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学市场现状
先来看两组颇具冲击力的数据:
2023年
我国在校中小学生群体高达 1.85 亿人,其中小学生 1.07 亿,中学生 7800 万人。
我国中小学生研学市场规模达 1057.77 亿元,小学生市场规模约 609.09 亿元,中学生 448.68 亿元。2023 年研学旅游行业出游人次中,小学生为 19017.4 万人次,初中生为 6711.92 万人次。
在这些看似辉煌的产业数字背后,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深入的反思。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消费端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即购买服务的家长群体和实际体验服务的学生群体。
这种二元结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作为买单主力军的家长,自身对研学的理解往往并不深入。他们在铺天盖地的 “长见识、开眼界、名校打卡、名家领衔” 等宣传话术的狂轰滥炸下,心生向往。再加上工作繁忙、价格因素以及暑期无法陪伴孩子等现实情况,便轻易地将孩子送去研学。
而对于学生群体,尤其是小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基数庞大、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听从性强。但市场上的研学供应商水平良莠不齐,导致研学体验糟糕至极。近年来,“挤爆全国高校,40 度高温里的‘小学生研学团’堪称真特种兵” 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
张雪峰老师或许未曾料到,他十年前那句 “想要知道真正的北京,去 5 点的天通苑地铁上看看” 的玩笑话,如今竟在小学生的北京游学中成为现实。这俨然成了北京游学的一个 “特色项目”。
这一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研学市场样子,我们现在的研学只是初步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远未形成统一的公众认知和广泛的社会共识,距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家长学生和社会都满意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
二、研学市场的出路
什么是研学?回溯历史,公元前 497 年,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在旅途中考察各国的政风民情;17 世纪欧洲 “大旅行” 中,部分贵族青年在 “牛津剑桥旅行” 中探寻艺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起源。
在现代,研学是在课堂之外,触摸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历史文化的深邃脉络、瞻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体验科技发展的独特魅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是在旅游途中,寻觅志同道合的伙伴,聆听老师的悉心讲解,学会敬畏生命、懂得感恩。它绝不是让孩子没苦硬吃,也不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之举。
不是没苦硬吃、也不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二)市场端:转变思路与提升品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全国上万家研学机构若想获取合理利润,首要之举是转变经营思路。绝不能在住得偏远、减少工作人员、降低餐饮标准等压缩成本的歪路上越走越远,这种短视的经营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机构应当积极拓展研学场景和产品,针对家长的痛点进行市场开发。例如,考虑到家长渴望参与孩子的研学过程、及时获取动态这一需求,即便家长无法陪同,也可以提供 24 小时直播陪伴服务;或者将研学与旅拍摄影相结合,为孩子抓拍成长中的精彩瞬间。
以贵州研学为例,在拓宽产品谱系方面,可以深度挖掘当地 7 大世界遗产、9 大世界之最以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特色。针对 1 - 3 年级、4 - 6 年级、初中等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目标,创新打造体验性极强的研学 + 营地教育、研学 + 工业体验、研学 + 民族文化等一系列场景,从健心、健身、健脑、健手等不同层面精心设计课程引导与安排,坚决避免 “一刀切” 式的行程安排,防止内容过于紧凑或不合理堆砌。
真正从孩子教育和体验的角度出发,秉持平等、真诚的态度提供产品,而不是炮制糊弄家长的劣质产品。比如,不能将名校参观仅仅沦为一种打卡形式,而应提前与学校沟通协调,争取安排学生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互动、聆听讲座或者参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名校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
此外,建立行业协会迫在眉睫。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会可以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违规机构予以处罚,如警告、罚款、取消会员资格等。同时,借助行业协会促进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消费端:引导家长理性消费和学生积极参与
家长教育方面
学校和社会应加大对家长的教育力度,帮助家长真正理解研学的内涵和意义。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宣传等多样化的形式,向家长详细介绍研学的不同类型和价值所在,引导家长依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研学产品,避免盲目跟风,只追求名校打卡等表面化内容。
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可以开设专门的研学课程或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研学的各种类型和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研学计划的制定当中,依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研学项目。
(四)政府端:完善规范与监管
完善规范
在 2017 版《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市场在服务、人员、课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提升要求。政府应加大对研发新的研学课程、培训专业导师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为研学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监督
建立健全研学市场的监管机制,强化对研学机构的日常监管。政府部门要定期对研学机构的课程、师资、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完善投诉反馈机制
畅通家长和学生的投诉渠道,确保当他们在研学过程中遭遇问题时,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政府部门要迅速处理投诉,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研学市场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