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河流水系是陆地水循环的主要路径,是陆地和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连续而适量的河川径流、容纳水流的河床和基本完整的水系是反映河流自然属性的基本要素。
对于诸如黄河这样的较大外流河,河道内连续而适量的河JII径流使“海洋一大气一河川一海洋”之间的水循环得以连续,使“大气水一地表水一土壤水一地下水一大气水”之间的水转换得以保持,使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得以维持平衡;容纳水流的河床和基本完整的水系使地表径流能够在不改变水循环主要路径情况下完成从溪流到支流、干流和大海的循环过程,使依赖于河川径流的河流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全球性的污染使水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地威胁,以及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水管理已经达到临界水平。
由于河流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整个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生活、工业食品和水农业、娱乐、航运和商业等功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它已经受到严重得破坏,包括各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筑坝,巩固河边,破坏植被滨河区等,导致水环境恶化,生物群落退化和河床萎缩。因此,“健康”已成为河流生态系统维护河流管理的重要目标。
2 健康河流的内涵
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系统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之下,河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特性,满足周边环境(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
4.人水和谐的基本内涵
(1)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人与自然都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水既有主客体的对立,更有主客体的统一。人水关系中,人是主导方面。正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才加重了人水关系的紧张,激化了人水矛盾,导致人类遭受河流的报复。要改变这种对抗,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须知,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能流和物流规律。只有顺从并利用这些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人们才能持续取得丰富而又合乎要求的资源来发展生产,从而保持洁净、优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2)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总结长期以来的治水做法,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片面强调治水而忽视或有意回避对人类活动的治理。例如,面对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人类最先想到的是对污染进行稀释对流失进行治理,而忘记了正是人类活动本身才是污染和流失的根本原因。总而言之,水资源问题虽然表现在水上,根子则在岸上,在人类这个方面。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治理水问题固然极为重要,但终究还是治标,只有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抓住人类活动这个中心,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才是治本之策。
(3)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水问题看起来多种多样,但是究其根本,则是保护与开发脱节。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与开发成为一对矛盾,乃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制约,例如能源制约、水资源制约、生态环境制约,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同时,开发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要把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作为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建立流域共同体。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单元,也是一个经济单元、文化单元。流域内各区域是以水系、流域为纽带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仅体现在共同保护流域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上。非保护区域、非限制开发区域、经济较发达区域,应当更多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设想,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征收保护基金、建立补偿机制、移民等多种方式,将生态脆弱地区对河流开发的需求转化为对河流保护的需求。
5.人水和谐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