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文旅脱口秀发展思考
2025-09-01 19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901091337
从天桥下的相声说书,到街巷里的舞龙舞狮,传统演绎形式始终以 “情绪共鸣” 为核心,通过幽默、热闹的表达为人们带来愉悦体验。
脱口秀作为当下热门的新型娱乐方式,其本质与这些传统演绎并无不同 —— 都是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内容传递情绪价值,只不过在表达风格上更贴近年轻群体的语境,无论是网络热梗的灵活运用,还是对生活细节的犀利调侃,都精准契合了年轻人追求轻松、个性的娱乐需求。
而文旅行业的核心逻辑之一便是 “流量为王”,年轻群体作为文旅消费的主力军,不仅消费意愿强,更具备 “体验即分享” 的传播特质 —— 他们习惯将有趣的文旅体验转化为社交平台的内容,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自发传播,极易形成 “出圈” 效应
当脱口秀与文旅产业相遇,既延续了传统演绎的情绪价值内核,又凭借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为文旅营销提供了 “抓牢年轻流量、实现高效传播” 的新路径。如今,文旅脱口秀已不再是简单的 “营销工具”,而是进化出两种核心结合模式 ——以脱口秀为核心吸引物的 “为一场秀赴一座城” 模式,与以景区景点为内容载体的 “用脱口秀讲好文旅故事” 模式,为文旅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当脱口秀从 “附属娱乐” 升级为 “核心吸引物”,其价值便不再局限于 “宣传文旅”,而是直接成为游客出行的 “目的地”。这种模式以高品质、强特色的脱口秀产品为核心,通过 “演绎 +” 的跨界融合,打造具有稀缺性的文旅体验,让游客为一场脱口秀专门规划行程,实现 “以秀带旅” 的消费转化。
(一)“演绎 +” 融合:打造稀缺性体验
此类脱口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不可复制的融合体验”,通过将脱口秀与地方文化演绎形式结合,形成专属 IP,让游客只能在当地获得独特体验。
以苏州 “评弹脱口秀” 专场为例,苏州文旅团队并未将评弹与脱口秀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两者的艺术特质:演员以评弹 “说噱弹唱” 的节奏为基底,用吴侬软语夹杂普通话的方式展开幽默叙事,在调侃苏州 “慢生活” 时,会突然穿插一段改编的评弹小调《茉莉花》,歌词里融入 “平江路咖啡与茶馆抢生意”“汤包咬开溅一身汤” 等生活化笑点;在介绍苏州园林时,又以评弹 “起承转合” 的故事结构,用脱口秀的幽默解读 “移步换景” 背后的古人生活智慧。这种融合并非 “形式拼接”,而是让评弹的韵味成为脱口秀的 “底色”,脱口秀的幽默成为评弹的 “新表达”。
图片
再如福建武夷山 “茶香脱口秀” 沉浸剧场,剧场选址在武夷山核心景区内的百年茶厂,表演围绕 “武夷岩茶” 展开:演员一边用脱口秀调侃 “北方人第一次喝岩茶被苦到皱眉,像咬了一口中药”,一边邀请国家级茶艺师现场表演 “岩茶十八道” 冲泡技艺;当讲到 “大红袍母树的传说” 时,舞台背景突然亮起茶厂老厂房的投影,配合茶农后代讲述的真实故事,让幽默中多了几分文化厚重感;表演结尾,所有观众还能获得一杯专属定制的 “脱口秀主题茶”,茶包装上印着本场秀的经典台词。这种 “脱口秀 + 茶艺演绎 + 场景沉浸” 的模式,精准击中年轻游客对 “深度体验 + 社交素材” 的需求,许多人在社交平台晒出 “茶包装 + 脱口秀门票” 的合影,带动话题传播。数据显示,参与该剧场的游客中,85 后、90 后占比达 76%,有 68% 会选择延长在武夷山的停留时间,平均增加 1.5 天的行程。
图片
(二)IP 化运营:构建 “赴约式” 消费
此类脱口秀往往通过 “固定场景 + 定期更新” 的 IP 化运营,让游客形成 “专程赴约” 的消费习惯,甚至成为地方文旅的 “标志性产品”,而年轻群体的 “追更式参与” 和 “分享式传播”,则进一步放大了 IP 的影响力。
以西安 “城墙根下的方言脱口秀” 月度专场为例,西安本土脱口秀厂牌 “唐蒜铺子” 与西安城墙景区合作,将表演场地固定在明城墙脚下的瓮城遗址内,每月最后一个周末举办专场,主题随季节更新(如春季 “城墙下的春游吐槽”、秋季 “古人秋游比我们会玩”)。专场的核心 IP 是 “城墙 + 方言”:演员全程用陕西方言表演,笑点紧密结合西安本地生活,比如调侃 “西安人指路永远说‘东南西北’,外地人听得晕头转向,打开导航都得反应三分钟”“肉夹馍店老板比游客还着急‘你咋不吃蒜?没蒜没灵魂!’”;互动环节设计为 “城墙冷知识问答”,答对的游客能获得 “城墙夜跑体验券”,将脱口秀与景区夜游项目联动。
图片
该专场自 2023 年推出以来,凭借 “古城墙 + 方言幽默” 的独特组合,成为西安年轻群体的 “周末打卡必选项”,许多人会提前在社交平台 “蹲守” 主题预告,演出后又自发分享 “方言梗合集”“城墙夜景 + 脱口秀门票” 的视频。累计举办的 24 场演出场场爆满,其中 30% 的观众来自西安周边城市,甚至有北京、成都的年轻游客专门为这场秀安排西安之旅。西安城墙景区数据显示,该专场带动景区夜间游览人数同比增长 45%,相关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超 2.3 亿次,成为西安 “夜文旅” 的标志性 IP 之一。
此类模式中,脱口秀是 “工具”,景区、景点、地方文化是 “内容核心”,通过脱口秀的幽默叙事,将文旅载体从 “冰冷的景观” 转化为 “有温度的故事”,既满足年轻游客对 “轻松体验” 的需求,又借助他们的分享欲实现 “以秀传旅” 的传播效果。
(一)聚焦景区景点:让景观 “开口说话”
传统景区宣传多依赖 “图片 + 文字” 的静态介绍,难以打动追求新鲜感的年轻游客。而脱口秀通过 “场景化叙事”,让景区的历史、文化、细节成为幽默素材,让年轻人在笑声中记住地方特色,还愿意主动分享 “有趣的知识点”。
以成都宽窄巷子 “巷子里的脱口秀” 日常演出为例,演出场地分布在宽窄巷子的三个特色点位 —— 百年四合院、老字号茶馆、巷口小广场,每场表演的内容都与所在点位的文化特色紧密结合:在四合院演出时,演员会调侃 “老成都四合院的‘天井’比现在的阳台实用多了,夏天能乘凉,冬天能晒被子,还能听邻居张嬢嬢摆龙门阵,比刷短视频有意思”,顺便介绍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在茶馆演出时,又以 “川西盖碗茶的‘盖、碗、托’有啥讲究” 为笑点,比如 “茶盖不能乱翻,翻过来像‘叩首’,会被茶馆老板嫌弃‘年轻人咋不懂规矩’”,让游客在欢笑中了解川西茶文化。
与传统导游讲解不同,脱口秀的表达更贴近年轻语境,比如提到宽窄巷子的 “网红打卡点”,演员会吐槽 “有些游客为了拍一张‘没人的巷子’,凌晨 5 点来排队,结果拍出来还是全是人,最后只能靠 P 图把路人删掉,主打一个‘自欺欺人’”,这种贴近年轻游客体验的幽默,让景区介绍不再生硬。许多年轻人会把这些 “有趣的吐槽” 剪成短视频,配文 “原来宽窄巷子的四合院这么有意思”,带动二次传播。数据显示,观看过该脱口秀的游客中,90 后、00 后占比达 82%,有 72% 表示 “对宽窄巷子的文化了解更深入”,景区的二次游览率提升 28%。
再如杭州西湖 “断桥脱口秀” 漫步演出,演员带领游客沿断桥 - 白堤路线步行表演,每到一个景点就展开对应的幽默叙事:在断桥上,以 “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相会’,要是搁现在,可能会被景区工作人员提醒‘不要在桥上停留拍照,后面游客还在排队’” 为笑点,带出断桥的历史传说;在平湖秋月景点,又调侃 “古人‘平湖秋月’是赏月、写诗、聊人生,现在游客是‘举着手机赏月’,月亮没拍清楚,手先酸了,最后发朋友圈还得配文‘今夜月色真美’,主打一个‘仪式感不能少’”,同时介绍平湖秋月的景观特色。这种 “边走边说” 的形式,既符合年轻人 “轻旅行” 的节奏,又能产出大量 “行走中的幽默素材”,许多人会在小红书分享 “跟着脱口秀逛西湖” 的 vlog,让西湖的传统景观以更有趣的方式出圈。
(二)挖掘地方文化:让民俗 “活起来”
除了景观,地方民俗、非遗、产业文化也能通过脱口秀成为 “有趣的故事”,让年轻游客从 “看热闹” 转向 “懂门道”,还愿意主动传播这些 “小众又有意思的文化”。
以山西 “醋意江湖” 文旅脱口秀活动为例,山西文旅部门并未单纯宣传 “山西醋有名”,而是通过脱口秀挖掘醋文化的细节,用年轻人能 get 到的梗打破 “传统文化枯燥” 的印象:演员会讲述 “山西人吃醋像喝饮料,早餐配醋、吃面加醋,甚至有人拌凉菜放半瓶醋,外地朋友第一次见都看懵了,以为在‘喝醋挑战’”,带出山西醋的 “酸、香、甜、鲜” 特色;又以 “山西老陈醋要陈酿 5 年才能叫‘老陈醋’,比有些网红奶茶的‘保质期’还长,买一瓶能喝到‘过期’,主打一个‘持久’” 为笑点,介绍醋的制作工艺;互动环节设计为 “盲猜醋的年份”,游客品尝不同年份的醋,猜对的能获得醋文化博物馆的门票。
这种幽默的表达,让 “醋文化” 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生动的生活场景。许多年轻游客会拍下 “盲猜醋年份” 的互动视频,配文 “在山西喝醋喝出了‘品酒’的感觉”,带动话题热度。活动举办后,山西醋文化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同比增长 60%,其中年轻游客占比从 35% 提升至 62%,山西老陈醋的线上销量也提升 35%。
还有青岛 “海洋文化脱口秀” 专场,演员聚焦青岛的渔民生活与海洋产业,用年轻化的语言解读:比如调侃 “青岛渔民‘赶海’像‘开盲盒’,有时候能捡到蛤蜊、小螃蟹,有时候只能捡到一堆海草,还得提防被海浪打湿裤子,最后晒朋友圈只能发‘今日赶海:收获快乐(和一裤子海水)’”,带出赶海的乐趣;又以 “青岛啤酒的‘麦芽香’里有大海的味道,因为崂山泉水经海洋气候过滤,酿出来的啤酒带着清爽,夏天喝一口,比吹空调还爽,这就是‘大海的馈赠’” 为笑点,介绍青岛啤酒与海洋的渊源。这种结合地方产业的幽默叙事,让年轻游客对青岛的 “海洋文化” 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活动相关短视频在小红书的曝光量超 800 万次,带动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游客量增长 40%。
三、两种模式的共性逻辑与发展建议
无论是 “以秀为核心” 还是 “以文旅为核心”,成功的文旅脱口秀都遵循两大共性逻辑:一是 “情绪价值为基”,延续传统演绎的核心优势,用幽默打动游客;二是 “抓牢年轻流量”,贴合年轻群体的语境与传播习惯,实现高效出圈。基于此,文旅脱口秀的未来发展可从以下方向发力:
(一)强化 “在地性”:避免同质化,打造专属记忆点
两种模式的核心竞争力都源于 “在地特色”,若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形式,极易陷入同质化,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例如 “以秀为核心” 的模式,需深度挖掘地方独有的文化演绎形式(如苏州评弹、陕西秦腔、福建南音),而非简单套用 “脱口秀 + 音乐” 的通用模板;“以文旅为核心” 的模式,则要聚焦地方独有的景观细节、民俗故事,避免 “千景一面” 的调侃(如所有古城都调侃 “商业化”,所有山水都调侃 “爬山累”),只有打造 “只有这里有” 的内容,才能让年轻游客产生 “打卡欲望” 和 “分享冲动”。
(二)优化 “社交属性”:适配年轻传播习惯
年轻群体的传播核心是 “有料、有趣、有共鸣”,文旅脱口秀需在内容和形式上强化社交属性。例如在内容上,设计更多 “适合截图发朋友圈” 的经典台词、“适合拍视频” 的互动环节;在形式上,推出 “脱口秀 + 打卡集章”“脱口秀 + 主题周边” 等玩法,让年轻游客有 “可分享的素材”。比如苏州 “评弹脱口秀” 推出的 “脱口秀台词书签”,西安 “城墙脱口秀” 推出的 “方言梗冰箱贴”,都成为年轻游客社交平台分享的热门道具。
(三)坚守 “文化底线”:拒绝低俗化,传递正向价值
文旅脱口秀虽需贴合年轻语境,但不能为了笑点迎合低级趣味。年轻群体虽喜欢 “幽默调侃”,但也反感 “低俗烂梗”,尤其是涉及地方民俗、历史传说时,需保持尊重。例如不能调侃地方民俗的禁忌、不能歪曲历史故事、不能用 “土味” 标签消费地方文化。西安 “城墙根下的脱口秀” 就明确规定 “不拿历史人物开低俗玩笑”“不调侃地方方言的‘土味’”,始终以 “尊重文化” 为前提,既保持了幽默,又传递了正向价值,这也是其能长期吸引年轻游客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文旅与脱口秀的两种结合模式,本质是 “传统情绪价值” 与 “年轻流量逻辑” 的融合 —— 既延续了相声、舞龙等传统演绎 “以快乐打动人心” 的内核,又借助脱口秀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实现了文旅流量的高效获取与出圈传播。未来,随着年轻群体对 “个性化、体验式文旅” 的需求不断提升,文旅脱口秀若能持续深耕 “在地特色” 与 “年轻语境”,必将成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更多传统文化、特色景观通过幽默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视野与心里。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