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实施了旅游行业标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LB/T 089 - 2024),这一消息在旅游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今天,咱们就来深入聊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以及它的等级划分。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简单来说,就是以红色旅游为特色主题,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还能带动产业综合发展。它致力于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关联业态,以及餐饮、住宿、文创、演艺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在旅游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
像一些革命老区,通过整合当地的红色景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出集红色教育、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这就是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生动实践。
标准背景: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博院馆、遗址遗迹、名人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体系不断完善,红色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攀升。
红色旅游不仅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还在推动革命老区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产品培育,打造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指引》,遴选了10家试点单位,部署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标准应运而生。
标准主要内容:
1.等级架构
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国家级在全国起示范引领作用,省级在省内为标杆,命名结合地区及特色。
2.机构与制度建设
明确建设主体:建立规划、运营、监督等工作机制,保障有序建设与运营。
划定建设范围 :依据资源分布、区域规划及交通环境等因素,科学划定范围,兼顾资源完整性与周边协同。
完善制度体系 :涵盖数据报送、人才培养、安全保障、市场监管等制度。
3.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
资源要求 :红色资源丰富独特,涵盖遗址、场馆、故事等多种形式。
产品打造:打造具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创新线路与体验项目。
文物守护 :妥善保护利用革命文物,开展展览展示。
文化研究与转化: 开展红色精神谱系研究,转化成果为旅游产品附加值。
教育活动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研学、主题教育等活动。
解说词规范 :结合 “四史” 规范解说词创作,挖掘文化内涵。
规划建设 :科学规划,确保建筑设施与历史环境协调。
老区风貌保护: 保护老区整体风貌,使配套设施与之融合。
4.融合发展路径
总体规划:制定涵盖旅游战略、产业融合、基建、环保等多方面的规划。
融合业态 :推动与文化、教育、体育、农业、科技等业态融合,丰富产品供给。
业态协同:各业态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科技赋能 :运用 VR、AR 等智能科技增强体验与互动。
特色演艺与文创:打造高水准演艺项目,开发特色文创产品。
夜间旅游与增速 :开发夜间产品,保持旅游收入、接待量等数据增速。
资源整合与激励 :整合资源,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等级。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通常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其在红色资源的丰富度、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需达到较高水平。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则在省级区域内起到标杆作用,在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命名上,均遵循明确的规则,一般结合所在地区及特色进行命名,为后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清晰标识。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建设主体需建立健全涵盖规划制定、运营管理、监督评估等多方面的工作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确保发展区的各项建设与运营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实施都有明确的流程与责任划分。
建设主体需依据红色资源的分布状况、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交通、环境等多种因素,科学合理地明确划定发展区的具体区域范围。这一范围的划定,既要保证红色资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要兼顾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包括规范的数据报送制度,以便及时掌握发展区的运营情况;系统的人才培养制度,为发展区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严格的安全保障制度,确保游客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以及有效的市场监管制度,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发展区内的红色资源应丰富多样,涵盖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红色故事等多种形式,并且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资源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产品,通过创新的旅游线路设计、沉浸式的旅游体验项目等,将红色文化生动地展现给游客,提升发展区在全国红色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与竞争力。
对革命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利用与日常养护是重中之重。通过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确保文物的完整性与历史信息的传承,同时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开展相关的展览展示活动,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历史。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培育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同时,深入开展红色精神谱系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针对大、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红色研学旅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结合“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加强和规范红色旅游解说词、导游词的创作。确保解说内容准确、生动,能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将历史故事与现实意义有机结合。
在发展区的建设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规划,严格遵循相关的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确保新建、改建的建筑与设施在风格、规模等方面与周边的历史环境相协调,维护好历史氛围和红色底色。
注重保护革命老区的整体外观风貌,包括传统建筑、街巷格局等。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与老区风貌的融合,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老区特色造成破坏。
制定并实施包含红色旅游发展战略、产业融合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方面内容的总体规划。通过总体规划,明确发展区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实现各要素的协同发展。
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农业、科技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例如打造红色文化演艺项目、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红色体育赛事活动、红色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融合发展机制下,各类业态相互支撑、优势互补。文化业态为旅游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教育业态提升旅游的教育功能,体育业态增添旅游的活力,农业业态丰富旅游的体验场景,科技业态创新旅游的服务方式,共同发挥各自功能,促进红色旅游的全面发展。
运用现代智能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增强红色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性与互动性。让游客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提升旅游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打造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广泛影响力的红色旅游演艺项目,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红色故事。同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红色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纪念与收藏需求,进一步传播红色文化。
注重开发夜间旅游产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丰富旅游体验。同时,要求旅游总收入、游客接待量等各项数据保持一定的增速,以衡量发展区的持续发展能力与市场吸引力。
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红色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收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建设,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标准的出台,为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规范。它不仅有助于提升红色旅游的品质与影响力,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与社会进步。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亲身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同时,也期待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能够依据等级划分标准,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为推动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