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思考
2025-07-16 14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716182340

一、引言

在全球旅游产业向健康化、体验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医药健康旅游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与现代健康需求的融合,成为文旅市场的新亮点。相较于传统旅游和其他健康旅游形式,中医药健康旅游不仅承载着防病治病的实用功能,更蕴含着千年传承的文化密码。深入挖掘并凸显这些特色,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特色化内涵与价值

(一)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哲学智慧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灵魂在于其根植的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 哲学思想。与西方健康旅游侧重器械治疗、量化指标不同,中医药以 “治未病” 理念为核心,强调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的整体调节,达到身心和谐。例如,在浙江莫干山的中医药康养民宿中,客房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进行色彩搭配与家具陈设,春夏季提供清热祛湿的时令茶饮,秋冬季推出温补药膳,让游客在居住过程中自然感受 “顺时养生” 的智慧。这种将中医理论渗透到旅游全场景的设计,正是区别于其他健康旅游的显著特色。

(二)差异化的服务体系与体验价值

中医药健康旅游构建了 “辨证施治” 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在江西婺源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游客需先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进行体质辨识,再由中医师定制包含针灸推拿、中药浴疗、养生功法指导的专属方案。这种基于个体差异的健康干预,与普通旅游的标准化服务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中药材采摘、古法炮制体验等互动项目,让游客亲手参与中药从田间到药罐的过程,在实践中感悟中医药 “药食同源”“医养结合” 的特色理念。

(三)概念总结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以提高游客身心健康为目标,整合中医药理论、技术、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旅游服务的复合型产业形态。其核心在于将中医药的 “治未病” 理念、养生方法、康复技术等融入旅游活动,通过针灸、推拿、药膳、艾灸等特色服务,结合森林、温泉、气候等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疗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四)核心价值

国家战略层面: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药的健康功效,还能促进传统旅游业向高附加值、可持续方向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民生需求角度: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中医药健康旅游凭借其 “天人合一”“辨证施治” 的理念,为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中老年群体提供了兼具疗效和体验感的健康解决方案。比如,对于患有慢性颈椎病的游客,可以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理疗手段缓解症状,同时在旅游过程中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住宿餐饮服务,有效满足了群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向往。
文化传承层面: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实践经验。中医药健康旅游通过场景化、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享受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例如,游客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参与中药材采摘活动,亲身体验中药的来源和炮制过程,从而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特色化发展现状

(一)地域特色鲜明的资源基底

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与旅游资源,形成了 “一地一特色” 的产业格局。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中药材种类超过万种,形成了云南、贵州、甘肃等道地药材主产区。这些地区的中药材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多地建有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康养基地等特色场所,如安徽亳州的华佗百草园,园内种植了上千种中药材,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药用价值。此外,全国拥有大量自然类景区,森林、温泉、滨海等生态资源丰富,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提供了充足的载体。像广东的从化温泉,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温泉浴的同时,加入中药包进行药浴,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二)市场需求快速释放

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结构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健康养生类旅游占比逐年提升。很多游客在规划旅游时会优先考虑健康养生元素,一些中老年群体还将中医药康养列为出行主要目的。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旅游市场规模以每年超过 20% 的速度增长。同时,大量亚健康、慢病人群对中医理疗、康复保健需求旺盛,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客群。在国际市场上,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已传播至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其中针灸的应用尤为突出,“中医旅游” 成为吸引海外游客的特色产品。例如,不少欧美游客专程来到中国,体验中医针灸、中药调理等服务,感受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商务部等部门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为中医药健康旅游走向国际创造了条件

(三)产业融合有待提升

尽管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础扎实、机遇良好,但在产业融合深度、标准化建设、产业链协同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项目存在中医药元素与旅游服务 “简单叠加” 现象,产品设计多停留在按摩、拔罐等基础理疗或博物馆参观等文化展示层面,缺乏基于辨证施治理念的个性化健康方案和沉浸式体验,同质化问题较突出。例如,一些中医药健康旅游景区只是简单地设置了中医按摩室和中医药文化展示区,没有根据游客的不同体质和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跨领域服务标准尚未完善,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与行业信誉。目前,对于中医药健康旅游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没有统一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条也存在薄弱环节,中药材深加工、健康衍生品开发、精准营销等后端环节发展滞后,中医药企业、景区、医疗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尚在培育中。比如,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只是单纯地种植和销售中药材,没有将其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缺乏具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衍生品。

四、突出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深挖文化特色,构建差异化 IP 体系

各地应立足本土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旅游 IP。四川成都可结合 “川派中医” 文化,开发 “天府中医探秘之旅”,设计包含川派名医故事演绎、川药香囊制作、蜀绣经络图绘制等特色项目;广东佛山可将咏春拳与中医推拿结合,推出 “武术康养体验游”。通过将地域文化符号与中医药特色深度绑定,塑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特色体验,打造全场景沉浸产品

在产品设计上,强化 “场景化 + 体验化” 特色。例如,在长白山森林康养基地设置 “森林五感疗愈步道”,沿途布置中药芳香植物、设置八段锦教学点,游客可通过闻药香、听古乐、练功法,多维度感受中医药的康养魅力。同时开发 “中医药文化剧本杀”“中医问诊解谜游戏” 等年轻化体验项目,用创新形式传递中医药特色知识。

(三)塑造特色品牌,讲好东方健康故事

在品牌传播中,突出中医药的东方特色。打造 “中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地图”,整合各地特色线路;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 “中医养生挑战赛”,邀请海外博主体验中药香囊制作、中医美容等项目,以故事化、趣味化的方式传播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独特魅力。通过文化符号、特色场景、创新传播的多维发力,让中医药健康旅游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特色名片。

结语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特色,不仅是其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核心标识,更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未来需持续深耕文化特色、创新产品体验、强化品牌塑造,让蕴含东方智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在全球健康旅游市场中绽放独特光彩。


旅游产业发展思考 · 目录
上一篇红色旅游与廉洁文化融合发展思考下一篇骑行 + 旅游: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思考
阅读 63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