酒店,更容易受溢出效应的积极影响,房价较高;而远离这些区域的酒店,房价相对较低。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总结
进博会主要通过需求拉动、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影响长三角酒店房价。进博会对长三角地区酒店房价的溢出影响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异。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周边,酒店房价在进博会期间出现大幅上涨,形成明显的价格热点区域。周边城市靠近上海的区域,如苏州、无锡也受到进博会的溢出影响,房价有所上涨,但涨幅相对较小。而远离上海的城市和区域,如合肥的大部分地区,进博会对其酒店房价的影响则较弱,房价波动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与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以及与进博会的关联程度密切相关。
进博会期间长三角经济圈中的虹吸效应发生在有着一定距离的城市之间。近距离城市主要呈现溢出效应影响,远距离城市则虹吸效应占主导。酒店档次与市场定位也对房价变化有重要影响。不同档次酒店在各阶段涨幅差异明显。高档酒店凭借品牌和服务,在会前、会后价格稳步上升;中档酒店在会前、会后根据自身性价比优势,契合不同阶段客源需求,会后涨幅突出;经济型酒店始终依靠价格优势,在会中、会后吸引价格敏感型客源,房价也有相应涨幅。
5.2 政府层面的建议
政府应从传统的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模式转型为政府部门指导、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模式。在进博会的大背景下,要着力解决好 “如何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如何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等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各城市应联合建立酒店房价动态协调机制。一方面,主动与兄弟省市交易团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的合作联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另一方面,发布长三角区域酒店房价年度报告,为酒店行业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权威的价格参考信息,引导市场合理定价。
针对进博会期间资源向上海过度集中的问题,政府应出台引导政策。例如,对主动承接上海溢出客源且入住率达到一定标准的其他远距离城市的酒店,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这既能鼓励远距离城市的酒店积极参与进博会的市场分工,又能缓解上海酒店市场的压力,促进区域酒店市场的均衡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引导酒店业合理布局和发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酒店业的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酒店品牌,提升长三角酒店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5.3 酒店企业层面的建议
各城市酒店应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杭州的酒店可结合当地茶文化推出特色茶歇服务,让客人在享受住宿的同时,深入体验杭州的茶文化魅力;无锡的酒店可围绕太湖风光设计旅游套餐,将酒店住宿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通过这些特色服务和产品,借助进博会平台提升长三角酒店业整体品牌形象,增强溢出效应。
各酒店企业应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根据进博会等大型活动的时间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房价策略。例如,在进博会前根据预订情况和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个性化的服务套餐和优惠活动,如为商务客户提供便捷的商务设施和服务套餐,为游客提供周边旅游景点的优惠门票套餐等,提高客户忠诚度,吸引更多客源,从而在进博会期间及前后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