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消时代,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蓬勃兴起。游客审美受到了显著影响,呈现出 “种草 - 打卡式审美趋同” 的现象,而 KOL(关键意见领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种草 - 打卡式审美趋同现象
(一)信息传播与认知塑造
如今,短视频和小红书等平台已然成为信息的超级汇聚地。海量精美的旅游图片,每一帧都像是经过专业摄影师精心雕琢,光影与色彩完美融合;引人入胜的视频,剪辑流畅、配乐动人,全方位地展现旅游地的魅力;再加上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描述,或抒情、或俏皮,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梦幻般的旅行场景。
这些内容以碎片化、直观化的方式,如闪电般在网络间快速传播。游客们置身于这信息洪流之中,频繁接触到这些经过层层筛选和美化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对特定旅游目的地或景点形成统一认知与强烈向往。
就拿重庆洪崖洞来说,那如梦如幻的夜景,在平台上被无数博主从各个角度反复呈现,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江水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建筑散发着古朴又迷人的气息,使得大众对其审美认知迅速趋同,认定这就是不可错过、值得打卡的绝美景观,进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跟风打卡热潮。
同样,成都的宽窄巷子,古色古香的街道、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悠闲惬意的茶馆氛围,通过平台传播,让游客们脑海中构建出近乎一致的印象,纷纷奔赴此地,只为亲身体验那份独特的“成都味道”。
(二)社交认同需求
身处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旅游行为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出行游玩,更承载着社交展示的功能。
每个人都渴望通过分享旅游经历,向亲朋好友乃至更广泛的社交圈子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高雅独特的品味,进而获得他人的认可与点赞,积累社交资本。
当看到他人在某一地点打卡并收获大量点赞、评论,看到那些溢美之词和羡慕的表达,为了紧紧跟上潮流的步伐,游客们不由自主地会纷纷前往同款地点打卡。
他们期望拍摄出同样吸睛的照片,配上相似的文案,以获取与他人相似的社交回馈。这种基于社交压力和认同需求的行为,犹如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进一步加剧了审美趋同。
大家都一门心思地追求相似的打卡背景和体验,在热门景点前排起长队等待拍照,模仿着千篇一律的姿势。
二、KOL 的作用
(一)审美引领
KOL 凭借其在平台上积累的大量粉丝和较高的影响力,成为审美趋势的引领者。他们通过推荐旅游目的地、分享旅游攻略和拍摄精美的照片、视频,将自己的审美标准传递给粉丝。例如一些知名旅游博主推荐的小众旅游地,像是云南雨崩村,原本藏在深山之中,鲜为人知。博主们通过诗意的文字描述徒步进入雨崩的奇幻之旅,用镜头捕捉那壮丽的雪山、静谧的冰湖、原始的森林,瞬间引发粉丝的高度关注与热切效仿。
粉丝们前往雨崩后,甚至会严格按照博主的拍摄角度、取景方式,站在相同的位置、等待相同的光线,以求复刻出与 KOL 相似的审美体验。如此一来,小众之地迅速走红,大众的审美也在这一过程中愈发趋同。
(二)商业驱动与营销强化
部分 KOL 与旅游品牌、商家合作进行推广营销,他们会有针对性地推荐某些旅游产品或目的地,通过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旅游幻想,吸引粉丝前往消费打卡。
为了突出卖点,他们的推荐往往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反复强调某几个特色,并且具有极高的重复性,使得特定旅游审美模式如同病毒般广泛传播。
比如,一些海边度假酒店与 KOL 合作,KOL 在平台上大肆宣扬酒店的无边泳池、私人沙滩、海上落日晚餐等奢华享受,配以美轮美奂的图片和视频,粉丝们被这美好的旅游幻想深深吸引,纷纷前往消费打卡。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KOL 无暇顾及那些同样具备魅力却未被商业发掘的旅游资源,而游客们也在这铺天盖地的营销中,更容易陷入审美趋同的漩涡,盲目跟从推荐,放弃了自主寻找别样精彩的可能。
三、突破审美趋同,盘活旅游景区的策略探索
打破旅游信息茧房,构建圈层认知
(一)精准内容投放,触达多元圈层
1. 兴趣导向细分:摒弃传统宽泛的旅游宣传模式,深入调研不同兴趣群体的旅游诉求。例如针对摄影爱好者,景区宣传重点突出独特的光影拍摄点,像丹霞地貌景区在日出日落时分呈现的绝美色彩渐变,以及为摄影者专门预留的最佳拍摄位、配套的三脚架租赁服务等;对于美食探索者,则详细介绍当地特色食材、小众餐馆、传统烹饪技艺体验课程,吸引其前来探寻舌尖上的美味。通过精准聚焦各兴趣圈层,制作针对性宣传内容,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广告等多渠道投放,直击目标受众痛点,激发旅游欲望。
2. 文化背景适配: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区域群体对旅游的需求差异。如面向亚洲尤其是东亚游客,注重挖掘文化底蕴,以禅意园林、历史古迹等宁静悠远的文化场景为卖点。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向欧美游客宣传可突出建筑美学、皇家历史传奇,面向国内游客则可深入到传统礼仪、书画文物背后的故事,用贴合文化背景的内容吸引不同圈层游客跨越信息茧房。
(二)意见领袖跨界合作,拓展认知边界
1. 跨领域 KOL 联动:邀请非旅游领域但具有庞大粉丝群体的 KOL 合作,如时尚博主、科技达人、健身教练等。不同领域 KOL 带来全新视角,打破游客固有认知,拓宽景区受众面。
2. 小众专家引入:与小众领域专家携手,像昆虫学家之于自然保护区、古建筑修复师之于历史古迹景区。昆虫学家在保护区开展科普讲座、昆虫观测活动,吸引昆虫爱好者和亲子家庭,让游客知晓景区丰富生态奥秘;古建筑修复师现场讲解修复技艺、历史变迁,赋予古建筑新生命力,使专业知识成为打破信息茧房、吸引文化求知者的有力工具。
(三)游客口碑裂变传播,渗透圈层网络
1. 激励分享机制:景区设立多样化激励措施鼓励游客分享真实旅游体验。如推出“最美旅行瞬间”摄影比赛,获奖者可获得免费住宿、门票等奖励,分享到社交圈吸引朋友关注;实施“推荐有礼”计划,老游客成功推荐新游客入园,双方均可享受消费折扣或特色纪念品,借助游客社交关系,以口碑为刃穿透圈层,让景区信息在不同群体间扩散。
2. 游客社群深耕:进一步优化景区游客社群运营,除日常交流外,定期组织线上“云游”活动,邀请导游或当地居民直播景区小众景点、特色节庆,让未能亲临的潜在游客提前感受景区魅力;开展线下“会师游”,召集来自不同地区的社群成员同游景区,期间安排交流互动环节,促进不同圈层游客间碰撞融合,形成口碑传播新节点,持续打破信息茧房,构建起庞大而多元的景区认知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