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票根经济的意义
对于政府端:打破传统游客行程被安排,一般国内游客旅游多是奔赴知名或者王牌旅游景区,导致游客旺季的时候头部景区一票难求,中小景区难以为继的现象。通过票根将流量变为留量,盘活资源促进消费实现发展。
对于商户端:传统旅游产业链很长,吃住行游购娱彼此之间可以说各自为战。想要相互联动跨部门难度大、获客渠道相对固定,文旅消费券具有一定促进商业消费意义。但在现实对于游客来讲,抢票门槛高,使用限制多,效果相对一般。活动的流量人群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以及体验需求角度,对于商户都是非常大的带动促进作用。毕竟中国古话叫“来都来了”,商家参与票根经济活动,能与其他行业商家合作,吸引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目标客户群的消费者。同时,商家与不同领域的品牌或机构进行票根联动,能借助合作方的品牌影响力和客户群体,扩大自身品牌的曝光度。
对于游客端:首先是实实在在的优惠,消费者凭借票根能在后续消费中获得折扣、满减、兑换礼品等优惠,带来计划外的消费行为。票根经济将文化、旅游、商业、体育等多种消费形式有机结合,打破了单一消费场景的限制,凭借一张票根,可以体验到不同领域的消费服务,多元化消费体验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三、存在的隐患
作为新兴的经济趋势,票根经济通过单点突破带动系统协同发展,经验非常宝贵。但是从各地反馈来说,还是有一些隐忧。
第一个就是现在主要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通过政府补贴+商家让利形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在“来都来了,不捡这个便宜就是吃亏”的实惠与体验引导之下,扩大消费半径。但这存在一个问题,以演唱会为例,来看演唱会的人群是固定的,住宿和餐饮需求是已经固定被需要的,作为演唱会周边商户这波外溢流量和利益是一定会有的,不需要票根刺激,他们的流量也不会少,对于参与的商家的积极性相对较弱,如果财政补贴在先进财政背景下,难以为继。
第二个对于景区联动的思考。社会资本运营的中小景区参与进来的手段入口相对较少,较大比例传统景区依赖的是门票经济,免票或者1元游览的方式对于景区运营方压力较大,因为二次消费场景还没有建立好。
第三个是电子票根需要打通的环节和接口相对较多,对于游客便捷体验影响极大。涉及的环节以及兑换的方式相对繁琐,也是影响整体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千人在张家界大喊退票的负面舆情对于整体促进消费的大环境需求来讲很致命。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门票经济的旅游发展核心还是产品供给更符合时下消费需求的逻辑。那么对于优质内容、演唱会、赛事、展览、活动+优质的景区服务、消费场景、特色美食、产品体验、文创商品的不断创新一定是核心源动力。其次票务营销对于旅游产业可以具象为,针对具体客群的营销方式创新化。一定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推出高“性价比”“情价比”的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方能取胜。最后建议政府层面建立好跨部门协同机制,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票根经济,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益共享”的可持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