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青岩古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2月,青岩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作为景区创建景观质量评价工作组核心人员,今天分享给大家在景区创建过程中,关于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的思考。
一是创建范围
最开始团队思考的是把青岩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AAAA级景区,花溪湿地河滩国家湿地公园、清朝已有的王牌,把这几项王牌性的东西嫁接在一起,再加上孔学堂,沿途的乡村田园,沿途的河流等整合起来。形成创建范围。把这些区域整合成贵州省龙头型的旅游区。
为什么这么做,它的特色核心是什么?
这片区域堪称贵州黔中文化的璀璨明珠与精华典范。
首先,作为全国保护优良的四大古镇之一的青岩古镇,坐落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交界区域,人文荟萃,孕育诸多历史名人,诸如《康熙词典》编纂者等,且诞生云贵高原首名状元,众多人物与文化事件汇聚于此,彰显贵州文化之深厚底蕴,于民族与世界文化交流传播层面均具深远影响力,堪称贵州文化对外展示之重要窗口。
其次作为贵州喀斯特山水之典型表征,独具匠心地将古镇之人文风貌与贵州山水之精华予以融合,二者相互映衬,形成别具一格之景观风貌。
第三,区域具备卓越之区位优势,汇聚贵州优质旅游资源,紧依大都市,且处于贵州至西部旅游线路之必经通途,为往来游客之关键经停站点。未来将充分发挥特色旅游及游客集散功能,整合贵州旅游优势,提升自身影响力,强化贵州旅游之品牌形象。
最后,此区域作为贵州旅游之浓缩展示窗口,系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之典型范例,完整承载贵州发展之历史脉络,正逐步构建成为生态度假型旅游基地,致力于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体验,推动贵州旅游产业之可持续发展。
二是景观质量提炼。
观赏游憩价值:是喀斯特山水的经典浓缩;浓缩了民俗和民族的价值;浓缩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生态价值;展示和引领的价值,以及对未来引领的价值。
同时,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仅研究贵州,要通过本地挖掘研究中国对边疆的治理和开发。 研究中国多民族发展的历史。等等本地市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研究国家和历史演变的整个过程。
珍稀程度和孤本价值。具有5个完整性:地域完整,生态系统完整,文化体系完整,生态水系和环境完整,游客体系完整。
三是景观价值之后的建设提升。
青岩古镇作为区域内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景区,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秉持着对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修复与活化利用的理念,拟逐步推进古城墙的恢复工程。在城墙修复完成后,精心规划城墙游览线路,使游客能够漫步城墙之上,领略古镇全貌与周边风光。同时,在城墙沿线合理设置观景平台,如通过重建烽火台等设施,既重现历史防御建筑风貌,又为游客提供绝佳的观景视角,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与历史文化沉浸感。
状元文化体验区打造:深入挖掘古镇状元文化内涵,以状元文化为核心主题,结合现代体验式旅游理念,打造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状元文化体验区。特别注重将状元与母亲相关的题材融入其中,展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才的文化脉络,同时进一步拓展古镇在修学旅游方面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为广大学生群体提供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旅游资源。
影像庭院建设: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庭院空间相结合,在古镇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庭院进行改造,打造影像庭院。通过播放与古镇历史、文化、民俗相关的影像资料,如历史纪录片、传统民俗表演视频等,使游客在宁静的庭院环境中,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古镇的深厚底蕴,丰富游客的游览感知维度。
隐秘红色文化挖掘与展示:深度挖掘古镇内鲜为人知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设立专题展览、红色文化故事讲述点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与古镇的历史脉络相融合,让游客在感受古镇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领略到其在近现代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为古镇旅游增添一份厚重的历史使命感与教育意义。
书院文化复兴:对古镇内的书院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与功能重塑,恢复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传统功能,并结合现代文化传播与教育需求,开展国学讲座、书法绘画研习、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等活动,使书院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文化广场建设:在文昌阁与东明清街交汇处规划建设文化广场,将其打造成为青岩古镇的文化地标之一。广场设计注重融合古镇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公共空间理念,为游客提供休闲集会、文化演艺、民俗活动展示等多功能空间,同时也作为古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的核心举办场地,进一步凝聚古镇文化人气,提升古镇文化活力与知名度。
万寿宫道教文化软开发:鉴于万寿宫作为多教融合场所中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位,在遵循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开展道教文化软开发工作。通过举办道教文化讲座、道教养生体验活动、道教艺术展览(如道教书画、道教音乐演奏等)等形式,以文化体验与传播为核心,向游客展示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促进宗教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为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提升古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将对青岩古镇商业街进行扩展与完善。在商业布局上,注重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店、传统美食店、文化创意产品店等,丰富商业业态种类,提升商品品质与文化内涵。同时,加强商业街的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街道景观设计,打造舒适宜人的购物休闲环境,使商业街不仅成为游客购物消费的场所,更成为展示古镇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
花溪公园以其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著称,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与游客体验,将重点实施以下四项举措:
基于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与市场趋势,加大对花溪公园游乐设施的投入与改造力度。在充分考虑公园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景观协调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游乐项目,引入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安全性的游乐设施,如生态型水上娱乐设施、山地探险游乐设施等,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游乐选择,增强公园的休闲娱乐功能与游客吸引力。
为提升游客对花溪公园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认知与理解深度,进一步完善文化和自然景点的解说文化标识系统。在标识设计上,注重与公园整体景观风格相融合,采用环保材料与精致工艺制作。标识内容涵盖景点名称、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自然生态知识科普、游览路线指引等多方面信息,并配备多语言翻译功能,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设置解说标识,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公园的自然之美与文化内涵,提升游览体验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着眼于将花溪公园从传统观光型公园向游憩型公园转型的目标,在公园内规划建设更多适合游客休闲游憩的空间与设施。例如,增设野餐区、露营地、亲子游乐草坪等游憩区域,配备完善的休闲桌椅、遮阳避雨设施、卫生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同时,优化公园内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系统,打造环公园健身步道与自行车骑行线路,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使游客能够在公园内停留更长时间,享受更加丰富多样的游憩体验。
旅游线路主题化观光设计:根据花溪公园的自然景观特色与文化资源分布,精心设计主题化旅游线路。如以花卉观赏为主题的 “花溪花韵之旅”,游客可沿着线路欣赏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花卉盛景;以历史文化探寻为主题的 “花溪古韵之旅”,带领游客领略公园内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址等;以生态科普为主题的 “花溪自然探秘之旅”,通过设置科普展板、自然观察点等形式,向游客普及公园内的生态知识与自然奥秘。通过主题化旅游线路设计,提升游客游览的针对性与体验深度,使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公园的多元魅力。
夜游项目特色创建:充分利用花溪公园夜晚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宁静氛围,开发夜游项目。通过灯光夜景打造,如在公园内的湖泊、桥梁、亭台楼阁等重点景观区域设置特色灯光照明,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夜景效果。同时,策划夜间文化演艺活动,如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戏曲演出等,结合特色美食街区与夜间休闲吧的运营,打造 “夜游花溪” 品牌,形成与白天观光旅游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景区旅游综合效益,实现与贵州其他著名景区(如黄果树瀑布以白天观光为主)的差异化发展。
湿地河滩景区虽已初步成型,但在旅游服务与体验提升方面仍存在三项关键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将开展以下规划工作:
依托湿地河滩周边的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客栈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与生态田园风格的乡村住宿体验产品。在乡村客栈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外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与工艺,保留乡村建筑的原始风貌与特色。同时,加强客栈内部设施建设,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与个性化服务,如乡村特色美食餐饮、农事体验活动组织、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等,使游客能够深入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乡村旅游与湿地河滩景区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交通组织规划:构建完善的湿地河滩景区交通网络体系,合理规划外部交通连接线路,确保景区与周边城市、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在景区内部,优化游览道路布局,设置清晰的交通标识与引导系统,保障游客游览过程中的交通安全与顺畅。同时,根据景区游客流量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停车场布局与规模,提供充足的停车位,并引入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
服务节点打造:在湿地河滩景区内的关键位置设置旅游服务节点,如游客服务中心、驿站、观景休息亭等。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综合服务枢纽,提供旅游咨询、票务预订、导游服务、餐饮购物、医疗急救等全方位服务功能;驿站则分布于景区游览线路沿线,为游客提供休息补给、自行车租赁、简易维修等便捷服务;观景休息亭选址于风景优美的区域,为游客提供欣赏湿地河滩美景与休憩放松的场所。通过交通组织与服务节点的优化打造,全面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与游客游览体验的便捷性与舒适性。
深入研究湿地河滩景区的运营模式,探索适合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强与专业旅游运营团队、旅游企业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旅游运营理念与管理经验,创新景区营销推广策略,提升景区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同时,注重景区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亲子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项目,拓展景区旅游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湿地河滩的水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亲水空间。在河岸沿线设置亲水木栈道、观景平台、水上活动码头等设施,使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湿地河滩的水体,感受水的灵动与自然之美。同时,结合水上娱乐项目开发,如皮划艇、竹筏漂流、水上自行车等,丰富游客的亲水体验活动,满足游客亲近自然、参与水上运动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湿地河滩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与游客参与度。
形成的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