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今年2月,贵州省博物馆(贵博)推出“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贵州通史展。展览以时间为序,讲述贵州从旧石器时代至辛亥革命时期30万年的发展脉络与重大事件、核心人物,展现出贵州地区是如何一步步融入华夏文明,并在历史的舞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
2月开展、7月破百万,11月12日破两百万,毫无争议贵州馆届顶流。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博物馆今年接待的游客中,省外游客占比高达70%,这充分显示出贵博在省外游客心中地位以及对于全省旅游形象展示与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年龄分布上,18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占比25%,18至40岁的中青年观众占比63%,成为了参观大军中的主力军。而40岁至60岁的中年观众占比22%,60岁以上的老年观众则占比6%。
贵博,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贵州跨越三十万年岁月的浩瀚历史。它是贵州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以一种无比庄重而又充满魅力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是城市客厅,人们在这里汇聚、交流,感受着贵州文化的独特韵味;更是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要支撑,将贵州的历史底蕴、文化瑰宝与世界游客紧密相连,让贵州在全球旅游版图中脱颖而出,探寻贵州之美,领略贵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贵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和深厚的内涵。
贵州省博物馆作为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贵州旅游发展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化的宝库,更是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贵州魅力的重要窗口,对于建设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有着关键意义。今天从优势条件、特色服务以及需要提升完善部分跟大家聊聊。
贵州,这片气候宜人、生态优越且洞穴遍布的神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考古发现为贵州的古老历史提供了确凿证据,早在距今约 30 万年左右,古人类就已经在如今的贵州境内活动。至今,贵州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百余处之多,这一丰富的考古资源让贵州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正如中科院院士裴文中教授所言,贵州堪称名列前茅。
而贵州博物馆,就像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它承载着贵州的历史记忆,让贵州人能在这里找寻到自己民族和地域发展的脉络,深刻认知自身的文化根脉;同时,它也是外界认识贵州的关键窗口,那些珍贵的文物和考古发现,将贵州的神秘过往和独特魅力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让人们对贵州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
1.特色资源优势
馆内藏品总数已积累至8万余件,时光峰峦展3503件套文物80%都是首次展出,全面而生动地展示贵州从史前开始到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元、明代贵州、清代贵州的文化历史画卷。明晰了贵州的变迁轨迹、突出了贵州的高光亮点,展示了贵州在历史长河中融入华夏核心的发展进程。
十二大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永元十六年青釉硬陶罐、明播州杨氏金凤冠、宋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明黔府青花罐、招果洞遗址石器、威宁鸡公山遗址陶器、夜郎套头葬:饰虎铜釜、清水江流域:战国铜钺、南宋杨粲墓:石刻、张守忠墓:服饰、以及唐开元皇帝李隆基:“投龙简”。
其中对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威宁中水遗址、黄金湾遗址、毕节青场瓦窑遗址、赫章可乐遗址、兴仁交乐汉墓、遵义杨粲墓、遵义海龙囤等重要考古发现,及洞穴、夜郎、土司、民族等特色考古最新研究成果,都做了重点展示和文物出土演绎。透过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感知时代背景,历史情境,真实的社会面貌,人与环境的关系。
展馆外形:采用了 “菱石虽小,内蕴贵州文化千山千岛” 的设计理念,整体外观宛如巨型菱石造型,雕琢切削成 6 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建筑群体,群体间隙似一条蓄势待发、腾空而起的 “贵州龙”。
特色功能:生态呼吸功能——外墙设计采用地方页岩片石垂直叠放形成 20 至 200 毫米间隙,构建出鱼鳃式外墙构造,使其具备呼吸生态功能,能在 BA 系统控制下,能够与外界交换新鲜空气,实现生态呼吸功能,让建筑可以 “呼吸”,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同时充分享受贵阳 “四季如春” 的独特气候优势。
3.暖心免费服务
贵州省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以下暖心免费服务:
免费开放与预约
贵州省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其基本陈列及大部分临时展览均无需门票,观众可提前在 “贵州省博物馆” 官方微信公众号中预约参观,凭预约二维码或身份证验证进馆.
免费定时讲解
每天提供两场基本陈列定时免费讲解服务,时间分别是 9:30 和 14:00,讲解时长约 1.5 小时,讲解员会对展厅中重要的文物进行介绍,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贵州的历史文化.
免费行李寄存
为进馆参观的观众提供免费存放行李服务,观众凭票进入后,可在馆内指定地点寄存行李,方便轻松地参观展览.
免费停车
设有地下停车场等免费车辆停泊处,供进馆参观的观众使用,但需注意节假日期间车流量大,停车位可能较为紧张
非遗展演:在东区公众服务区会不定期举办非遗展演活动,如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不足之处
(一)游客公共休息区域设置
1.休息区数量与分布问题
贵博展区面积6000平米,参观游线长度近2公里,对于老年游客、儿童和身体不适的游客来说,公共休息区域数量不足,在游客流量较大的展厅附近或参观路线的关键节点缺乏足够的休息设施。而且休息区的分布不够合理,有的区域过于集中,而有的区域则完全没有,导致游客在参观过程中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寻找休息场所。
2.休息区体验感欠佳
休息区的座椅设计过于普通,承载三十万年历史的休息区,应该有历史厚重感、贵州特色以及让人看到第一时间想要拿起手机分享给他人,整体休息区的环境氛围营造不足。
(二)外部建筑外形特色利用宣传介绍方面
1.宣传不足
对于建筑外形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博物馆的宣传介绍不够充分。游客可能只是看到了建筑的外观,但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 “菱石虽小,内蕴贵州文化千山千岛” 等设计意义并不清楚,无法深入领略建筑与贵州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降低了建筑外观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价值。
2.引导欠缺
没有针对建筑外形特色设置专门的引导和讲解。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知道从哪些角度欣赏建筑的独特之处,如 “贵州龙” 造型的间隙等,也不了解这些特色设计所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影响了游客对建筑美学和文化价值的体验。
(三)内部历史文化挖掘
1.深度和广度不足
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对贵州历史文化的展示过于浅显和片面。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现象,仅做了简单材质、时间介绍,缺乏趣味性、背后故事介绍。
比如12大镇馆之宝的贵州“最贵的两辆车”——兴义万屯8号墓出土铜车马与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铜车马原件。
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的东汉铜车马(轺车),以其体量之大,冠绝全省,可以说是贵州的“青铜之冠”,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比较罕见的汉代大型铜车马。出土于兴义万屯8号墓的东汉铜车马(辎车),是迄今为止国内汉墓出土车马文物里最精美完整的一件。辎车的文创产品,已经多次作为外交礼品出现在外事活动中,去到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大家的印象当中,夜郎国地处偏远、蛮荒之地、山高路远,交通险恶。然而,事实上,秦汉时期的夜郎地处四川盆地通往两广的交通节点,往来车辆畅行。铜车马的发现对于过去对黔地认知颠覆性改变。然而这些信息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都没有直观的传递给来访游客,实乃一大憾事。
还有750年前通过3D打印的南宋杨粲墓。作为统治贵州700余年的土司家族,其墓室雕技娴熟,造型逼真,被誉为"西南古代石刻艺术宝库"。在现实文物保护具体要求中是禁止游客触摸与拍照的。然而在3D建模1:1复原的地宫石刻中,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自由拍照。这一创新非常好,然而偏偏差一口气,特色体验没有挖掘出来。
在当前的展示模式下,棺椁文物静态摆放,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式地观看,难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如果增加如《盗墓笔记——粲》《巡诊探秘—找出 3D 打印墓室不同》这类新奇有趣的提示,能极大地改变这种状况。以《盗墓笔记——粲》为例,可以围绕这个主题设置一系列情境,比如在周边布置一些与盗墓笔记风格相似的道具、线索,其中增加进贡人、野鹿衔芝等不同石刻线索与提示,让游客回溯时光感受惊艳、《巡诊探秘—找出墓室真迹》游客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原墓室和 3D 打印墓室的区别,更加深入地了解杨粲墓的特点和 3D 打印技术在文物复原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逗留时间,使整个参观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难忘。这样的改进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文化传播效果。
2.缺乏时代性解读
对历史文化的解读缺乏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没有将古代文化与现代贵州的发展相结合,向游客展示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游客在参观过程中难以理解古代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延续和发展,无法建立起古今文化之间的联系,降低了历史文化展示的现实意义。
3.信息过载问题严重
馆内提供的信息量巨大,涵盖了贵州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但这些信息没有经过有效的筛选和整理,显得杂乱无章。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被大量的文字、图片和文物所包围,难以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重点信息没有得到突出显示,无论是在展品的介绍、展板的设计还是讲解内容中,都没有明确地告知游客哪些是贵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导致游客在参观后往往抓不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