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花旅经济蓬勃发展,仍面临同质化竞争、生态压力等挑战。
首先是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不是隔壁县杜鹃花火了,我这就得搞杜鹃花海。而是需要思考用花引流的目的是什么,给什么服务,提供那种体验,怎么让游客掏钱。二是可以思考整合资源,跨区域协同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搞了花海景区,可以组建旅游联盟,平滑季节波动并共享客源。三是从“颜值经济”到“情价比经济”升维,新一代游客更愿为情绪价值付费。数据显示,66.28%的受访者认为“在地文化氛围”是花旅体验的核心差异点。Z世代为“樱花树下写封信”“油菜花田冥想课”等情绪疗愈项目付费意愿达64%,成都“花田写作计划”工作坊客单价突破2000元,印证“花旅+心灵经济”的新趋势。四是思考以花旅融合打造城乡共生美学经济。就是通过主客共享的景观化改造实现旅游吸引物的升级,深圳推出“地铁花盒”计划,200个站点设置智能花箱,市民扫码即可认养“通勤花友”,主客共享+都市生活美学。
花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自然之美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从安平“红色花海”到昆明“春城花都”,从婺源“四季IP”到洛阳“文化符号”,成功的花旅项目无不体现“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融合逻辑。对于文旅创作者而言,需以更敏锐的洞察捕捉“情价比”消费趋势,以更创新的叙事激活乡土基因,方能在花开花落间书写文旅产业的新篇章。