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强调文物要“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文物应当“有效利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的工作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屯土司庄园,作为贵州大地上彝族土司文化重要传承地,是彝族土司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在贵州全力迈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中,如何紧紧围绕文化这一核心灵魂,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旅游化体验提升文物资源利用率,让彝族土司文化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诉说往昔,让尘封的历史鲜活呈现,让深邃的文化魅力四溢,已然成为亟待深入思索与精心谋划的核心议题。
一、区域情况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隅的大屯乡大屯村,G321、筑蓉高速是区域主要对外连接通道。
1.历史渊源
庄园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彝族土司余象仪始建。后经第十一世庄园主余若泉扩建而成现在的规模。庄园坐东南向西北,依山势而建,逐级升高,建筑别致,严谨大方,进深100余米,横宽60余米,占地6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原沿围墙设有6座土筑碉堡(现恢复4座),鸟瞰庄园,总体像一个大大的“U”型。
民族文化研究:是全国仅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庄园内的石作、木作以及家具雕刻的各类图纹具有鲜明的彝族文化艺术特征,是研究民族、民俗学、土司文化和地方建筑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
艺术价值:建筑风格独特,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彝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 。
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旅游发展现状
三、地理条件
片区内山地、丘陵、谷地地形地貌较为明显,地势高差较为明显,三官寨位于北部峡谷地带,高坡村处于中部的峡谷带,大屯村位于南部的峡谷带。
四、区域资源整合与特色互补
拓展整体打造范围。单一大屯庄园项目点从文化保护要求上看,不足以满足旅游体验场地需求。联动三官寨、高坡乡,形成大旅游目的地。
深入挖掘大屯土司庄园的彝族土司文化核心内涵,梳理其历史脉络、政治制度、家族传承等元素,打造以土司文化为主题的核心展示区。在庄园内进一步丰富文化展示内容,如增加土司家族族谱、历史文献资料展示馆,利用多媒体互动设备让游客深入了解土司家族的兴衰历程。
三官寨作为彝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寨,重点展示彝族的民俗风情。建设彝族民俗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彝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生活器具等,并通过现场演示、游客参与制作等方式,让游客亲身体验彝族刺绣、银饰制作、漆器工艺等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定期举办彝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如火把节、彝族年等,邀请游客参与其中,感受浓郁的节日氛围。
高坡乡则突出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特色,康养体验为支撑。利用高坡的自然风光,如梯田景观、草原风光等,开发户外休闲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露营、骑马等。
五、家庭式彝族特色民宿
选址与改造
服务与体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包括彝族特色的欢迎仪式、管家式服务等。为游客安排彝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学习彝族歌舞、参与传统祭祀仪式(模拟)、制作彝族美食等,让游客深度体验彝族生活方式。
六、旅游线路
设计 “彝族文化探秘之旅” 主题线路,以大屯土司庄园为起点,游客首先在这里了解彝族土司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接着前往三官寨,深入体验彝族民俗文化,参与民俗活动、学习传统技艺等。最后抵达高坡乡,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苗族文化的别样风情,线路中设置多个游客互动体验点和休息补给站,确保游客有良好的旅游体验。
推出 “多元文化体验环线”,将大屯土司庄园、三官寨、高坡乡与周边其他具有特色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环形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景点组合进行游览,增加旅游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七、教育与研学功能强化
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将彝族土司文化与历史、地理、美术、音乐、语文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研学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在庄园内学习彝族传统建筑的构造和美学特点,绘制庄园建筑草图;聆听彝族民间音乐,学习演奏简单的彝族乐器;参与彝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撰写研学报告等。
举办文化讲座和培训活动,定期邀请彝族文化专家、学者、艺人等到庄园举办讲座、工作坊,向游客和当地居民传授彝族语言、文字、手工艺制作、舞蹈表演等知识和技能,提升大众对彝族土司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八、景观与设施融合文化元素
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