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时代浪潮中,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国家对这一领域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一、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
当前,文商旅体融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在北京,奥园 City 街以 “双奥” 文化为核心,将冰雪运动、电竞赛事与潮流商业、沉浸式展览巧妙融合。每逢冬季,这里变身冰雪运动乐园,吸引众多滑雪爱好者;而电竞赛事的举办,则聚集了大量年轻群体。潮流商业街区与沉浸式艺术展览相互映衬,让消费者在购物、娱乐的同时,感受浓厚的奥运文化氛围,成为北京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成都猛追湾街区依托锦江生态资源,串联文创市集与河畔剧场,将在地生活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白天,游客可以在文创市集里淘到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感受成都的慢生活;夜晚,河畔剧场的精彩演出,为游客带来视听盛宴。这里成为了展现成都文化魅力、吸引游客的重要窗口。
香港西九文化区以 M + 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支点,联动海滨运动带与高端商业,打造了国际文化消费高地。博物馆内的艺术展览、海滨的运动休闲活动以及周边的高端商业,形成了有机整体。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世界顶级艺术作品,参与户外运动,还能享受高端购物体验,充分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这些成功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将文化体验、商业消费、旅游观光、体育休闲有机结合,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成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典范。
二、文商旅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热潮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从机制层面看,传统文商旅体产业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政策标准不一、资源分散,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机制障碍。在业态协同方面,不同业态之间缺乏深度合作,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资源整合效能不高。此外,创新动力不足也是制约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三、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一是机制创新:打破壁垒,释放协同效应
机制创新是突破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瓶颈、释放协同效应的关键支撑。首先,要创新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通过搭建 “一站式” 政务服务平台,简化审批流程,成立联合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文商旅体产业的协同发展。例如,在一些试点城市,通过整合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部门的资源和职能,设立专门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管理机构,实现了政策制定、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环节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创新资源整合与配置机制。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搭建产业联盟与合作平台,推动不同业态、不同企业间的协同联动与融合发展。同时,注重培育和发挥行业组织的核心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发展,鼓励组建跨领域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促进会,搭建常态化沟通协作平台。例如,某地区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促进会,定期组织企业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对接资源,促成了多个跨业态合作项目,实现了多方主体的有效联动与资源优化配置。
最后,健全资源统筹与动态调控机制。由政府牵头,建立高效的场地、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整合平台与协调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与分析,精准识别消费者需求与资源错配问题,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领域,激活闲置资源,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行为习惯,为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企业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提高市场适应性。
二是产品设计:承载文化,创造价值
产品设计是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形态的关键环节。以文化元素为基因进行产品创新,解构非遗技艺、民俗符号、历史故事等文化要素,将其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与文化辨识度的产品载体。西安大唐不夜城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以盛唐文化为基底,开发了唐制纹样刺绣围巾、《唐宫夜宴》IP 数字藏品、仕女造型香薰等文创产品,通过 “文物纹样 — 实用商品 — 文化符号” 的转化路径,让游客以消费实物产品的形式感知历史文化,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创造了商业价值。
业态融合打造复合型产品,打破传统单品开发模式,打造 “文化属性 + 商业功能 + 体育元素” 的集成化产品体系。成都太古里将川西民居建筑符号融入设计师品牌服装剪裁,推出 “街巷肌理纹样” 系列服饰,联合蜀绣非遗工坊开发 “刺绣篮球” 体育用品,甚至将街头篮球赛事包装为 “国潮运动秀” 付费观赏产品,形成 “服饰产品 — 体育用品 — 文化演艺” 的产品联动链条。这种跨界设计不仅拓展了产品维度,更通过 “文化 IP + 实用功能 + 体验服务” 的复合属性,提升产品的市场溢价能力与客群吸引力,实现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具象转化。
三是场景营造:融合共生,提升体验
场景营造是文商旅体融合的核心内容,通过空间设计与场景跨界组合,创造独特的消费环境。空间重构打造跨界融合消费场景,将地域文化符号植入商业空间,开发主题街区与特色消费场景。例如,某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光影艺术、互动装置、实景演艺等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商业空间相结合,营造出沉浸式的消费体验,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消费意愿。同时,推动文化、体育场馆引入餐饮、零售等业态,实现 “一场多用”,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场景创新实现全时多维消费。在时间维度上,采用 “白 + 黑” 全时段运营模式,日间主打文化展览、研学教育和轻食咖啡等业态,夜间则转型为灯光秀、Live 演出和主题夜市等活力体验。在空间维度上,一方面通过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将老旧厂房改造为 “文创工作室 + 艺术展演厅 + 运动体验馆” 的复合型文创园区;另一方面推动交通枢纽的功能升级,在高铁站设置 “地方非遗展 + 特色体育用品零售” 专区,实现交通枢纽向 “文旅消费节点” 的功能转化。
四是消费激活:释放 IP 活力,带动消费
消费激活是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打通产业资源壁垒,构建 “IP 赋能 — 场景联动 — 消费转化” 的价值闭环。以 IP 为纽带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打破衍生品开发的传统边界,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连接多产业的消费载体。将非遗纹样植入运动服饰设计,把历史 IP 与主题酒店客房场景结合,或开发 “博物馆 IP + 沉浸式剧场 + 文创零售” 的复合型产品,使 IP 从单一文化符号升级为串联文商旅体的消费媒介,带动衍生品从传统玩偶、文具向 “文化体验 + 商业消费 + 体育参与” 的复合型产品延伸。
借势 IP 事件营销实现产业资源整合。通过举办 “文化 IP 主题展 + 体育明星互动赛 + 商圈促销” 的联动活动,将 IP 流量转化为消费动能。丽江古城通过 “古城实景演艺 + 篮球明星非遗体验直播”,联动周边酒店推出 IP 主题房、餐厅限定套餐,形成 “观演 — 体验 — 消费” 的产业协同链条,实现文化传播、商业促销与体育引流的多重价值。社交媒体端则通过 IP 话题运营,推动 “线上传播 — 线下打卡 — 二次分享” 的流量循环,强化产业联动的辐射效应。
构建 IP 驱动的高端消费生态,聚焦 “文化 IP + 高端商业 + 体育休闲” 的业态融合,打造集 IP 主题展览、国际品牌集合店、高端体育场馆于一体的消费综合体。上海打造 “IP 艺术展 + 奢侈品快闪店 + 室内马术俱乐部” 的组合业态,通过 IP 衍生的高端定制产品、IP 主题时尚秀等活动,吸引高净值人群,实现 “文化体验 — 高端消费 — 体育社交” 的产业价值升级,让 IP 成为撬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核心支点。
五是科技驱动:智慧赋能,创新体验
科技是文商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深度应用正全方位重塑产业形态与服务模式。打造智慧服务平台满足个性化体验,开发集文娱赛演信息查询、一键跳转与智能预订、文商旅体主题行程规划的 “一站式” 数字服务平台。例如,“沪小游” 小程序针对上海区域提供文旅活动信息与预订服务、智能文旅交互助手,极大提升游客文旅体验与消费的满意度。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轻松查询各类活动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制定个性化的行程安排,并实现一键预订,方便快捷。
运用智能技术满足沉浸式体验,深度运用 VR、AR、全息投影、数字光影等前沿技术,打造突破时空限制的沉浸式场景。打造文商旅体主题的全息剧场、互动艺术展览、数字光影秀场,全方位满足游客对深度互动与文化娱乐的多元需求。在一些文化展览中,利用 VR 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在旅游景区,通过 AR 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导览信息和互动体验。
利用智能物联满足便捷化体验,在文商旅体相关的商业综合体、文化场馆、旅游景区、体育设施及特色街区,广泛部署智能导览机器人、无人零售终端等,并深度整合无感支付、人脸识别闸机等设施,显著提升游客在购物、游览、观赛、观演等环节的便利性,同时优化空间管理效率与游客动线规划。例如,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智能导览机器人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精准的导航服务,引导消费者快速找到目标店铺;无人零售终端则实现了 24 小时自助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六是政策支持:破除壁垒,激发活力
政策是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基石与指南针,需精准发力,破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政策包,以系统性举措助力产业融合。重点扶持区域特色文旅项目、体育消费场景与商业综合体升级,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带,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综合体与体育场馆实现空间功能复合利用,简化跨业态经营审批流程。同时,优化交通接驳、智慧导览等配套服务,提升消费体验。例如,某地区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文商旅体融合项目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业态创新和升级改造;简化了在历史建筑内举办商业活动的审批流程,吸引了更多企业参与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中来。
强化产业基础性扶持,设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引导基金,优先支持技术应用、IP 孵化与场景创新项目;针对文化场馆、体育设施改造升级,给予贴息贷款或专项补助;落实针对小微文创企业、体育新消费品牌的税费减免政策,降低融合创新试错成本。此外,打通业态融合制度瓶颈,鼓励 “一场多用、空间共享”,简化在历史建筑、公园绿地、交通枢纽内举办商业活动或体育赛事的审批流程;对商圈引入非遗工坊、艺术展览或举办街头体育赛事的企业,提供场租补贴或活动经费支持。
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力,联合金融机构发放文商旅体消费券,重点补贴夜间经济、研学旅游、观赛旅游等融合产品。对国际品牌首店、旗舰店落地给予落户奖励。优化入境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增设特色文旅商品退税点位。建立融合消费统计监测体系,为政策迭代提供数据支撑。例如,某城市通过发放消费券,刺激了文商旅体消费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品牌首店给予落户奖励,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入驻,提升了城市的商业品质和影响力。
文商旅体融合绝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一场涉及机制创新、产品设计、场景营造、消费激活、科技驱动与政策支持的系统性变革。未来,需强化 “一盘棋” 思维,以机制保障联动效率,以政策引导资源流向,以科技赋能体验升维,最终落脚于匠心打造产品、精心营造场景、有效激活消费。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携手,以创新为帆,以协同为桨,共同驶向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广阔蓝海,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消费动能与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