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时代机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数字乡村建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特色化、智慧化的乡村新业态。
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四大核心任务解读
一是乡村旅游数字化升级:从资源到体验的全面革新
1.数字技术赋能场景创新
文件提出“开展乡村旅游数字提升行动”,鼓励互联网平台(如短视频、OTA平台)深度参与乡村文旅开发。让游客在线体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
2.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
推动乡村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览、电子票务全覆盖,并建设智慧停车、客流监测系统,提升游客便利性。
二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数字化让乡土记忆“活”起来
1.传统村落与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文件强调“推进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三维建模、全景拍摄等技术,将濒危古建筑、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内容。
2.非遗传播的“云端突围”
支持“云游非遗·影像展”等活动,鼓励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展示剪纸、陶艺等技艺,推动传统手工艺转化为文创商品。
三是农文旅消费场景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激活市场
1.“游购乡村”系列活动
2025年将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乡村旅游消费季,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土特产、手工艺品,打造“乡村市集”直播专场。
2.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
鼓励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引入剧本杀、农耕研学等沉浸式玩法。如浙江松阳的“乡村戏剧节”,结合古村落场景设计互动剧情,吸引年轻游客打卡。
四是乡村文化IP打造: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
1.“乡村著名行动”助力品牌塑造
文件提出“加强乡村地名和利农惠农兴趣点的采集上图”,通过高精度地图标注网红景点、农家乐、采摘园,形成可视化乡村文旅地图。
2.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
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定制个性化旅游线路。
三、实施路径
一是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力
地方政府需搭建数字文旅平台(如“一部手机游乡村”),整合民宿、餐饮、交通资源;引入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提供技术支持,例如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景区预约、特产购买一站式服务。
二是培育本土数字人才
开展“新农人”数字技能培训,重点培养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智慧导览等实用技能;建立乡村创客空间,吸引设计师、程序员返乡创业,孵化本土文旅IP。
三是注重可持续性与社区参与
避免过度商业化,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乡村原生态风貌(如限流预警系统);建立“数字分红”机制,让村民共享文旅收益(如门票收入按比例返还村集体)。
四、未来展望
到2025年,随着5G网络覆盖率达90%、智慧旅游设施普及,农文旅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微度假”兴起:短途乡村游依托数字化服务成为主流,周末亲子游、康养旅居需求激增;“反向定制”流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反向定制旅游产品,如为银发群体设计无障碍乡村游线路;“数字藏品”破圈:乡村非遗、田园风光转化为NFT数字藏品,开拓文化变现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