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并将文化遗产保护、风貌特色彰显作为核心目标。这一政策导向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要求城市更新从“空间改造”转向“价值激发”,通过文旅赋能激活城市文化基因、重塑消费场景、提升居民幸福感。
财政部2025年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的落地,进一步为文旅融合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例如河北唐山宴项目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居民受益”模式,实现了存量资产盘活与文旅业态创新的良性循环。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的本质,是重塑城市空间价值、激活文化基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城市更新既要有国际范、中国味,又要突出本地生活特色,拓展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同时,城市更新也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供给,积极满足当下和未来的文旅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本地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只有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更加满意,城市更新的效能才能够得到充分彰显。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对提升城市品质、拓展文旅消费、激发城市活力、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到 2030 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明确以上目标,对于推动新时期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了历史街区活化、工业遗址转型、公共空间共享、艺术园区升级、社区街区共生、传统商圈迭代等模式,拓展了城市文旅消费新场景、新空间,文旅消费新地标、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人们的旅游休闲和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期,应进一步发挥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的赋能作用,推动城市更新实现由空间景观更新到空间价值激发的转向,通过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创新文旅消费空间、强化政策机制保障,提升城市空间魅力、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体现思考
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延续城市文脉的“记忆锚点”
文旅融合通过保护历史遗产、活化非遗资源,将城市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空间。
历史遗产的再生:如广州永庆坊采用“微改造”模式,保留西关骑楼建筑肌理,引入非遗工坊、国潮品牌,既延续岭南文化脉络,又孵化出本地老字号新业态。类似案例还有上海小马路,通过“建筑可阅读”品牌打造,将历史风貌转化为影视取景地与文化打卡点。
工业文明的转型:西班牙巴塞罗那22@创新区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创意社区,融合文化、科技等产业,重构空间价值;北戴河通过盘活闲置疗养院与村落,打造健康文旅综合体,实现资源活化。
非遗的沉浸式表达::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以非遗集市为核心,吸引“景漂”创客2.5万人,年收益超百亿,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
矛盾与平衡: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空心化。例如部分历史街区改造后沦为同质化商业空间,需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文化内核。
二、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
通过功能复合化、业态多元化与科技赋能,重构城市文旅消费生态
需通过制度创新与多方协同,破解文旅融合中的政策壁垒与资源约束。
政策精准支持:完善用地、税收、金融等配套政策,例如允许文旅项目混合用地、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跨部门协同治理:建立文旅、住建、商务等部门联动机制,统筹规划、建设与运营全流程,优化审批流程与服务效率。
市场化与社会化结合: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区参与”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更新,同时建立居民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更新成果惠及本地社群
(四)科技赋能与数据驱动,优化运营效能
智慧化场景构建:依托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动态调整业态布局与服务供给,例如通过客流预警系统优化景区管理。
数字孪生与元宇宙应用:构建虚拟文旅空间,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体验,如虚拟游览、线上策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