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旅游创新不是盲目猎奇,具有底线方能拥抱未来
2025-06-30 13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630095800

近日,重庆某酒店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驯化为 “叫早服务员”,家长却在社交媒体大肆炫耀幼童与小熊猫在床上亲密互动的照片。一场关于生态伦理与商业利益的博弈正以荒诞的形式上演。这种标价 2000 - 3000 元 / 晚的猎奇服务,表面是文旅创新,实则是对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公然践踏,更是对 “生态旅游” 本质的彻底扭曲。而在这背后,短视频平台对猎奇行为的推波助澜,让这场困局愈发严峻。

一、短视频助推下的猎奇乱象:流量至上的悲剧​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天然倾向于推送新奇、刺激的内容,这使得各种猎奇旅游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曝光量。曾有短视频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在某东南亚(泰国)国家骑大象的视频,短短几天内播放量破百万,点赞评论不断。在流量的诱惑下,当地大象骑行产业迅速扩张,更多大象被迫忍受铁链束缚和残忍训练,每天工作长达 12 小时以上,直至体力透支。更令人痛心的是,为了让大象在镜头前更 “听话”,驯象人会使用尖锐的钩子刺激它们,许多大象身上布满伤口,却仍要驮着游客在烈日下行走。​

微信截图_20250630095841

还有一些网红为了博取关注,在旅游景区做出危险且破坏环境的猎奇行为。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发布了自己在沙漠中点燃篝火的视频,视频中火焰熊熊燃烧,博主兴奋地向镜头展示。沙漠植被被破坏,引发小规模火灾,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让这些不良行为像病毒一样扩散,误导了无数游客,也让商家看到了 “流量密码”,从而不断推出更多违背常理的猎奇旅游项目。

二、亲密互动背后的致命风险​

小熊猫看似憨态可掬,实则保留着野生动物的本能。动物专家邓长林指出,即便经过人工繁育,小熊猫在应激状态下仍可能攻击人类,其锋利的爪牙足以造成深度咬伤。更危险的是,这种零距离接触存在病毒传播隐患 ——2025 年南通某动物主题酒店就曾发生游客被小熊猫咬伤事件,伤者手臂留下明显牙印和淤青。即便酒店宣称 “已接种疫苗”,但小熊猫作为野生动物,其携带的未知病原体仍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这种风险不仅来自动物本身,更源于人类的不当行为。2025 年 6 月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内,一名游客竟强行拽取孔雀尾羽,面对制止时反问 “为什么不能抓”,暴露了部分游客对野生动物基本权利的漠视。当人类将野生动物视为可随意摆弄的玩物,危险便如影随形。​

三、畸形消费催生的伦理困境​

在社交媒体时代,“猎奇体验” 正成为流量密码。商家投其所好推出 “动物叫早”“猛兽共进晚餐” 等项目,本质是利用公众对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进行商业投机。重庆涉事酒店的小熊猫主题房长期预订火爆,折射出部分消费者愿意为 “炫耀性消费” 支付高价的心理。这种畸形需求甚至催生出跨国黑色产业链 —— 在老挝黑市,犀牛角制品公然售卖,其行为直接助长了濒危物种的盗猎。​

没有买卖没有伤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短视行为正在损害整个旅游业的声誉。当游客发现所谓 “特色服务” 实为动物虐待,不仅涉事酒店形象崩塌,整个地区的生态旅游品牌都可能遭受重创。2024 年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通过 “动物丰容” 理念打造沉浸式体验,年接待游客超 600 万人次,其成功恰恰印证了尊重动物天性的正向价值。​

四、法律缺位与监管漏洞​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虽明确禁止非法利用保护动物,但对非专业场所的商业展示缺乏细化规定。北京林业大学杨朝霞教授指出,类似酒店 “借调” 小熊猫的行为是否属于 “公众展示展演”,亟待法律解释。这种模糊地带为商业投机提供了空间 —— 重庆多家酒店推出 “小熊猫房”,均声称动物来自景区 “借调”,却未公开相关审批文件。​

监管层面,重庆市林业局虽迅速叫停涉事服务,但长效机制的缺失仍是隐患。例如,如何界定 “适当距离” 的标准?动物福利评估应由哪些机构执行?这些问题不解决,类似 “创新” 可能换个马甲卷土重来。反观丹麦,曾因动物旅游乱象成为欧洲重灾区,直至 2015 年才立法禁止人兽互动,其教训警示我们:法律必须及时回应新业态带来的伦理挑战。​

五、旅游创新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品质和体验为核心​

(一)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情绪价值供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游客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愈发强烈。旅游创新应深挖地方文化,将其转化为能够触动情感的沉浸式体验。河南卫视的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爆火后,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推出 “唐宫夜宴” 实景演艺,通过光影特效、演员的生动演绎,让游客仿佛穿越回盛唐,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满足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向往与精神追求。此外,针对年轻群体热衷的社交、解压需求,不少景区打造了 “剧本杀 + 旅游” 模式,游客化身角色,在古村落、古镇中解谜探索,在游戏过程中释放压力、结交朋友,获得独特的情绪满足。​

(二)创新公共宣传营销,玩转新媒体传播​

在短视频时代,旅游宣传营销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杭州西湖景区借助抖音平台发起 “# 西湖十景创意打卡” 话题,鼓励游客用短视频记录西湖美景与游玩体验,众多网红达人积极参与,话题播放量超 10 亿次,极大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此外,虚拟偶像、数字人也成为旅游宣传的新宠。四川九寨沟推出虚拟导游 “九寨仙子”,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游客介绍景区风光、文化故事,其灵动形象与专业讲解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为景区宣传开辟了新路径。同时,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群,推送个性化旅游宣传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营销效率与转化率。​

(三)聚焦服务品质提升,细节之处见真章​

服务品质是旅游体验的关键。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为提升服务,推出 “管家式服务”,从入住前的行程规划、喜好收集,到入住期间的 24 小时专属服务,再到离店后的关怀回访,全方位满足客人需求,收获了良好口碑。此外,智慧服务也在不断优化游客体验。黄山景区引入智能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 APP 即可获取精准的路线导航、景点讲解,还能实时查看人流情况,合理规划游览路线。同时,景区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与专业素养,从礼貌用语、应急处理到个性化服务,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让游客感受到贴心与温暖。​

(四)开发正向猎奇体验,在安全与趣味间寻平衡​

正向猎奇体验是旅游创新的重要方向。新疆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推出 “探秘雅丹地貌” 越野之旅,游客乘坐专业改装车辆,在导游带领下穿越奇特的雅丹地貌群,了解地质演变知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体验既满足了游客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欲望,又确保了安全与环保。还有一些景区利用科技打造奇幻场景,如上海迪士尼乐园的 “创极速光轮” 项目,以未来科技感为主题,让游客在高速骑行中体验刺激与奇幻,在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充满想象力的猎奇乐趣。同时,通过设置科普讲解、互动体验环节,让游客在猎奇过程中增长知识,实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结合。​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创新不应成为突破底线的借口。当小熊猫被迫在酒店客房中 “营业”,当短视频为猎奇行为推波助澜,这些画面刺痛的不仅是动物,更是人类文明的良知。唯有坚守生态伦理,让旅游回归 “观察自然、敬畏生命” 的本质,以文化、科技、生态为驱动进行创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开创旅游业的美好未来。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