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旅游创生了全域旅游时代,是不是到处都可以做旅游,是不是到处都可以去旅游,不是领导说了算,不是专家说了,也不是老板说了算,是游客说了算。就居民而言,旅游已生活化,就行业而言,旅游己产业化。
旅游需求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这是正向逻辑,而现实中,许多政府和投资机构想通过旅游产业化来推动全民旅游,未雨绸缪,急民所需,这本来是对的。但现实是,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宣传推介铺天盖地;二方面是居民出游,不知往哪里去,真正想要的出游目地不知在哪里。结果就象到超市买菜,菜品多却无菜可买,随便捡点了事,问题究竟出在哪?
一是错把设施当产品。景区建设者总说,建得那么好,投入那么大,为何没人来。熟知,设施是拿来搞接待、搞服务用的,设施不是产品,更不是景区的IP产品,只是产品的配套和载体,不是旅游的标示物,其功能是游客到了之所才能发挥,如同手机一样,有人买了之激活使用。
二是错把规划当策划。现在国家部委挂牌的景区很多,建设标准也很多,这些七七八八的标准大多是保护建设的标准,准确地说是景区规划建设标准,是在IP产品设计己完成的基础上才应该做的事,只是景区建设的终点,而非起点。而规划评审往往是技术评审,只要符合技术规范和领导专家口味就行,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已经不重要了,许多规划变成了正确的错事,结果就是把落地的底层设计当着谋划未来的顶层设计。
三是错把游客当傻子。许多景区夸夸其谈,把见得多当成识得广,思想膨胀,有钱任性,把稻草说成金条,把自己的喜好当成本地特色,有良知的规划机构也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服从在本子里,商业规则使良知在无知的面前无能为力。大批自封的国际某某景区、国际某某乡村旅游地,等等,除了成为少数的好奇者、案例研究者和景区相互间工作交流之地,几乎无人问津。旅游是高度感性体验,选择却是理性的,游客比谁都聪明,因为每一个人的灵魂是真实的。
四是阴阳混肴,无视形而上的威力。游历所见历历在目,网络案例尽出不穷,从业经验积土成山,这一切的一切,永远是別人的,更是过去。如何发掘游客需要又属于自己的IP,是技术问题,更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缺少毛泽东思想的枪杆子,不会有辉煌的今天。所闻所见,如灿烂的阳光都只是表面的,没有“亲身下河知深浅”的深入实践和修练是无法得到其真谛。这个真谛在传统中华智慧中叫“阴”,是支撑百年老店的真理,是秘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顶层设计。这些在参观中、在网络图片中是无法看得见的,或者就只能管中窥豹。许多项目,前赴后继,却不知道,特色虽可复制,但泊来品永远不是自己的。
文章创作: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