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南水北调十周年纪念:构建人水和谐、健康河流的途径思考
2024-12-23 233 返回列表


1研究背景

河流水系是陆地水循环的主要路径,是陆地和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连续而适量的河川径流、容纳水流的河床和基本完整的水系是反映河流自然属性的基本要素。

对于诸如黄河这样的较大外流河,河道内连续而适量的河JII径流使“海洋一大气一河川一海洋”之间的水循环得以连续,使“大气水一地表水一土壤水一地下水一大气水”之间的水转换得以保持,使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得以维持平衡;容纳水流的河床和基本完整的水系使地表径流能够在不改变水循环主要路径情况下完成从溪流到支流、干流和大海的循环过程,使依赖于河川径流的河流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全球性的污染使水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地威胁,以及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水管理已经达到临界水平。

由于河流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整个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生活、工业食品和水农业、娱乐、航运和商业等功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它已经受到严重得破坏,包括各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筑坝,巩固河边,破坏植被滨河区等,导致水环境恶化,生物群落退化和河床萎缩。因此,“健康”已成为河流生态系统维护河流管理的重要目标。

2 健康河流的内涵

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系统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之下,河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特性,满足周边环境(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

Meyer认为健康的河流除了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还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社会价值(图1),在健康的概念中涵盖了生态完整性与对人类的服务价值。
微信截图_20241223092625
3.人水和谐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说文解字》解释“谐”:“谐,言合也。此与龠部龠皆异用,龠皆,专谓乐和。”《尔雅 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看,“和谐”一词都是指不同的事物、元素或性质能够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沟通和融合,都表明了不同的事物、元素或性质既统一又转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很早就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文与自然是相通的,即宇宙真理与人生真理是重合一致的。尽管这里的“天”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神道之天”三方面的含义,以后“神道”的内涵逐渐被淡化,“义理”即道德的内涵被逐渐强化和深化,但是,“自然之天”与人类主体的和谐统一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可以认为,“天人合一”的理念统摄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模式。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内在要求。本体论是关于世界的总体看法,表现在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观点,一方面人类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要充分尊重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相关生态系统的关系,实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自觉处理好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同时,马克思主义又给出了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条件,就是必须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可见人类只有在认识了、掌握了并遵循了自然规律,才能改造和利用自然,才不至于使自然混乱或瓦解,从而真正有益于人类的长远利益。
纵观古今中外,从价值的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外乎三种观念: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二是“极端的自然中心论”,认为有独立于人类实践之外的自然价值,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并不反对或否定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与人相联系的范畴,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价值。人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高级生物,人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人水和谐是治水实践的更高境界。人类的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造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要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第四阶段,即人水和谐的新阶段。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人水和谐将从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变为科学治水生动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4.人水和谐的基本内涵

(1)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人与自然都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水既有主客体的对立,更有主客体的统一。人水关系中,人是主导方面。正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才加重了人水关系的紧张,激化了人水矛盾,导致人类遭受河流的报复。要改变这种对抗,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须知,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能流和物流规律。只有顺从并利用这些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人们才能持续取得丰富而又合乎要求的资源来发展生产,从而保持洁净、优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2)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总结长期以来的治水做法,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片面强调治水而忽视或有意回避对人类活动的治理。例如,面对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人类最先想到的是对污染进行稀释对流失进行治理,而忘记了正是人类活动本身才是污染和流失的根本原因。总而言之,水资源问题虽然表现在水上,根子则在岸上,在人类这个方面。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治理水问题固然极为重要,但终究还是治标,只有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抓住人类活动这个中心,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才是治本之策。

(3)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水问题看起来多种多样,但是究其根本,则是保护与开发脱节。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与开发成为一对矛盾,乃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制约,例如能源制约、水资源制约、生态环境制约,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同时,开发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要把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作为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建立流域共同体。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单元,也是一个经济单元、文化单元。流域内各区域是以水系、流域为纽带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仅体现在共同保护流域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上。非保护区域、非限制开发区域、经济较发达区域,应当更多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设想,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征收保护基金、建立补偿机制、移民等多种方式,将生态脆弱地区对河流开发的需求转化为对河流保护的需求。

5.人水和谐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意义

1.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性:人水和谐确保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而河流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只有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才能保证瀑布持续奔腾、峡谷景色依旧壮丽、湿地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使这些自然景观长期吸引游客,为旅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例如,若河流因过度开发而干涸或污染严重,依赖河流景观的旅游活动将无法开展,旅游资源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2.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和谐的人水关系营造出优美、宁静、安全的旅游环境。清澈的河水、繁茂的水生植物、活跃的水生生物,让游客在进行水上活动、观赏河景或探索生态时能够获得更加愉悦和难忘的体验。相反,若人水关系紧张,如洪水频发、水质恶化等,不仅会影响游客的心情,还可能对游客的安全造成威胁,降低旅游体验质量。
3.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在人水和谐的理念下,河流沿岸的人类活动与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古老的治水文化、滨水民俗、与水相关的传说故事等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游客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机会,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比如,一些水乡古镇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水息息相关,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独特的水文化魅力。
3.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人水和谐有利于推动基于河流的旅游产业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还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水上运动旅游等多种形式。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例如,在人水和谐的区域,可以提供包括水上娱乐、民俗体验、自然观察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
4.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注重人水和谐的旅游目的地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游客体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更容易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这种积极的形象能够吸引更多游客选择该地区旅游,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旅游投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5.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与协同发展:人水和谐理念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促进河流流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在旅游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与协同发展。通过整合流域内的旅游资源,打造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例如,长江旅游发展带流经多个城市,各地可以共同开发河流旅游资源,形成连贯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微信截图_20241223092740
河流对人类社会相当重要, 不仅提供淡水资源和食物资源, 还具有旅游产业发展、景观休闲娱乐、航运等多种服务功能。同时, 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 为许多淡水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因此, 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对保护生态多样性, 促进其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且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人水和谐这一重要理论思想作为今年来流行话题对河流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提供一些浅薄观点,希望对整个脆弱的河流水系有一定帮助作用。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