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文体旅融合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趋势。贵州榕江 “村超” 与江苏 “苏超” 作为群众体育赛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模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共同为我国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增添了绚丽色彩。
随着 “村超” 的火爆出圈,2024 年,榕江县共接待游客 946.18 万人次,相较于上年增长了 24.36%;实现旅游收入 108.03 亿元,较上年增长 28.64%。“苏超” 爆火后,江苏的文旅热度也持续攀升。美团旅行数据显示,6 月 3 日至 8 日,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 305%。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了 “村超” 和 “苏超” 在带动文旅发展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体旅融合发展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文体旅融合并非一个全新的话题。在过去的近 10 年里,各地都在积极尝试将文化、体育与旅游这三大产业有机结合,试图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尝试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实现三者的深度融合。而 “村超” 和 “苏超” 的出现,宛如一阵春风,为文体旅融合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看到了文体旅融合的爆发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全新表现形式。它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实现了文体旅从 “简单叠加” 到 “深度相融” 的转型升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破局限:突破传统赛事边界
传统体育赛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严重制约了赛事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其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其中,时间短、受众少、门票依赖等问题尤为突出。
传统体育赛事通常具有明确的赛程安排,比赛时间相对集中且短暂。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虽然能够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但赛事一旦结束,热度便会迅速消退,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这种短暂的热度不仅无法充分挖掘赛事的潜在价值,还使得与之相关的文旅活动缺乏可持续性。游客往往只是在赛事举办期间短暂停留,赛事结束后便纷纷离开,无法为当地带来长期稳定的旅游收益。
从受众范围来看,传统体育赛事主要吸引的是对该项目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特定群体。这些受众虽然忠诚度较高,但人数相对有限,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就导致赛事的传播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播和旅游引流方面的作用。
门票依赖问题也是传统体育赛事发展的一大瓶颈。长期以来,许多赛事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过于依赖观众入场消费。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不仅限制了赛事的发展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观众的参与门槛,使得许多潜在观众因门票价格等因素望而却步。一旦门票销售出现问题,赛事的经济效益便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赛事的持续举办和发展。
而 “村超” 和 “苏超” 的创新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成功地打开了突破这些局限的大门,为文体旅深度融合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延伸赛事时限
“村超” 和 “苏超” 通过精心设计创新的赛制,巧妙地将赛事的影响力从原本短暂、集中的比赛日程,成功地延伸为一场持续数月的城市文旅盛事。这种创新的赛制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赛事 “昙花一现” 的局面,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以 “村超” 为例,其赛事周期较长,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每周都会有精彩的比赛上演。这就使得游客不再仅仅是为了观看一场比赛而匆匆赶来,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段前往榕江,充分感受 “村超” 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比赛之余,游客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民俗文化,从而将赛事从一个简单的 “短期性事件”,升级为一个能够承载持续性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
这种持续的赛事热度,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长期关注和参与,还为当地的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游客们在享受足球赛事带来的激情与欢乐的同时,也深入体验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真正实现了文体旅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受众范围
传统体育赛事的受众主要集中在那些对体育项目有深入了解和浓厚兴趣的专业群体,受众范围相对狭窄,人数也较为有限。而 “村超” 和 “苏超” 则另辟蹊径,通过创新参与模式,将赛事打造成了全民共享的体育盛宴。
在 “村超” 和 “苏超” 的看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温馨而壮观的画面:观众群体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从几岁的幼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家齐聚一堂,共同为喜爱的球队呐喊助威。这种全民参与的创新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受众的局限,使得赛事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
“村超” 的球员大多来自当地的村民,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如农民、教师、工人等。他们因为对足球的热爱而走到一起,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的风采。这种接地气的参赛阵容,让普通大众感受到了足球的魅力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赛事的主角。而在观众席上,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在这场全民狂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大家不分彼此,共同沉浸在足球带来的激情氛围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不仅扩大了观众群体的范围,增加了观众数量,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体育赛事从一种 “少数群体的观赏消费”,逐渐转变为一种融入大众生活的 “大众化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赛事,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的全民化进程得到了有力推动,体育文化也得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和传承。
超越 “门票经济”
传统体育赛事长期以来受困于门票收入这一单一的盈利模式,将主要的盈利重心过度局限于观众入场消费。这种模式使得赛事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门票的销售情况,一旦门票销售不佳,赛事的运营和发展就会面临困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超” 大胆创新,采取不收门票的策略,而 “苏超” 则有的场次免门票,有的场次虽然收取一定门票费用,但同时为观众提供了各种丰富的福利。这种突破传统 “付费观赛” 模式的做法,看似放弃了门票这一直接的收入来源,实则为赛事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村超” 和 “苏超” 积极拓展消费场景,通过在赛场周边设置特色美食街区、文化创意产品展销区、民俗体验区等,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游客们在观赛之余,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到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亲身体验传统的民俗文化,从而在多个方面实现消费。赛事还通过与当地的旅游景点、酒店、交通等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延伸了产业链条,进一步挖掘了赛事的商业价值。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村超” 和 “苏超” 成功地实现了从 “卖门票” 到 “卖风景”“卖产品”“卖体验” 的华丽质变。赛事不再仅仅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运营,而是通过打造一个完整的文旅消费生态系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多元化增长。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赛事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真正实现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多赢局面。
注灵魂:绽放地方文化魅力
在以往的一些体育赛事中,虽然也尝试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点缀或宣传层面,未能真正实现文化与体育赛事的深度融合。深入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对赛事竞技属性的过度强调,使得文化元素在赛事中处于次要地位;民众在赛事中的参与方式较为被动,缺乏主动创造和传播文化的积极性;以及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机制。
2019 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出台为这一局面带来了转机。该纲要明确提出了 “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和 “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的战略任务,为赛事的文化赋能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村超” 和 “苏超”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们通过一系列关键举措,成功地实现了文化与赛事的深度融合,让地方文化在体育赛事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改变竞技优先做法
在传统的体育赛事模式中,竞技的输赢结果往往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赛事的组织和运营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竞技水平、决出胜负而展开。在这种模式下,文化元素往往只是作为一种附属品,被简单地添加到赛事中,用于营造氛围或进行宣传,未能真正成为赛事的核心构成部分。
“村超” 和 “苏超” 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文化提升到了赛事核心的重要位置。以 “村超” 为例,它深深扎根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将侗族大歌、瑶族舂杵舞、苗族芦笙舞等珍贵的非遗技艺巧妙地融入到赛事的全程。从比赛开场的盛大文艺表演,到中场休息时的民族文化展示,再到比赛结束后的民俗互动活动,民族文化贯穿始终,成为赛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元素,不仅为赛事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的目光,使他们在欣赏激烈足球比赛的同时,也能深入领略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超” 则充分依托江苏独特的 “十三太保” 地域文化特色,将对阵比赛转化为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文化梗。通过巧妙地运用地域文化元素,如各地的特色方言、标志性建筑、历史典故等,为每一场比赛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原本紧张激烈的体育赛事充满了趣味性和文化韵味,使观众在关注比赛胜负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江苏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地域文化从过去赛事的边缘位置,成功地走向了赛事的中心舞台,成为吸引观众和游客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鼓励民众主动投身赛事文化建设
民众的参与是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体育赛事中,民众往往只是作为观众被动地参与其中,缺乏主动创造和传播文化的积极性。而 “村超” 和 “苏超” 则充分认识到民众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民众真正成为赛事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 “村超” 和 “苏超” 的赛场上,无论是球员还是观众,大多来自普通民众。他们怀着对足球的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积极投身到赛事中来。球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将家乡的文化特色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观众们则在看台上热情呐喊,为球队加油助威,他们自发组织的各种啦啦队表演、口号呼喊等活动,不仅营造出了热烈的比赛氛围,也成为了展示地方文化的生动窗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借助网络空间进一步拓展了文化表达与互动的场所。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分享赛事中的精彩瞬间、自己的观赛感受以及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网络上,一场场赛事逐渐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会,民众从过去的旁观者转变为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力军。他们的自发创作和分享,不仅丰富了赛事文化的内涵,也极大地提升了赛事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使赛事文化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政府积极发挥作用
在赛事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与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不同,“村超” 和 “苏超” 所在地的政府坚持以群众为主体,采用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的创新方式,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活力,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角。
在 “村超” 比赛期间,黔东南州各地文旅官方账号紧密配合,形成了一条从州级统筹到县级联动再到民间响应的上下贯通、高效顺畅的文化传播链条。州级文旅部门通过制定整体的文化传播策略,整合各方资源,为赛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县级文旅部门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挖掘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民间力量也积极响应,广大民众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短视频创作等方式,将 “村超” 的精彩瞬间和当地的文化特色分享给更多的人。这种政府与民间力量的紧密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传播合力,使 “村超” 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 “苏超” 比赛期间,江苏各城市文旅官方账号别出心裁地开启 “互怼” 模式,以一种趣味化的方式将赛事演绎得妙趣横生。他们通过发布各种幽默风趣、充满创意的内容,展示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同时也巧妙地宣传了 “苏超” 赛事。这种创新的宣传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市之间的地域界限,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政府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管理者和指挥者,成功地转变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政府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为赛事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精准把握互联网传播特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村超” 和 “苏超” 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裂变效应,积极开展赛事文化的传播工作。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村超” 和 “苏超” 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广大粉丝们,积极发布赛事中的精彩瞬间、文化旅游特色片段等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以其生动形象、简洁直观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视频中的精彩进球、激情四溢的观众、独具特色的文化表演等内容,激发了用户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纷纷点赞、评论和分享,从而形成了强大的传播裂变效应。
运用热门话题以及各种 “玩梗” 也是 “村超” 和 “苏超” 成功传播的重要策略。他们通过策划和制造与赛事相关的热门话题,如 “村超美食大战”“苏超城市对决” 等,吸引网友的关注和参与讨论。同时,利用网络流行的 “玩梗” 文化,创造出一系列有趣的梗,如 “村超铁律”“苏超名场面” 等,让赛事更具话题性和趣味性。这些热门话题和梗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互动,进一步提升了赛事文化的热度和影响力。
邀请体育明星、文化名人等参与赛事相关活动,也是提升话题热度的有效手段。体育明星和文化名人具有广泛的粉丝基础和社会影响力,他们的参与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赛事。他们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参与赛事的经历和感受,与粉丝进行互动,不仅扩大了赛事文化的传播范围,也提升了赛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精准把握互联网传播特性,“村超” 和 “苏超” 成功地将赛事文化传播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中,使其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强体验:观赛延伸深度旅游
“村超” 和 “苏超” 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们作为体育赛事本身的火爆,更在于它们实现了从单纯的体育观赛活动向深度旅游体验的华丽转型,真正做到了 “一场比赛就是一次文化深度游”。当文化成为赛事的核心灵魂,旅游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赛事的自然延续。这是因为赛事在文化的赋能下,已经从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升华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使得旅游不再仅仅是赛事的附属品,而是观众深入探寻地方文化脉络、感受地域风情的必然选择。
空间功能重构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原有的景点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新的形势和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当前我国的旅游结构中,非景点旅游占据了较大比重,现代旅游正逐渐从单纯的景点观光向注重体验式消费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村超” 和 “苏超” 的火爆,推动了体育场馆的功能重构,使其从单一的赛事场地转变为复合型的文旅空间。
以 “村超” 的比赛场馆为例,在赛事期间,这里不仅是激烈足球比赛的举办地,更是一个全方位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大舞台。赛场内,除了紧张刺激的足球对决,还会有侗族大歌、民族舞蹈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演。这些表演将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比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赛场周边,精心设置了特色农产品集市、美食摊和非遗体验工坊。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新鲜的当地农产品,品尝到地道的美食,还能亲手参与非遗制作,如蜡染、刺绣等,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