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5-06-30 30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630095527

《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并将文化遗产保护、风貌特色彰显作为核心目标。这一政策导向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要求城市更新从“空间改造”转向“价值激发”,通过文旅赋能激活城市文化基因、重塑消费场景、提升居民幸福感。

财政部2025年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的落地,进一步为文旅融合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例如河北唐山宴项目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居民受益”模式,实现了存量资产盘活与文旅业态创新的良性循环。

微信截图_20250630095608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的本质,是重塑城市空间价值、激活文化基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城市更新既要有国际范、中国味,又要突出本地生活特色,拓展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同时,城市更新也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供给,积极满足当下和未来的文旅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本地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只有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更加满意,城市更新的效能才能够得到充分彰显。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对提升城市品质、拓展文旅消费、激发城市活力、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到 2030 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明确以上目标,对于推动新时期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了历史街区活化、工业遗址转型、公共空间共享、艺术园区升级、社区街区共生、传统商圈迭代等模式,拓展了城市文旅消费新场景、新空间,文旅消费新地标、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人们的旅游休闲和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期,应进一步发挥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的赋能作用,推动城市更新实现由空间景观更新到空间价值激发的转向,通过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创新文旅消费空间、强化政策机制保障,提升城市空间魅力、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体现思考

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延续城市文脉的“记忆锚点”

文旅融合通过保护历史遗产、活化非遗资源,将城市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空间。

历史遗产的再生:如广州永庆坊采用“微改造”模式,保留西关骑楼建筑肌理,引入非遗工坊、国潮品牌,既延续岭南文化脉络,又孵化出本地老字号新业态。类似案例还有上海小马路,通过“建筑可阅读”品牌打造,将历史风貌转化为影视取景地与文化打卡点。

微信截图_20250630095648

工业文明的转型:西班牙巴塞罗那22@创新区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创意社区,融合文化、科技等产业,重构空间价值;北戴河通过盘活闲置疗养院与村落,打造健康文旅综合体,实现资源活化。

非遗的沉浸式表达::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以非遗集市为核心,吸引“景漂”创客2.5万人,年收益超百亿,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

矛盾与平衡: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空心化。例如部分历史街区改造后沦为同质化商业空间,需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文化内核。

二是经济动能转换:培育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文旅融合通过业态创新与消费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
夜间经济突破:杭州西湖“西子廊桥”夜间戏曲演出、北京首条夜间漂流项目结合3D投影水幕,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消费达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7%。西安长安十二时辰街区运用AR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带动周边夜间消费增长30%。
产业功能复合化:成都太古里划分“快里”(快时尚)与“慢里”(慢生活),融合老成都烟火气与国际消费场景,年销售额超14亿元;河北唐山宴项目通过“政府+企业+居民”联动,形成流量反哺与就业带动的良性循环。
科技赋能价值链延伸:敦煌夜市通过3D裸眼大屏与无人机光影秀,推动境外游客增长45%;洛阳应天门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盛唐气象,游客量提升60%。
数据支撑:文旅新地标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例如上海“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加开夜场后,单日观展人次突破5万,周边商业租金上涨20%。
三是社会价值共创:构建主客共享的“包容性空间”
文旅融合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与公共空间营造,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与居民幸福感。
居民参与式更新:广州永庆坊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通过三级联动机制协调居民、企业、政府利益,改造全程透明化,社区人文关怀显著提升;河南淇县“青春π夜校”整合社会资源,开展非遗培训与急救知识课程,年覆盖群众超21万人次。
主客共享场景营造:上海“不眠夜”博物馆模式打破传统开放时间限制,游客量提升40%;四川都江堰“蓝眼泪”旅拍项目融合自然景观与社交传播,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50%。
公共服务优化:邯郸丛台区通过打通21条“断头路”、新增9414个泊位,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路南区利用AI导览系统优化南湖灯会体验,游客满意度达92%。
挑战与对策:需平衡商业开发与公共利益。例如深圳南头古城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模式,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商业业态中60%为本地品牌,避免“绅士化”问题。


二、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

(一)深挖地方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空间魅力


文旅融合需以地方文化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梳理历史文脉、非遗资源及地域特色,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


1.提炼文化符号:深入挖掘地方戏曲、传统技艺、历史事件等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空间符号,例如通过建筑肌理保留、文化地标设计等方式强化地域认同。


2.活化非遗资源:将非遗技艺、民俗活动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如非遗工坊、节庆市集等,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3.线性文化遗产整合:依托古道、运河等线性遗产带,串联历史节点与当代空间,打造主题游线与沉浸式文旅场景,形成文化记忆的时空延续。


(二)创新文旅消费空间,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通过功能复合化、业态多元化与科技赋能,重构城市文旅消费生态

功能叠加与场景重构:利用历史街区、社区广场等存量空间,植入文化展览、艺术沙龙、创意市集等功能,打造“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的复合场景。
数字技术驱动体验升级: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消费场景,例如沉浸式演艺、数字文旅展馆,延长消费链条并提升附加值。
“文旅+”跨界融合:推动文旅与体育、康养、教育等产业联动,开发夜间经济、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三)强化政策机制保障,构建可持续运营生态


需通过制度创新与多方协同,破解文旅融合中的政策壁垒与资源约束。

政策精准支持:完善用地、税收、金融等配套政策,例如允许文旅项目混合用地、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跨部门协同治理:建立文旅、住建、商务等部门联动机制,统筹规划、建设与运营全流程,优化审批流程与服务效率。

市场化与社会化结合: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区参与”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更新,同时建立居民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更新成果惠及本地社群

(四)科技赋能与数据驱动,优化运营效能

智慧化场景构建:依托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动态调整业态布局与服务供给,例如通过客流预警系统优化景区管理。

数字孪生与元宇宙应用:构建虚拟文旅空间,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体验,如虚拟游览、线上策展等。

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从内容生产(如AI生成文旅IP)到服务交付(如智能导览),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提升运营效率与用户粘性。


(五)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激活社会参与动能


政府角色转型:从主导者转向政策制定者与资源整合者,搭建文旅项目对接平台,促进跨领域资源流动。


社区深度参与:通过公众议事会、共创工作坊等形式吸纳居民意见,确保更新过程透明化与需求匹配。


培育本土品牌与人才:支持本土文创企业、非遗传承人发展,通过孵化基地、培训计划提升本土创新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